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圆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 410205)
高校音乐鉴赏公选课教学实践探微
贺 圆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 410205)
本文从分析普通高校音乐鉴赏公选课程教学现状入手,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音乐鉴赏;公选课;教学策略
在我国,开设音乐和艺术方面的选修课已成为高等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渠道。笔者于2008年至今在所工作的学校开设了音乐鉴赏选修课。该课程是面向全校(非艺术类)各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公共选修课,主要通过对各类音乐作品的欣赏来了解音乐的基本常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音乐品位。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该课程的教与学有了一定的的思考和体会。
音乐对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这一点从报名人数即可看出。本课程拟开设人数为120,但在选报过程中,有近十倍于该数目的学生参与报名,最终被随机选上的学生涵盖了全校文史理工经济类等几乎全部学科,知识背景较庞杂,大部分为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选课的目的是出于对音乐的热爱,少数学生则出于学分、上课轻松等目的。学生对音乐的了解对停留在流行音乐方面,对古典、民族音乐等形式了解甚少,缺乏一定的音乐常识,以上情况在全国高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针对学生的这一情况,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第一,引入优秀的跨界音乐作品,激发音乐学习动机。
据笔者调查发现,现在的音乐鉴赏教材一般都是按照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历史脉络来进行编写,所涉及的音乐类型基本就是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对流行音乐和其他的音乐形式涉及较少,但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点都集中在流行音乐方面,所以,笔者认为,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 多在课堂上给他们鉴赏一些与流行音乐有关的作品,激发他们的 音乐学习动机。那么,跨界音乐作品是一个很好的音乐代表类型,能使学生产生共鸣。
到目前为止,跨界音乐的定义还不甚清晰,但就形式而言基本就是古典音乐、流行音乐与民族民间音乐的相互融合,如用流行音乐的表现方法演绎民族音乐,或用古典音乐的表现方法演绎流行,或自创一些融合古典与流行乐调的曲子。但无论怎么说,这都不难看出,跨界音乐融贯古今,比起流行音乐更内敛,较之古典音乐又更为活泼。具体如下:
1.声乐作品。如格里高利合唱团的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作品充满者幻象与玄妙的特色,将古早与现世的风格融而为一,创造出全新的听觉领域,在流行旋律、进步科技、修道院影响及Ambient乐风之间找到了最完美的结合方式,为未来的流行音乐提供了前行的方向。
2.器乐作品。如马克西姆《野蜂飞舞》、马友友《自由的探戈》、古典辣妹《胜利》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第二,引导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促进音乐审美深入化。
对于非艺术类的学生来说,在音乐课堂上仅仅让他们感受音乐是远远不够的,完整的审美活动是感性体验与理性分析的结合。如果能在课堂上通过一些音乐作品来让他们了解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这对于丰富他们的音乐体验及以后的工作生活都是终身受益的。
比如音乐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两首插曲:《哆来咪之歌》和《孤独的牧羊人》,我们可以提取旋律的素材来对学生进行音乐基本知识的教学。
《哆来咪之歌》旋律片段
这首作品朗朗上口,旋律基本就是由七个基本音级组成,让学生通过演唱这首作品来了解音乐的旋律构成最好不过了,在实际教学中,通过这个作品的演唱能让学生对音乐中的旋律有了最初的了解。
《孤独的牧羊人》旋律片段
这首作品轻快活泼,包括了几种基本的节奏型,在旋律的写法上也出现了变化音和跳进等,难度相对于《哆来咪之歌》提高了不少,但由于作品本身旋律的风格符合学生的审美要求,所以在这样的情境下,呈现乐曲主题,随着乐曲哼唱曲谱,再次体验,随之,渗透音符、拍号、乐句、音高、音强、和声、音色等音乐知识,从而达到完整审美。
第三,引发对古典音乐的热爱,提升音乐审美品位。
音乐课程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音乐欣赏课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体验美,发现美。从美的本质要求丰富性的层面上,我们可以明白,流行音乐其形态相对简单,它的审美价值远远比不上古典音乐。再从内容深度上看,大部分流行音乐只是单纯的刺激听觉感官后给人带来的或忧郁或轻松等感觉。古典音乐则是通过复杂的音响变化,唤起人内心的情感意象,通过想象和联想,使其获得丰富、深层的内心感受以及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理解。
基于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不同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可选择渗透了两者音乐特点的作品供学生欣赏。如在周杰伦的《琴伤》这一流行音乐作品中,主题的旋律运用了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中的六月船歌,在间奏部分运用了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所以,我们可以以“莫扎特”和“柴可夫斯基”为切入口,横向上,可以延伸这两位音乐家的其他作品;纵向上,可以引出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如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
周杰伦《琴伤》旋律片段:
第四,利用中国风歌曲,引发学生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喜爱。
中国风歌曲多采用“宫调式”的主旋律;在音乐的编曲上大量运用中国乐器,如二胡、古筝、琵琶等;在唱腔上运用了中国民歌或戏曲方式;题材上运用中国的古诗或传说故事。如周杰伦《菊花台》《青花瓷》主要运用了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结构;陈升《北京一夜》中运用了京剧的唱腔;薛之谦《钗头凤》运用了南宋诗人陆游与唐婉的绝美爱情故事等等。通过对中国风歌曲的欣赏,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美学意蕴和深厚文化内涵。
以上是笔者所提出的在大学音乐鉴赏公选课中的几个主要的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也取得了学生的认可。最后想谈到的是这门课的考核方式,通过对几个学校的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都是以让学生交篇论文或出套试卷的方式来作为此门课的最后成绩,但笔者认为这并不是唯一的考核方式,还可以通过口试的方式来作为评价标准,如让学生准备一分钟的演讲,演讲内容是描述自己所喜爱的音乐作品或音乐类型,并阐述喜爱的原因。当然,对于一些在演唱或演奏方面擅长的同学可以提供给他们表演的机会,纳入最后评分的范围。
总之,从某种角度讲,音乐欣赏公选课不仅是高雅音乐入门教学,主要目的还在于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使学生“会学音乐”。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同场合,不同心境,不同时代中学会选择音乐、运用音乐,终身享受音乐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