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文艺时期的陕西文学

2015-11-25 11:54:08杜睿
雪莲 2015年20期
关键词:延安文艺

杜睿

【摘 要】陕西文学经过古代辉煌璀璨的时代,进入现代出现了一段沉寂期。由于国家政治中心的转移,陕西逐渐从秦风、汉书、唐韵的辉煌中落入西部较为偏远的地区,陕西农村仍然保留着以农耕为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五四运动、文学革命、新文学的兴起、抗日战争等已然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影响,而对于身处黄土高原的陕北农村却仍然是章回小说、信天游和秦腔等传统文学形式,新文学无法企及之处虽让这片黄土高原成为“世外桃源”,却因这些因素注定了日后“延安文艺”的产生和形成,并为陕西当代文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延安;陕西文学;文艺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在城内凤凰山麓。延安从此成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成为革命的圣地。从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主力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到1948年3月中共中央东渡黄河,中国共产党与其领导的军队和人民,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进行了13年的革命实践,改写了中国历史、缔造了新中国,同时对作为上层建筑的文艺进行重建。创建了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为中心的创作基地,聚集了一大批革命艺术家,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延安革命文艺,包括文学、音乐、戏剧、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这被称为延安时期红色文艺。这种文艺的信仰、理念以及艺术范式,随着时间流动,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几代人薪火相传,从产生再到繁衍,积淀成为一种传统,凝结形成一种文化血脉。

可以说陕西当代文学的发祥地应从延安文艺开始。早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就曾高瞻远瞩地说:“延安将是未来一切工作的试验区”,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以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家奔赴延安,1938年,各地知识分子奔赴延安臻于高潮。据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统计,当年5—8月间,经该处介绍赴延的知识青年达2,288人之多,全年共计万余人。当年前9个月,徐惫庸、何其芳、卞之琳、沙汀、陈学昭等著名作家相继从国统区抵达延安,丁玲、吴奚如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和刘白羽率领的“抗战文艺工作团”第一组也陆续从前线归来,汇集延安的文学界人士骤然增加。在这期间成立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文艺组织一个是中国文艺协会;另一个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简称延安文抗)。这两个重要文艺组织,对延安乃至整个陕甘宁边区抗日救亡在文艺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为陕西地方艺术秦腔、信天游,秧歌剧等推广和宣传起了重要作用。文协在成立之初亦本着抗日救亡的目的,1936年11月22日,在志丹县成立,以丁玲为首,包括了陆定一、成仿吾等人。毛泽东在文协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表明“今天这个中国文艺协会的成立,是近十年来的苏维埃运动的创举,发扬苏维埃的工农大众文艺,发扬民族革命战争的抗日文艺,这是你们的伟大的光荣任务。”在其宗旨和任务中明确表示要“培养无产者作家,创立工农大众的文艺。”文抗可以说是一定程度上文协的延续和发展,延安文抗,1939年5月14日成立于延安,前身为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抗战联合会,集中了周扬、丁玲、柯仲平、艾青等一批优秀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创办了《大众文艺》《街头文艺》《文艺月报》,宣传和倡导文艺的救亡、文艺下乡。这两大文艺组织,在当时特殊时期和特殊环境下,都起到了宣传革命、服务工农兵、服务基层百姓的作用,并在当时创作了一批经典小说、戏剧、音乐、美术等作品。陕西作家柳青当时已经发表多部作品、马健翎创作、改编的戏剧几乎是家喻户晓。而杜鹏程、李若冰等人则都在鲁艺学习,红色高原上培养出来一批优秀的陕西籍作家,之后的十七年文学中几乎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作家。而延安文艺时期除了文抗和文协之外,还成立了其他文艺协会和文艺团体,包括中国文艺协会、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等多个文学社团。一时间文艺社团纷沓而至,开展了各种文化演出,有改编剧《放下你的鞭子》《谁的罪?》《血泪仇》,也有新编剧目《矿山》《军火》《八一三的晚上》。

