河南省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2015-11-26 03:06李晓靖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郑州450000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订单式订单校企

李晓靖(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河南省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李晓靖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 郑州450000)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主动贴近企业,根据企业人员需求进行“量体裁衣”的有效形式,但在实际推行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立足于河南省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河南省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起促进作用。

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就业率,各高职院校纷纷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运而生。[1]“订单式”人才培养作为直接与岗位对接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政府教育部门和各高职院校的推崇,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研究已成为一种落实高职教育办学方针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意义

“订单式”培养是一种校企联合、企业全面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人才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校、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2]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实践,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之成为高技能型人才,但这仅仅依靠传统的办学模式是难以实现的。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开发研究课题,共同做项目,能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实践,可以弥补校内任课教师动手能力弱的不足,帮助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利于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3]

同时,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必须与高校合作,走产学结合之路。市场经济体制下,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面临着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双重竞争压力,其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资源的基础上。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中,高校和企业互动,能把智力资源与生产结合起来,培养出有较强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同时又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技能型人才,使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企业,为企业服务。

二、河南省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和实施的成功,是科技与经济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一般而言,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和名气较大的综合类高校是订单培养的首选对象。对于河南省来说,大型企业不多,工业实力总体比较弱,高职院校学术水平一般,所以两者很难融合到一起。河南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近年来积极为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但效果不尽如人意。《河南省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组在2014年9月至12月期间,对河南省郑州市5所高职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其中学校领导及行政教师10人,专业教师20人,订单班学生100人,订单企业8个。调查结束后项目组对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订单式”人才培养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现状不容乐观。从整体上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在调查中项目组发现,对企业有无派出专家到学校任教这一问题的回答中,35%的订单班学生选择“从来没有企业老师给我们上课”,选择“偶尔有企业老师上课”的占32%,选择“有时企业老师开设讲座,但没有上课”的占22%,选择“多数课程由企业老师上”的仅占11%,如图所示:

虽然大部分学校也聘请了企业的管理人员、技师来学校做兼职老师,但真正在学校承担实习实训课程教学的企业人员极少,理论课和实习实训课讲授基本上都是由本校教师完成。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实践经验的很少,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参加工作,有的甚至根本就没去过企业,有的去企业也只是参观,没有真正在企业参加过实践。试问没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如何来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呢?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调查中在问到“你觉得订单班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时,39%的调查对象认为不合理或不太合理,38%的人认为较合理,24%的人表示说不清楚,如下图所示:

由此可见,“订单班”的课程设置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结构不合理,内容范围也有些狭窄,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对“开设的课程是否适合今后工作的需要”这一问题的回答,32%的学生认为“有的课程不该开却开设了”,30%的学生认为“有的课程该开但没开设”,26%的学生选择 “适合今后工作的需要”,12%的学生“不知道”。当问及“你觉得应该加强哪些方面的课程”时,42%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加强实训课程,31%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增加专业理论课,27%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增加职业规划和心理咨询课程,如下图所示:

(三)实习、实训条件不足,内容与岗位脱节

现在的高职院校比较重视实习和实训,投入大量的经费来添置实训设备,教学计划中也一再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但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在调查中,当问及“你认为学校的实训条件能满足需要吗”时,41%的调查对象认为 “学校的实训条件不能满足需求”,21%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自身有较好的实训条件”,20%的调查对象认为“企业投资在学校建设了较好的实训条件,能满足学生需求”,18%的调查对象选择“不清楚”,如下图所示: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虽然加大了投入,但很多学校的实训条件依然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在另一项调查问题“你希望如何组织教学活动”的回答中,51%的学生认为应该“理论课在学校进行,实践课在企业进行”,30%的学生认为应该“一部分理论课和实践课在学校进行,另一部分在企业进行”,20%的学生认为应该 “理论课和实践课均在企业进行”,4%的学生认为应该“理论课和实践课都在学校进行”。从此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希望在学校学习理论课,到企业进行实训。

(四)缺乏人性化的管理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只重视企业和校方自己的需要,而忽视了学生的需求,校企双方商定协议内容、确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这个流程中几乎没有学生的参与。而且“订单班”学生在校期间,企业也几乎没有和他们沟通交流。项目组在问到“你经常去订单企业参观、实习吗”时,只有10%的学生选择“能经常去企业参观、实习”,46%的学生选择“只是偶尔去企业参观、实习”,有44%的学生“从来没有到企业参观、实习”。在问及“你对企业有什么建议”时,58%的学生都认为企业应该与学生多沟通交流。学生由学校到社会有个过渡期,他们渴望得到重视,但是,他们到企业实习时,企业缺乏人性化管理,而学校,好像把学生送出校门就完成了使命,对于学生在订单企业的实习生活不再过问。

