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国梦”与青年文化建设

2015-11-25 09:37
电影评介 2015年17期
关键词:中国梦青春群体

熊 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问题上,各行各界都在探讨。“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望,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尤其是青年人。青年是社会的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因而,青年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进行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与中国青年运动、当代青年发展的关系作了清晰、深刻的阐述。这不仅是将中国梦的价值意蕴进行了多重维度的审视,同时,更是用中国梦来团结青年、引领青年、指导青年,为青年文化建设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了指引。

党的政策鼓励和带动,必将唤起广大青年参与“中国梦”社会建设的激情。然而,青年文化建设虽有政策制度、各项措施等多方面的支持与保证,但它不是一系列外在形式上热热闹闹的活动,而是一系列从内在价值上构建青年精神家园的复杂系统工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多元文化的剧烈冲击,中国青年文化的发展建设经历曲折。在社会转型时期,青年的价值观、理想、信仰及主体心理与行为发生断裂性的变化,青年文化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新变化,并衍生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对青年文化的构建与匡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

电影《中国合伙人》海报

目前,“中国梦”的提出,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也为我们重新思考青年文化建设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目标和思路。虽然在此之前,国内为数不少的学者对青年文化的建设在理论与实践进行过一系列的研究。分别在我国青年文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青年文化建设的内涵与视域、青年文化建设的意义与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同时注意到青年的价值观的变迁、青年文化认同的危机等问题,并针对新形势下拓展青年文化建设载体、探寻青年文化建设的路径、旗帜等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这些研究从理论层对青年文化建设的基础性问题进行了分析,从思想政治和教育学角度强调了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青年文化系统是社会子文化系统,青年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这注定了青年文化建设不能只停留于的理论分析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层面。在新的社会发展状况下,我们更应该联系青年实际的文化消费,将目光深入到影响青年人生观、价值观的文化生活,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从而切实推进青年的发展,推动青年文化建设。

在现代社会中,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时尚性和娱乐性使其与青年文化消费之间有着良好的契合。青年不仅是电影表现的对象,也是电影消费的主要群体。作为电影的主流接受群体,青年往往通过进入电影院来丈量电影的价值,也依靠电影来认识社会和建构价值观。不仅如此,青年是怀有梦想的群体,电影能在思想和情感上发挥审美教育的功能,提供给青年追逐梦想的精神支撑,对青年文化建设有重要的作用。因而,选择与青年文化消费、生活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电影进行研究,通过电影“中国梦”促进青年文化的发展,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历史上,青年群体作为重要的社会变革力量,参与了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和电影文化的创造,影响了社会的进程和电影文化发展的方向。从五四时期开始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到新中国成立“建立工业化、现代化国家”之梦,再到改革开放后“民族复兴”之梦,“中国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追求。而在各个时期,青年都是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着力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电影以审美的艺术形式、深刻的影像,如实地记录和反映了时代精神和青年人的壮举。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广大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电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影片反映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青年,他们没有生命自主权,没有固定、正当的职业,饥寒交迫。他们在困苦的生活之中,苦苦的挣扎寻找人生的方向。这一时期的青年,“在抗拒生活的沉重与苦涩的同时,还不断显现极其珍贵的、与苦难共存的真善美”。[1]新中国成立之后,青年一代齐心协力、劳苦建设,历史性地担负起使新中国壮大的职责。“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电影,青春激情挥洒自如,青春豪迈肆意张扬。青年一代走出过往时代所烙下的命运悲剧,他们开始逐步找寻到自己的历史性的位置与角色,那就是在集体中锤炼自己,从而来实现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2]在电影中,无论是《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还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里的高占武,《战火中的青春》中的高山,《青春万岁》中的杨蔷云,青年一代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找寻着自己的位置与角色,在革命的斗争和社会的建设中,勇于承担职责,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

可见,电影中各个时期先进的“青年形象”以及时代精神的呈现对社会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正是中华民族复兴梦开启的时刻,要求积聚全民的力量特别是调动青年一代的热情投身与其中。同时,“中国梦”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要调集社会各个行业(包括电影行业)为实现这一目标共同努力。然而当下电影中偏重市场、技术、娱乐而忽视思想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审美品质的倾向,有悖于电影艺术的本质精神,并不利于青年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民族精神的团结。因此,领会“中国梦”在新时代的内涵和重要意义,意识到电影在视觉文化时代对青年发展的影响,电影的发展应该与青年文化建设紧密的结合起来,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携手奋进。

