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李林贤 田芳
摘 要:通过青海大学精品课程的建设现状调研,分析了学校精品课建设的优点和不足,并从观念、资源和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精品课程;调研;现状分析;对策
在信息化、国际化、共享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成为日益增长的国际现象[1]。精品课程[2][3]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學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社会了解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窗口。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仅是建设好课程,同时也要加强课程的展示和宣传。好的精品课程一方面可使全校师生和社会得益,另一方面也让社会了解学校的教学优势。
一、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一)总体情况。青海大学精品课程建设从2008年开始的,至今已有169门课程成为或正在成为精品课程,学校十分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已建设完成,一类精品课程29门次,二类精品课程56门次,三类精品课程84门次。下图为我校2008年至2014年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情况及各类精品课程分布情况。
(二)精品课在各院系中课程中所占的比例。2008年至2014年7年中,各院系精品课程的数量在课程总量中占有比例逐年递增。我们按照课程性质及开课部门不同,以院系为单位将课程分为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包括素质类课程和文化类课程)两类。从图5、图6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各院系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中精品课程逐年递增的趋势。
(三)各院系专业课中精品课程统计分析。我们对学校2008年至2014年期间,各院系建设的一类、二类和三类精品课程在专业课中所占比例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如图7所示。从图中看出,各院系均开展了不同力度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其中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系建设工作力度和成效最显著,该系专业课中已经有40.48%的课程完成精品课程建设。
(四)公共基础课中精品课程统计分析。同时,对全校2008年至2014年7年期间,获批的一类、二类和三类精品课程在公共基础课中所占比例统计,如图8所示,目前我校已经有20.59%的公共基础课完成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分析
通过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让学生比较学习,使其他非精品课程的课程学习其长处,以精品课程为点,带动整个学校的所有课程的建设过程,从而提高全校所有课程的学习效率,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提高学校在社会的影响力。
(一)优点。(1) 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强化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精品课程建设情况统计数据看出,我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无论从课程类型还是建设类别来看,精品课程总量成逐年增加趋势。经过7年来的建设,精品课程在各院系课程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 这些精品课程的建设在各院系课程建设中起到了引领和模范作用,提高了教学质量、加强了教学效果。(2) 注重精品课程建设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实习方式等各方面进行变革和探索,针对以往的教学中出现的缺陷和不足,进行改进、补充和提高。学校针对计算机类公共基础课,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和VB课程,教研室广泛征求意见和组织教师讨论,调整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改进了授课方式,改革了考试方式,将以往的笔试改为现在的机试。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学习过程不在枯燥无味,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考试方式改变,一方面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3 )加速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拓展学习效果和学习方式。学校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展示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精品课程网站中大部分的精品课程均有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实验、实习、考试、资料、教材等多方面的内容,部分课程有课堂视频。这些工作,使得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效果明显,同时学生可以随时浏览,学习方式多样、学习资源广阔,加深了课堂知识的学习,同时扩展了视野,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1)课程建设成果展示力度不足。 学校虽然建设了精品课程网站,但对网站的宣传不足,部分学生不知道网站,没有达到开设精品课程网站的目的;同时由于部分精品课程建设者对于网站的重视不足,资源提供不足,造成网站资源缺乏,造成了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展示不足的情况。(2) 课程建设经验交流观念不强。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层面很少举办优质精品课程的观摩活动,老师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缺乏,部分精品课程的建设者存在闭门造车现象。由于缺乏交流和学习,建设中资源来源不足、信息量单一,建设效果不明显。如:精品课程网站展现大部分是展示性的静态网页,缺乏交流的空间和平台。(3)课程建设视频方面重视不够。在我校、乃至全省的精品课程建设中,大部分课程缺少视频建设,使得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变得不够完善。这使得学生学习精品课程时缺少了必要的课堂重播,影响了精品课程建设成效的全面展示。
三、对策
(一)学习国内外课程建设的先进理念——开放共享,知识公益。我们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本校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摒弃闭门造车现象,要积极学习先进的建设理念和建设方式。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简 称MIT)开放课件(Open Course Ware,简称OCW)的建设理念[1]是“开放共享,知识公益”,该校历经10年的发展规划,截至2010年,已经完成5个学院30多个专业2000余门课程向全世界公开共享。我国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理念是推动优质资源整合、共享和应用,推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实现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二者有一个共同点是:资源共享。因此,我们在学习先进的理念中,一定要建设好资源共享的平台,并以此推动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依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要求,全面开展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精神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应该从团队建设、内容建設和资源建设三个方面进行,资源方面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因此, 我们需要从课程计划、课程大纲、课件、教案、习题、考试、视频、参考书籍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改进和建设,其中视频建设也是其中一个考核要求,因此,我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也应该符合国家要求,全面建设,强调视频建设的重要性。
(三)强化沟通协调,加速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倡导者、保障者和实施单位,应从资金、技术、制度、人力等各方面保障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第一,主动进行软硬件设备的升级,从硬件条件上保障精品课程的各项工作的开展;第二,做好精品课程的规划和建设和管理、监督工作;第三,做好服务人员的培训,从多方面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第三,主动宣传和展示精品课程展示平台的各项特色;第四,主动了解和掌握我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第五,协调各个部门,使得整个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形成一个流水线,畅通无阻。
(四)将精品课程建设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建设精品课程从被动到主动的观念转变 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主动立足于学生,才能知其所需,达其所求;立足于社会,才能知其所缺,补其所短,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大学生。
(1)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者的主动投入。精品课程的建设不能因建设而建设,不能为检查而提高,而是要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和交流,建设好自己负责的课程建设工作,将建设的成果充分展示在精品课程网站,供教师和学生进行学习和评价,以进一步的提高建设质量。(2) 加强精品课程服务者的主动配合。从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中看,课程计划、课程大纲、教案、课件、考试、实习等多方面的建设,是由课程建设者(包括承担教师及其所在的院系)来完成,而作为建设内容之一的视频录制过程需要其他服务者的协调配合。(3) 扩大精品课程受益者的主动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直接受益的对象是正在学习本课程的学生。为了提高精品课程的受益学生的主动参与,精品课程建设者一方面要做好课程建设工作,完善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内容;同时要积极主动开展宣传,利用课余时间和上课时间进行精品课程的宣传工作,使大多数学生了解精品课程建设情况,主动参与,深入学习和交流,从而发挥精品课程的引领和主导作用,扩大精品课程的受益面。
(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全方位展示精品课程建设。学校除了有精品课程网站,将要建设精品课程点播直播平台,我们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充分展示我校课程建设情况,以精品课程视频为主,以其他院校的精品课程为辅,充分展示各种课程资源,而且,还应该鼓励其他非精品课程也主动展示自己的建设和改革情况,实现多方面的资源共享,使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和提高。
(六)以科学方式进行管理和监督,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成效。戴明PDCA循环模式,特点是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的顺序循环往复,不断进行。强调质量的不断提高,把质量管理、质量提升纳入一个科学的逻辑过程。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是通过强调“三全一多样”来达到质量保障的目的,即,全员性、全程性、全局性和方法多样性。精品课程的建设也需要遵守这两个理论,建设和健全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制定精品课程的评价指标及精品课程网站的评价指标,使精品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从科学性、合理性、完备性、先进行、可操作性等方面的循序渐进的步入完善。
参考文献:
[1] 唐燕儿 刘召山,MIT OCW项目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理念与运行机制比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3,总111(3):54—59
[2] 刘亚娟,蒋泽林,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刍议[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25(2):94—96
[3] 张建政,翟玉建,武艳艳,刘雪春,樊云飞,王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6,11(2):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