与之前五四文学截然不同,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有别于和当时国统区、沦陷区的文学色彩,以延安为中心的边区文学,呈现出一片明朗、朴素、斗志昂扬的基调和色彩。当时的陕北聚集了许多外来的作家,许多作家陆续从上海、北平等都市来到延安农村,与当地群众性的文艺活动相结合,使延安,乃至整个陕西地区的文艺运动蓬勃发展起来。文艺性的刊物纷纷创办起来,先后创办了数十种文艺刊物,如《解放日报》《文艺战线》《文艺突击》《文艺月报》《七月》《诗建设》《谷雨》等,这些刊物在当时的特殊时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鼓动士气、宣传抗战、发动群众、拉近工农兵与文艺家之间的关系都发挥了积极性,在吸取了左翼文学和苏区红色文学,融入了苏联文学的某些内质之后,利用各种文艺刊物,作家、艺术家纷纷发表文章,短评和话剧成为这一时期迅速发展的文学形式,丁玲的话剧《重逢》《一颗未出膛的子弹》,左明的《梦游北平》、杨醉乡的《亡国恨》等都是这一时期编剧创作的经典剧目,被鲁艺学员搬上舞台,多次组织下乡公演。而最应该提及的刊物莫过于《解放日報》,这个曾经是延安文艺最为重要的党报,对延安时期的文艺发展、文艺方向的把握甚至意识形态的旨归都起到了重要的承载作用,《解放日报》于1941年5月16日创办,1947年3月27日停刊,历时近6年,在延安整风运动之后,之前大量出现的报刊最后只剩《解放日报》一报独大。改版后的《解放日报》主要是传达党的活动、思想动态,主要领导人的讲话,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发表一些重要的文艺作品。其中延安整风运动、边区大生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都发表于解放日报。

除了文艺社团和文艺刊物层出不穷之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学校。鲁迅艺术学院(后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和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文学艺术学校之一——鲁艺,于1938年4月10日在延安正式成立,发起人有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是一所“培养新民主主义的文学艺术的创作、理论、组织各方面的专门人才的学校。”毛泽东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他说:“要在民族解放的大时代去发展广大的艺术运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指导下,实现文学艺术在今天的中国的使命和作用。”以周扬为领导的鲁艺,虽然只存在了短短7年时间,实际上成为共产党的政治方针的引领和传播群体,其影响是巨大的,先后成立了鲁艺文艺工作团、鲁艺评剧团、鲁艺实验剧团、鲁艺音乐工作团、鲁艺美术工场等多个专业团体,并建立了以鲁艺为中心的华中分院、西北分院、东南分院等多个地方分院,影响波及整个中国。对延安时期的文艺乃至以后十七年文学甚至更长的时间都起着主导地位。除了著名的鲁艺之外,还有一个专门培养军事和政治人才的学校: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虽然是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但其中有不少学生后来成为了文学家,且不乏陕西籍作家。

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自然带来作家创作的高产,这一时期的作家创作分为两类,一类是外来作家,一类是本土作家。延安时期,许多著名作家纷纷从国统区和沦陷区奔赴延安,如周扬、丁玲、萧军、艾青、李季、周立波等,他们或是成为延安文艺界的领导人物(周扬成为鲁艺的实际领导人,并成为延安时期文艺界的主要领导之一;丁玲在西北独立团担任过政治部主任)或在文艺界拥有一席之地(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成为当时的经典之作、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很好地把陕北信天游与文学作品结合起来,而贺敬之等人改编的新歌剧《白毛女》因符合当地群众的审美需求而广受好评。)他们的作品由于都经历了从城市到农村、从批判到歌颂的适应过程,丁玲、萧军、艾青、周立波等人此前都有力作问世,来到延安之后,同样创作出了许多经典作品,周扬作为文艺界领导人物,其理论文章也不容小觑。周扬这一时期写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理论文章,如《新的现实与文学上的新任务》《谈文艺问题》《对旧形式利用在文学上的一个看法》《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等,都谈到文艺与政治、民族形式等问题,他在《新的现实与文学上的新任务》一文中提出当时摆在作家面前的新的问题(旧的生活已经破坏,新的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并提出建立作家间的新关系(团结的必要、互相尊重、共同的切实工作)、以及中国新文学应走的道路。这篇发表在《解放》周刊第42期的文章,虽有为政治之嫌,但其对当时文艺界的问题分析以及所走的道路艾青这一时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集。诗作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渗透着时代气氛,笔触雄浑,气势壮阔,情调奋发昂扬,丁玲这一时期也写出不少作品,延安初期仍然延续启蒙思想的《我在霞村的日子》《在医院中》,但丁玲很快适应了延安的环境,创作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开创了长篇现实主义写作。小说写的是华北一个叫作暖水屯的村子,这里各个阶级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社会联系,形成了犬牙交错、互相渗透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以钱文贵这个村子的恶霸地主为线,展开了各个阶级之间复杂而微妙的斗争。除此之外,她创作和改编了大量的话剧、戏剧、诗歌和评论文章,成功转型。她在刚来延安的时候充满了激情与热情,在她的诗歌《七月的延安》中充分体现出来“这是什么地方?这是乐园。我们才到这里半年,说不上伟大的建设,但街衢清洁,植满槐桑,没有乞丐……七月的延安太好了,但青春的心,卻燃烧着,要把全中国化成像一个延安。”之后虽经历了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文章中有应景之作和歌功颂德的无奈,但也有自我主动的调整和适应。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也是这一时期一部现实主义力作。这一部分作家中,存在着一批虽身在国统区、沦陷区,却创作歌颂解放区作品的作家,最典型的作家如茅盾、老舍等人,茅盾是一位特殊的作家,他在延安作短暂停留之后,不得不返回于国统区开展工作,他这一时期创作的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已然显示了其非凡的文字功底和深邃的生活经历。郁达夫说他是:“唯其阅历太深了,所以行文每不忘社会。他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该文已收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作为第二课课文和人教版用书。这些外来的作家,大多经历了从启蒙到现实的回归,虽然作品中极力改变题材和体裁,但也存在了许多不足之处。和这些作家不同,另外一类作家是陕西本土作家,他们对陕西熟悉、对延安了解,非常清楚当地百姓喜欢什么,可以说是最“接地气”的一类作家,柳青、马健翎、李若冰等人的创作已经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