首先,电影应该聚焦青年的“个人梦”,将“个人梦”汇入“中国梦”中,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开放变革的中国也是社会转型分化的中国,在这一时期的青年们不仅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成果,也得承担中国向大国迈进过程中的各种阵痛和磨练。他们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重担,“任重而道远”。他们需要鼓励、关爱和支持,去克服自身的弱点,战胜前进路上的困难。同时,随着西方思想的入侵带来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和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加上国内转型期社会矛盾频发、社会思潮鱼龙混杂,导致一部分青年失去了精神的支撑、理想的指引,“不同程度地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欠缺、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3]这就要求电影艺术多多关注青年群体,把目光聚焦于青年的“个体之梦”,表现他们追求理想的苦痛与欢乐。同时,用中国梦的核心凝聚力量增强当代青年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生的信心和奋斗目标,从而引导当代青年走出人生焦虑困境和现实功利主义,以乐观、勇敢、创造、务实的精神投身于民族梦想的实现中。我们看到,近几年来,青春题材颇受欢迎,如《失恋 33 天》《人再囧途之泰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等电影票房获得了极大成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电影表现了青年的个人之梦,“而这个梦,不能仅是白领、金领、事业有成者的梦,更要满足‘屌丝’们的梦、‘蚁族’们的梦、农民工们的梦”。[4]这就要求电影要切实与青年一代的生活紧密相连,勇于面对现实,积极反映丰富多彩的青年一代生活,呈现多元、生动的青年群体影像。

其次,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中,人们有着不同的精神需求,也有着多样可供消遣的方式。在众多的消遣方式中,电影颇受青年的喜爱,青年群体成了电影消费的主要群体,这给电影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电影的主体消费者已经演变为85后、90后、00后的事实,不得不让电影研究从电影的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角度切入,将观众的年龄、职业和兴趣问题提上日程。“现在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年轻化,他们进电影院更多的是要放松,会把电影越来越多地当成放松精神的文化产品,把电影当做释放压力和人际沟通的场所。所以电影无论是形式上或内容上,如果不去考虑这样一种特点,不去满足这样一种需求,就很难在电影院线、在消费者市场上得到认可,难以达到影片的期望值。”[5]

同时,电影也应该担负起一定责任意识,不能仅仅为了吸引年轻人拍电影,获取票房利益。具体而言,电影是一种艺术样式,应该发挥以形象的方式感染人、打动人,发挥电影艺术的审美教育的功能,从而丰富青年的文化生活,促进青年的发展。在当下的消费语境下,一部分电影盲目的为博取票房,追求利益,利用哗众取宠的形式将庸俗、低劣的内容进行传播,把羡慕虚荣、追求享乐,甚至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人生成就得失的尺度,这些影片在青年一代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正如有学者指出,当下的青春文化和青年文化产生了很大的背离,“如果说青年文化指向充满乌托邦精神的激情,青春文化则沉浸在意义丰富的当下瞬间;青年文化充满了对消费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警惕,而青春文化则是消费文化的后果,也是其核心内容。简言之,青年文化的关键词是‘理想’,青春文化的关键词是‘欲望’”。[6]以满足娱乐和欲望为主题的青春绝不应该是青年文化的主流,因而,为了防止这种现象进一步泛滥,中国电影应摆正自身与娱乐、市场的关系,提高电影的艺术品位与审美功能,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满足青年的需要,以更加受到广大青年的喜爱,唤起他们为理想奋斗的精神,积极发挥正能量。

最后,中国电影应该将“中国梦”及“中国青年”的形象展现给全世界,传达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意旨。“中国梦不仅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也是推动实现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全世界人民梦想的长久动力。”[7]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梦”的实现并非中国一己之事,“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世界,而整个世界的文明进步同样需要中国力量的推动。随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地位在世界范围内的提高,国家日益强大,给予当代青年人强有力的自信。中国青年不仅在追求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的中国梦中努力奋斗着,而且在与世界各国各地区青年相互交流、合作中,增进了解和友谊,共同追寻着青春的梦想,追求人类共同的价值。在《阿甘正传》《当幸福来敲门》《肖申克的救赎》《风雨哈佛路》等美国电影中,莫不是通过青年群体的影像以及他们奋斗的实践精神,凝缩为当代“美国梦”的缩影,向世界昭示了美国的形象和精神。因此,电影艺术家们,应当站在新的历史起跑线上再出发,用电影艺术向世界讲述“中国梦”,用电影传递中国青年的形象,将当代青年的理想和奋斗精神呈现给世界各国的人民,凸显为实现人类繁荣与和平最终目标而努力的中国青年的风采。

[1][2]王国平.中国电影青年形象概观[J].中国青年,2004(7):26.

[3]夏丽华.转型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冲突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13):47.

[4]陈旭光.电影中国梦:个人与群体梦的交响.中国文化报[N].2013-07-15(003).

[5]陈鹏.面对新消费群体的电影创作新力量——新导演与转型导演的创意价值与发展路径[J].当代电影,2015(2):25.

[6]周志强.是“青春文化”,不是“青年文化”[N].人民日报,2015-01-14.

[7]林宝敏.中国梦与世界梦[EB/OL].(2013-03-28)[2015-09-01]新闻-国际在线,http://gb.cri.cn/27824/2013/03/28/2165s4068013.htm.

猜你喜欢
中国梦青春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