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霓雯
摘要:贝利尼特别青睐歌剧中的女高音,他所谱写的女高音咏叹调特点,倾向于内心自然的倾诉,音乐线条十分流畅,旋律优美,富有诗意,是典型的意大利Bel canto(美声唱法)的风格。1830年在威尼斯凤凰剧院上演的根据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素材为改编的《凯普莱特与蒙太古》近年来备受关注,特别是其中朱丽叶的咏叹调《啊,多少次》成为各大音乐会上的热门曲目。
关键词:贝利尼 咏叹调 女高音
这首作品的音乐取自于贝利尼的第二部歌剧《阿代尔松与萨尔为尼》(Adelsone Salivini),其主旋律出现在了本剧的第一幕第二场,旋律十分优美,这是女主人公出现在台上的第一次歌唱,她爱上了罗密欧,但世仇阻隔着他俩,她内心痛苦却又无奈。作品共分为宣叙调和咏叹调,从歌谱的速度标记可以看到两段都是行板的速度,前一段宣叙调是庄重的行板(Andante maestoso),音乐旋律与歌词都表达着她渴望爱人却留有一份矜持的心理。后一段咏叹调的速度是持续的行板(Adante sostenuto),朱丽叶细腻敏感的特质在音乐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宣叙调的歌唱性
这首作品的宣叙调,贝利尼在一开始就把音高写在了小字2组的e2,第一句用的基本上都是小2度或大2度的上下行。作为演唱者来说,首先要非常准确地把握音准,包括其中的装饰倚音。贝利尼在第一句中,运用了半音持续上下,表现出人物的状态,生动地勾画了朱丽叶内心那细腻的渴望情绪。
同时,在演唱前几个句子中,伴奏是完全停下来的,这对演唱者提出两个重要的要求:第一,要有心理速度,把握歌唱语言的情感状态;第二,每一个音都要清楚并且衔接连贯。整首作品的前面四句,是比较难唱的。在伴奏旋律进来前的最后一句,是声乐一句华彩乐句,注意深呼吸的支持,不要夸张的演唱,控制分寸的演唱是十分重要的,要轻盈和有弹性的完成它。
而后,钢琴伴奏又起,低音的伴奏变成了柱状和弦,到“风儿轻轻吹过”这一句,钢琴又完全停了下来,这一句表达着一个少女内心的痛苦,演唱时要用高位弱声的处理方式,轻而不虚的吟唱出来,弱声对气息控制的要求更高,不可忽视横膈膜的作用。同时,弱声演唱时要唱清楚每一个字的元音和辅音,这样观众才能听清楚演唱的内容(见谱例1)。
谱例1:
接下来,伴奏出现了一连串的上行琶音,此刻的歌唱声音语气化,要更浓一些,这些音符要根据语气的变化而变化,不能改变本身的拍子,但也不能像读谱机器一样演唱,乐句有丰富的表情,相对应长句有强弱,速度都会有变化,我们也称为自由节奏(rubato)。处理自由节奏(rubato),要根据作品表现的内容,在不破坏乐句结构,尊重人物性格的条件下,在合理范围内来处理速度和节奏,使得人物的表现更加立体化。所以,演唱贝利尼的宣叙调,除了要能准确完成谱面的音符及其标记外,还要能在音乐情绪合理的情况下,赋予人物更多的表情。
二、贝利尼谣唱曲的演唱特点与提示
在一段伴奏的上行琶音结束后,伴奏开始演奏主旋律的谣唱曲。谣唱曲(Cavatina),一般以四句为基本单位,行板速度居多,多是抒情,类似于浪漫曲。通俗意义也能理解为抒情歌曲,它具有很强的歌唱性,通常是抒发人物情感的艺术歌曲。
贝利尼的作品中有一些类似这样结构的谣唱曲。通常,低音伴奏以三连音,六连音居多,舒缓而动听,高声部演唱多为长句,由切分、附点和各类装饰音符组成。演唱此类谣唱曲时,首先要注意的是连贯,不仅要声音连贯,语言也要连贯。要先读词,发清楚每个词的元音,元音的呼吸要深,然后将元音和辅音连起来读,注意不要将前后的字尾、字头紧连,要分开。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有装饰音,这首作品中的装饰音不算太多,但在旋律中也起到了链接和润色的作用。主要可见的是倚音。通常倚音的演唱是不占时值的,除非有特殊的需要,比如渐慢。本曲中只有一处倚音是可以作渐慢处理的(见谱例2)。
谱例2:
其他的倚音主要的练习方式就是先单个音的曲慢唱,然后再带入节奏中,在不破坏原本单位拍的情况下进行演唱练习,就会准确了。在这段谣唱曲中,有两句难度较高的华彩乐句(第一句见谱例3)。
谱例3:
这一小节中要完成16个音,并且是以不同节奏组合方式来演唱的,在“bril-lar”这句中,先需要唱一个减七度的大跳。首先要唱准它,腔体不要开得太大,这会让声音撑开,应该在“内兴奋”的状态下直接去咬“lar”这个字,然后唱下面的五个十六分音符,同时还要注意下行音阶的颗粒感,之后接着是四个三十二分音符,音准都要特别小心。在之后的“del”这一字前,可以换气,唱接下去的一句,一定要小心节奏,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要区分明显。(第二句见谱例4)。
谱例4:
从“in-tor-no”开始,高音g2的时值可以延长,在“sem-bra”之后,要深呼吸,要一口气唱到 High c3那个音,并延长它,注意后面那相似的四个三十二分音符要唱两遍,因此在此之前可以换气,之后就不能换气了,一直要唱到”un tuo so spir”之前时,才可以换气,最后在伴奏的衬托下结束尾音。
《凯普莱特与蒙太古》这一部歌剧在近年来备受关注,本人在这篇文章中,联系自己学习中的演唱体会,探讨并阐述了对这首作品的认识与演唱技法。希望本文能够对演唱与教学这首作品,准确把握人物角色特征,提供参考,与对此歌剧感兴趣的朋友们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2]钱苑,林华.歌剧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刘林利.贝利尼歌剧女高音咏叹调的艺术特征及演唱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06年.
[4]赵路路.浅析贝里尼女高音咏叹调的艺术特色[J].艺术研究,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