1943年,柳青在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后,响应《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发出的“到群众中去”的号召,背着背包来到了深藏在米脂县山峁之中的吕家硷乡。当年下乡吕家硷的柳青曾经经历着一场艰苦环境的考验:没有星点的油水、天天白水煮洋芋、大半年不带重样的腌白菜、粗糙高粱米。昏暗狭小的土窑洞,与世隔绝的山窝窝,找不到人可以交流思想。这让最初胸怀高远、要做一番大事业的柳青,内心充满孤独、寂寞和迷惘,时常有一种被“放逐”的感觉。两三个月之后,大病卧床的柳青,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在放弃还是坚持之间,犹豫、彷徨的柳青认真地为自己做出了抉择,“在革命队伍里知难而退是莫大的耻辱。坚强的柳青站立起来时,将自己真正融入到农民之中:白天一道下地耕锄,吃在一锅里;晚上叼着农民的旱烟锅,与农民一起开会聊天,困了和农民就睡在一条炕上。以米脂婆姨、劳动模范郭凤英为素材写下的散文《一个女英雄》,发表于1944年的《解放日报》;长篇小说《种谷记》也在这个时期酝酿创作之中。虽成名于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创业史》,其故事内容和原型均来自于延安时期,因此可以说柳青受延安影响极深。他的成就和他在延安的经历密不可分。

李若冰虽然成名于十七年时期,但这一时期已经开始创作和发表文章,他的妻子贺鸿钧当时曾经参演了新歌剧《白毛女》,而他这一时期已经进入鲁艺文学系学习。马健翎是陕西现代最著名的剧作家之一,他对陕西秦腔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是把秦腔从传统走入现代的标志性人物。在戏剧卷会详细介绍和评述马健翎的成就,在此不做详述。

