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捷
【摘 要】儒家茶礼是为“人”所“需”的茶道礼仪,是儒家礼教思想与茶性融合的产物;“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在日常生活中以茶为载体,把儒家思想中的中和、尊敬、诚信、廉俭借茶表达出来,对人们进行传统文化、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培养,进而达到社会的规范、和谐。
【关键词】儒家;茶礼;现实意义
中国茶礼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基本原则,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的赖功欧认为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儒家学说。儒家茶礼,就是为“人”所“需”的茶道礼仪,是儒家礼教思想与茶性融合的产物,以茶为载体来传达“礼”。
“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荀子的《礼论》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随着中国饮茶史从两汉发展到唐代,茶作为饮料,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不管是文人的“琴棋书画诗酒茶”,还是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必不可少的。在饮茶过程中儒家文人发现茶的特性与儒家礼教思想很接近,“茶”作为儒家礼教思想传播的一个载体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开宗明义的提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刘贞亮在《茶十德》中将茶之功效归纳为: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其中“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对儒家茶礼的作用进行了最好的诠释。随着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需要鉴古知今,赋予儒家茶礼时代的意义。
一、儒家茶礼的基本精神
(一)中和之礼
儒家经典《论语·学而》中明确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的观点。儒家茶礼的内在精神就是“和”。“茶”从出生就体现了自然之和,宋代朱子安在《东溪试茶录》中认为茶是吸收了山川至灵之卉,天地始和之地。煮茶过程中体现了五行之和,风助火,火熟水,水煮茶,三者相生相依,以茶协调五行,达到茶汤之和美。在整个茶事活动中,礼茶人待人接物不偏不倚,中正平和,不论贫富贵贱,斟茶只斟七分满,留下三分是情意,这三分余情留给自己也留给别人,营造了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空间,這一切都恰到好处,无过之亦无不及,体现出高逸的中和美学之境。就如宋徽宗赵佶就在《大观茶论》当中说:“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
(二)尊敬之礼
“敬”是“和”的外在表现,表现为对自己谨慎,对他人尊敬,忌讳高傲自大。象茶事活动中年长者离席要起身恭送、双手向内回旋注水,双手奉茶等等都是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客来敬茶”是中国人待客最基本的礼节,过去敬茶有一定规矩,一敬表示迎客,对客人表示敬意而并非真饮;二敬主客开始深谈细饮;三敬主人有送客之意。现在在中国无论什么场合,每人面前都会敬上一杯茶,而且敬茶有序,先敬谁后敬谁,是先主宾后次宾,先女后男,还是先长后幼,都是有一定讲究的,但礼茶人自己杯中的茶一定是最后斟的,这时是否喝茶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表示对客人的一种尊重。
朋友之间相互赠茶,不仅是尊重,还可以增进友谊。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在这里,通过赠茶加深了卢仝和孟谏议之间的友情,以敬茶之礼融和了人际关系。
中国人是敬奉祖先的,儒家讲究的是“慎终追远”,朱熹的解释是“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礼。”茶叶在当时就作为祭品,表达对先人的尊敬。陆羽《茶经·七之事》就有:“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的记载。
(三)诚信之礼
儒家茶礼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处最基本的诚信。信,诚也,真实,讲信用,对人对事真心诚意。孔子在《论语》中直接提到“信”这一概念达35次之多。在《论语·颜渊》强调“民无信不立”。在《论语·为政》中进一步断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古人将茶树不便移植的自然属性和人类爱情婚姻的纯洁坚贞守信紧紧联系起来形成了“下茶”礼俗。许次纾《茶疏·考本》载:“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今人犹名其礼曰下茶。南中夷人定亲,必不可无,但有多寡。礼失而求诸野,今求之夷矣”。直至今日,有些少数民族仍盛行“下茶”,云南拉祜族青年结婚,男方常以茶为聘礼,称为“下茶礼”,女方受聘称为“受茶”,拉祜人常说“没有茶就不算结婚”,并有“一女不吃两家茶”的谚语,同时还把整个婚姻的礼仪称为“三茶”——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时的“合茶”。
(四)廉俭之礼
廉本身就是一种美德之称,而“廉俭”并用,代表朴实、俭省、勤俭有德。儒家把它作为一种可贵的价值理念和做人的基本原则,《后汉书· 刘虞传》:“虞以俭素为操,冠敝不改,乃就补其穿”。儒家茶礼非常重视这种美德,把其视为至宝,认为非此德无以长久。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存在奢侈糜烂的风气,不少文人精神不振,追求享受,不思报国,今朝有酒今朝醉,唐代这种风气仍有所延续。显然,这不符合儒家茶礼,陆羽力倡廉俭之风,提出“茶之为饮,最宜精行精行俭德之人”。这分明是以茶示俭,以茶示廉,在儒家茶礼中,“精行俭德”既是标准也是原则,既是修身之道又是治国之本。
二、儒家茶礼的现实意义
人际关系可以因茶而结缘,因礼而更加和谐。在日常生活中以茶为载体,把儒家思想中的中和、尊敬、诚信、廉俭借茶表达出来,以起到对人们进行传统文化、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培养,进而达到社会的规范、和谐。
(一)提升道德修养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儒家茶礼特别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学习研究儒家茶礼,有助于培育自制意识,自制意识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自我监督的心理机制,通过自制意识控制自己的行为举止。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茶艺师·基础知识》中认为提高道德修养的途径有4条,其中第4条就是要努力做到“慎独”。“慎独”出自《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认为君子在独处时,更要谨慎自己的言行。提高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内化过程,当经过长期锻炼后,一定会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人以群分,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他周围的朋友必然也是品德高尚的,梁子在《中国唐宋茶道》就指出陆羽和他所交往的地方官和文化人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正直清廉,坦率求真,奉公克已,体恤底层人民,正气浩然。因此当儒家茶礼作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时,可以从提升其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基础上进而提升社会公德水平。
(二)弘扬传统文化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文化是一项重要的国家软实力,它不以独立的形态存在,而是渗透于其他要素发挥成倍的作用。中国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呢?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民族文化才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弘扬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比如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三纲五常、忠孝观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我们应当毫不犹豫的抛弃。而像儒家茶礼追求的和敬信廉不仅在封建社会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还有重要的作用。
弘扬传统文化要有良好的途径和社会氛围,现在中国的一些年轻人哈日哈韩,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态度冷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真正走进年轻人就要贴近年轻人,用年轻人接受的方式表达与传递,儒家茶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儒家礼教思想与茶性融合的产物。它以茶为载体弘扬儒家礼教文化,不是教条式的说教,是人与人的自然交流中,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的形式是年轻人接受并且喜欢的。在茶叶成为国饮的今天,把儒家茶礼追求的和敬信廉作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无疑是一个好的途径,人们在茶饮中,潜移默化接受儒家茶礼精神后,就会去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真正使中国传统文化走进百姓的生活,影响百姓的理念,而不是课堂上的之乎者也。
(三)构建和谐社会
当前我国正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当中,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和谐发展的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儒家茶礼将儒家礼教思想与茶性相结合,把和敬信廉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通过茶事活动外放于社会,影响民众,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使民众建立自身的和谐,由内而外建立良性和谐发展状态。因此,弘扬儒家茶礼,进一步发展茶礼形式,是构建五位一体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当代很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嘉吟.儒家礼学关于和谐共生社会构想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12).
[2]赖功欧.儒家茶文化思想及其精神[J].农业考古,1999,(02).
[3]赖功欧.“中和”及儒家茶文化的化民成俗之道[J].農业考古,19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