(五)部分订单学生进取心不足,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订单班”的学生,还没走出校门就被企业预订,能极大地解除其对就业的担忧,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进学习。但同时会使一部分学生认为就业危机解除了就放松了学习。项目组在问到“你觉得订单培养对学生有什么影响”时,39%的学生认为“订单培养会使订单班的学生产生骄傲心理,放松学习”。调查结果表明,部分“订单班”学生存在骄傲心理,学习进取心不足。因为“订单班”的学生是由学校和企业层层选拔确定的,相对于其他非订单班的学生来说比较优秀,而且他们在进入“订单班”之前已经找到了就业单位,所以他们容易骄傲,学习劲头相对不足,且有可能到最后,这些学生还不能顺利毕业,或者因为达不到订单企业的要求而不能进入企业工作。这既给企业带来了损失,也影响了学校的声誉,不利于与企业继续开展“订单”培养。

三、河南省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问题原因分析

(一)政策导向机制欠缺

纵观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从他们的做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经济上为企业提供大量的资助,政策上加大立法,迫使企业必须参与校企合作,并要求职业院校必须要有足够的实训。而我国的校企合作,一般是由学校和企业协商决定,很少有政府和其他行业协会的参与,政策上也没有有效的保障机制,很难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没有专门的相关协调机构,导致我国在校企合作方面呈现出一盘散沙的局面。

(二)财政经费支持不足

目前,对参与校企合作或“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企业和学校,我国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要给予经费支持和鼓励。很多发达国家为了鼓励和促进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在有关财政支持和行政拨款等方面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款和基本要求,并且以立法的形式给予保障。比如,美国高等教育法中独立设置了合作教育基金,加拿大则以“种子基金”方式对合作教育学校给予经费支持等。而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还在为资金周转问题犯愁,甚至为了压缩经费,必要的实训室不能建、紧缺的设备不能买;参与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企业不仅得不到一点经费补助,并且还要拿出资金帮学校投资实训室和设备,这也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受限的一大症结所在。

(三)校企双方合作理念认识不够

高职院校在倡导“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非常积极主动,但学校重视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因是他们认为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只要企业能解决学生就业,学校就会不顾学生的利益及长远发展,和企业签订“订单”。作为营利性组织,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多数企业由于缺乏战略思考和实践经验,意识不到“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为他们“量身定做”提供人才,反而认为要投入大量设备、人力、物力,但是获得的产出非常有限,所以不愿意参与。而且近些年,我国的人才市场一直是买方市场,有大量的人才可供企业挑选,而且人才市场招聘成本较低、操作简单,同时,他们认为所需要的人才只要进行短期的培训就可以上岗,所以很多企业不愿意花费额外的财力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教育来培养和接纳毕业生,对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

(四)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的教师学历较高,硕士及以上学历占学校专业教师的70%左右,并且年龄偏向年轻化。这些年轻的高学历教师大多数都是直接从学校走向学校,实践经验非常匮乏,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鼓励年轻骨干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但是教师如果去企业锻炼,第一,学校要为之支付费用,学校一般没能力或者不愿意为其买单。第二,高职院校一般教学任务比较繁重,若教师去企业参加锻炼,肯定会影响到正常教学。第三,很多年轻教师认为去企业锻炼比较辛苦,不愿意去。所以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效果一般,基本上流于形式。[4]为了弥补实训教师的不足,很多高职院校鼓励聘请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来校任教,但是企业教师时间一般难以保证,而且他们也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培训,教育教学水平不高,在知识传授力、实训教学、现场指导等方面都很难完全达到工作实际的要求,导致教学不能达到应有的质量。

从河南省高职院校现行的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有些高职院校和企业仅仅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体现真正的实践价值,开展的实习、实训不能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有效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

[1]王玉芬.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河南职业教育发展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26).

[2]张虹霞.中职“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2.

[3]尹庆民.校企合作研究——基于应用型高校的模式及保障机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4]石伟平.比较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G718.5

A

1671-2862(2015)03-0083-04

2015-03-12

本文系河南省2014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研究”(项目编号:2014CJY012)和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重点调研课题“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推行校企合作订单班的实践与思考”(课题编号:GZZD2014003)的阶段性成果,并受2014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河南省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gh—312)资助。

李晓靖,女,硕士研究生,河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订单式订单校企
春节期间“订单蔬菜”走俏
订单农业打开广阔市场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宇航通用单机订单式管理模式构建与实践
山西临猗:开展订单式培训 打造劳务输出品牌
“最确切”的幸福观感——我们的致富订单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质量管理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怎样做到日订单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