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斌 (吉林省白城市医院病理科,吉林 白城 137000)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组织学亚型与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马志斌 (吉林省白城市医院病理科,吉林 白城 137000)
目的: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组织学亚型与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抽取2011-01/2014-08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 201例,将其按照病理组织学亚型进行分组,并对比分析不同组别颈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本组201例患者中,发生颈淋巴结转移者 131例,发生率为65.27%,不同病理组织类型者颈淋巴结转移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不同病理组织类型者颈淋巴结转移率存在显著差异,两者存在密切相关性,值得关注.
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理亚型;淋巴结转移;诊断
目前在临床上甲状腺乳头状癌属于甲状腺癌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高.对颈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了解为根治肿瘤的关键[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组织学亚型与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汇报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抽取其中的20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 59例,女142例,年龄 11~72(平均 43.2± 11.4)岁,病灶位于左侧者76例,右侧者105例,峡部者9例,双侧者11例;肿瘤直径 <1 cm者35例,1~4 cm者138例,>4 cm者2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按照病理组织亚型进行分组,并对各组颈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
1.2.2 病理检查 以 WHO分类标准为依据[2],甲状腺乳头状癌根据组织结构,细胞分化形态以及间质反应等特点组织亚型共分成8组,分别为:①一般乳头型60例;②水肿乳头型 21例;③滤泡型乳头状癌21例;④高细胞型 17例;⑤弥漫硬化型 35例;⑥微小型15例;⑦包膜内型7例;⑧包膜外型25例.
经统计发现,本组201例患者中发生颈淋巴结转移者131例,发生率为 65.27%,不同病理组织类型者颈淋巴结转移率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包膜外型转移率最高(P<0.05),其次为弥漫硬化型、一般乳头型、滤泡型,包膜内型转移率最低(P<0.05,表1).
表1 甲状腺乳头状癌不同病理组织亚型者颈淋巴转移发生率比较结果统计
临床研究证实,以组织学结果为依据,细胞分化形态以及间质的差异,甲状腺乳头状癌包括有多种亚型.WHO甲状腺肿瘤组织学分类中将甲状腺乳头状癌除一般型外又分成了 6个亚型,分别为弥漫硬化型、滤泡型、高细胞型、微小型、嗜酸性细胞型以及包膜内型.本次研究中出于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组织学亚型与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按照病理组织亚型进行了分组,共分成了 8组,分别为一般乳头
[1]张 雁,康 骅,海 涛,等.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9,18(5):541-542.
[2]杨昆宪,唐晓丹,牛 恒.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特点185例分析[J].医学综述,2009,15(20):3183-3185.
[3]杨京哲,李艳春,高春艳.甲状腺乳头状癌126例临床与病理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08,10(7):1111.
[4]郭 真,卢崇亮.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研究进展[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5):597-601.
[5]Noguchi M,Kumaki T,Taniya T,et al.Impact of neck dissection on survival in well-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218 cases[J].Int Surg,1990,75(4):220-224.
R361+2
A
2095-6894(2015)01-057-02
2014-10-12;接受日期:2014-10-20
马志斌.E-mail:bh809@sina.com型、水肿乳头型、滤泡型乳头状癌、高细胞型、弥漫硬化型、微小型15例、包膜内型、包膜外型.该分类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相似[3].研究中对比分析了不同组织亚型者颈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发现,本组201例患者中发生颈淋巴结转移者131例,发生率为65.27%,不同病理组织类型者颈淋巴结转移率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包膜外型转移率最高,其次为弥漫硬化型、一般乳头型、滤泡型,包膜内型转移率最低.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4],充分证实了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组织亚型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对于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对其给予重视,为提高临床甲状腺乳头状癌根治成功率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