本土作家的行列中,不得不提柯仲平。柯仲平虽然不是陕西人,但他长期工作生活在陕西,对陕西文艺界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一般都把他列入陕西作家。柯仲平1937年到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文协主任。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作协主席、西北文联主席等职。柯仲平不仅是著名的“狂飙诗人”,而且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作家楼适夷在柯仲平逝世16周年时写的追怀文章中说的: “我后来也认识几位狂飙社的人,但真正有狂飙气的恐怕只有柯仲平一人。”延安时期,柯仲平有多个头衔,担任陕甘宁边区文协主任,同时兼任战歌社(延安最早的群众性诗歌组织)社长、延安新诗歌会执委、边区文委执委、边区地方艺术学校校长。为边区的文艺事业做出了贡献。1938年创作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两部歌颂工农斗争生活的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和《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是解放区诗坛上较早出现的描写工农斗争生活的著名长篇。不仅如此,柯仲平的文学理论成果丰硕。他最早参与讨论民族形式,著有《谈中国气派》一文,对“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延安时期著有《生长着的民众剧团》《持久战的文艺工作》等多篇理论文章。1949年5月柯仲平被选为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如果说这一时期的文艺是有特色的,那么不仅仅是时代赋予的特色,而且有来自陕西这片土地的地域特色,是富有红色高原色彩的。延安历来是一个多元共存的地域,殷商以至宋元的30多个世纪里,先后出现猃狁、鬼方、戎狄等20多个民族,与华夏族错居杂处。多民族的融合,也产生了多元特征的文化,长期游牧的生存环境和北方高原的地理特征使延安有其原始古老性。一方面,轩辕地区的原始文化积淀深厚,成为埋藏很深的底层文化;另一方面,由于地域闭塞、资源匮乏,延安还处于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的状态,长期处于边缘地域使文化的需求有了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新要求。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实则处于一个相对穷困落后的环境中,文化和教育水平的低下、新文明难以到达,而传统民间文化(秧歌、信天游、快板、戏曲等)则得到很好延传。同时由于边区先天的地理因素,广袤无际的辽阔和黄土高原的特色,使当地民众“俗骄悍,喜功利;习骑射,尚忠勇。”(《延安府志》)因此这种特殊的地域性让延安文艺能够利用当地的民间文化开展工作,也使延安文艺开创了与五四精英文学截然不同的底层写作。不仅如此,它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转折,成为本土性、民族主义建构的一只标杆。艺术形式是多样的,不仅有信天游的诗歌、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小说,还有广场剧、秧歌剧、以及改编的秦腔。

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文艺理论。它是延安文艺形成和发展最关键的理论指导,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最重要的標志。它是延安整风运动的结晶和集大成,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开启民间化、大众化写作的重要思想意识形态指导,也是把文艺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高度的重要理论支撑。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包括5月2日所作引言和5月23日所作结论两部分,1943年10月19日在延安《解放日报》正式发表。

作为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代新篇,这一时期的延安文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开启了文艺民族化大众化的自觉探索。“五四”以来新文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和城市的市民阶层,很少能够真正触及到农民。纵使五四乡土写作、京派乡土中国,都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眼光旁观乡村、农民,或悲悯或哀愤,局限的范围也是与城市相隔不远的农村,或者城墙根下的农村,真正偏远的农村和农民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他们并未深思。因此延安,作为一个当时地处偏远的黄土高原,作家开始真正体验农民的生活,了解了农民的情感状态,以至于写出民间现实主义的力作。这是有别于五四时期的文学,对中国本土民族的建构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并对当代寻根文学、底层写作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是民间化现实主义小说写作开始兴起。延安时期大量地方性方言、戏剧、民俗等运用到作品中,由此中国开启了关注地域特色,运用方言、民俗写作的时代。延安时期的秦腔、信天游、快板、秧歌剧都是代表,之后十七年文学、当代文学都受其影响。作家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在认真体味、研究农民的思想,挖掘民俗传统,力图创造出为农民所喜爱的作品。

三是对当代陕西文学,“陕军东征”有很大的传承作用。当代陕西文学能够从柳青开始走上一条陕军东征之路,可以说是受到柳青、杜鹏程、王汶石直接影响,无论是路遥还是陈忠实、贾平凹都以现实主义小说写作为主,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无法脱离开柳青时代的影响。

在延安这片土地上,在1937年至1949年期间,文艺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陕西文学由秦汉唐的盛旺到近现代的沉寂,再到当代文坛的辉煌,其中与这一时期、这一环境密不可分。正是共产党在延安的扎根才使延安成为红色高原,从而开启了时代新篇,而它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乃至今后文坛的影响都是无法估量的。陕西文学可以有秦汉唐的厚重、十七年时期的发展,当代文坛的辉煌,但唯独不能忘却的是延安时期的转折,这一关键的转折开启了中国当代文坛永远的“延安文艺”,有成就、有不足,争议不断却无法代替。

猜你喜欢
延安文艺
1942,文艺之春
环球人物(2022年8期)2022-04-25 21:32:42
到延安去
1940年代 奔向延安
艺术品鉴(2019年12期)2020-01-18 08:46:48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当代陕西(2019年17期)2019-10-08 07:41:42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信封上的小文艺
童话世界(2018年14期)2018-05-29 00:48:01
□文艺范
走进延安
陕西画报(2015年2期)2015-03-11 02:21:23
怎样装文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