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人的红楼梦在天下最凄凉的独弦琴声里

2015-11-24 01:12苏凯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京族三岛越南

苏凯

只有一根琴弦的乐器——独弦琴,始于殷商,唐宋时期在中原消失,却在京族三岛上继续着如泣如诉的绝美哀歌。京族人的喃字古籍《金云翘传》,讲述的是青楼女子的爱情故事,被誉为“京族人的《红楼梦》”。

京族少女6岁穿耳,14岁就开始梳分头。女装的胸口处缝有一块菱形遮胸布,上绣美丽图案。京族人平时不穿鞋袜,在气温只有两三摄氏度的寒冬腊月,都打着赤脚,仅晚上洗澡洗脚时才穿木屐。

所有的海洋子民都有着独特的人文气质。在京族三岛上,与海相伴的京族人不仅拥有全天下最凄凉的琴声——只有一根弦的独弦琴;甚至还拥有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字——喃字。

在京族三岛的海岸边,总有琴师面对蔚蓝的大海,面对阳光美景,拨动着那余音萦绕、寂寞无匹的琴音;那是如泣如诉的叹息,更是穿越历史烟尘的绝美哀歌。

京族人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京语。一本著名的京族喃字古籍《金云翘传》,虽然讲述的是青楼女子的爱情故事,但却被学者评价为“京族人的《红楼梦》”。

在京族三岛上,人民的服饰很有些越南风,女子头戴尖顶斗笠,两片衣襟在胸腰部打结,形似蝴蝶。而很久以来,京族人都是不穿鞋袜的,在气温只有两三摄氏度的寒冬腊月,都打着赤脚,仅晚上洗澡洗脚时才穿木屐。

独弦琴:世上最凄凉的乐器

在面朝大海、阳光灿烂的尾岛,当白色的海鸟在天际线处滑翔,海风送来木叶的气味时,你总能够看到一个充满古风的场面:一位盘膝而坐的瘦高先生,双目半闭,正在抚琴。而那琴,竟然只有一根琴弦。先生左手摇琴柱,右手拨弦,琴音从那根独弦上凄凉地流淌出来,让人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悲伤感……半晌之后,先生单手按弦,琴声虽止,但听者却仍觉余音萦绕,回味无穷。

琴师名叫苏春发,是岛上的京族人士,他所抚弹的,其实是中原地区早已失传的独弦琴。在京族三岛,苏春发是同辈人中最负盛名的独弦琴传承者,几十年来,他每天都要坚持在海边演奏,他和他的独弦琴,已经成为京族三岛上一道活着的风景。

实际上,独弦琴只是现代人对它的称呼,古时候它的名字叫做一弦琴,又名“独弦匏琴”,曾经是宫廷中流行的一种乐器。独弦琴最早出现在殷商时期,五代时的梁元帝萧绎在诗中这样写道:妻摇五明扇,妾弄一弦琴。

独弦琴的结构较为简单,由琴身、摇杆、弦轴和琴弦组成。原始的独弦琴,是将一段毛竹筒(长1米,直径12~15厘米)剖开做琴体,开口部分朝下,在竹筒表面纵向挑起一条细而长的竹皮为弦。独弦琴的弹奏很讲技巧。右手的技巧主要是弹和挑,连续弹挑则可演奏出类似琵琶“滚奏”的效果;左手则灵活多变,可以演奏出多种装饰音,技巧有揉、推、拉、打、撞、摇、颤、滑等。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独弦琴逐步增加了竹制弦弓和葫芦形共鸣器。

在京族三岛,我们听见的琴音十分幽雅、凄凉,其实它还有一个别名:凄凉琴。一位京族的本土作家曾经这样描述:“那是世间最凄凉的一种乐器;在寂静的夜晚,那琴音,仿佛是为爱情而绝望的少女,在月光下的一声叹息……”

历史上,独弦琴由于太过凄凉,在国力强盛的大唐王朝时代,它渐渐被逐出了崇尚奢靡的宫廷,到了唐末宋初,甚至连中原民间也听不到那如怨似泣的叹息声了。

然而,在今天越南和中国广西京族三岛一带,凄凉的独弦琴,却在大海波涛的轰鸣声中,从汉代开始,一直顽强地演奏到今天。关于它在这一代的来历,应该是在东汉时期,那时候,著名的伏波将军马援在今天的越南一带作战,随军携带着独弦琴,从此,这凄凉的乐器就开始在这里流传。很多年之后,当12户越南渔民来到三岛落户的时候,伴随着他们的,除了渔具,就是那把独弦琴了。

很多人最大的疑问在于:由于独弦琴声太过凄凉,所以最终被中原人士摒弃,最终却怎么会反倒在京族人中流传?这一点其实并不难理解,因为古代的京族人民,过的是追逐鱼群而居的漂泊生活,一张竹排承载着全家人的生存希望,白日在狂风巨浪里颠簸,晚间与猿猴古藤作伴,内心极其凄苦。而凄苦的内心,遇到了凄凉的琴。于是,在月光下或者海滩边,听惯海潮声的京族人,开始用独弦琴的低吟浅唱来表达心底的情绪……时过境迁,尽管今天的京族已经成为了全国最富的少数民族之一,但独弦琴的琴声,依然撩拨在人们心底最温柔的角落。40多年前,著名剧作家、诗人田汉来到京族三岛的木麻林,写下了描述女子弹奏独弦琴的诗句:“织网林中亏汝力,弹琴月下待郎求……”

在京族三岛上,独弦琴一辈一辈地流传下来,到今天已经传到了苏春发的手上。它必然还继续传承下去,直到永远。

自创文字和京族人的《红楼梦》

在京族三岛上,汉族的粤语和当地的京语和睦共存。京语,实际上就是500年前的越南古语。即使在今天,京族人仍然可以使用京语和越南人交流。而汉字,一直是京族通行的交流和书写工具;有趣的是,京族的先辈,曾经仿效汉字,创造过一种叫做“喃字”的文字。

喃字,意思是“南国的文字”。很早的时候,京族的先民们把喃字与汉字一起合用,用来写经书、记歌谣等等。喃字的造字方法有三种:一种是形声法,它是把两个汉字合成一个喃字,其中一个用来表音,另一个用来表义。比如“巴+三”,读音为“巴”,意义为“三”;另一种是假借法,也就是借用一个汉字来表示与之读音相近的字,比如借用“固”来表示“姑”;还有一种是会意法,也是用两个汉字组合而成,比如用“天+上”来表示“天”等等。

在今天的京族三岛上,能够粗通喃字的人已经不到10个;能读能写能解其意的,只有区区两三人;称得上喃字专家的,就只有一位名叫苏维芳的老人了。一直以来,苏维芳老人都在整理喃字古籍,其中,讲述爱情故事的《宋珍》、讲述中法战争期间英雄人物的《京族英雄杜光辉》已经整理完成。

另一本著名喃字古籍《金云翘传》,讲述的是青楼女子的爱情故事,被学者称为“京族人的《红楼梦》”。全书共3600行,为“六八体”——前半句六言,后半句八言。《金云翘传》得名于作品中三位主要人物金重、王翠云、王翠翘,书名是各取主人公姓名中的一个字组合而成。全书叙述青楼女子王翠翘一生坎坷的生活遭遇。她出身名门、才貌出众,与书生金重私订终身。金重奔丧期间,她为救遭诬陷入狱的父亲而卖身,沦落青楼,后被草莽枭雄徐海所救,并在徐海的帮助下报仇雪恨。徐海被杀后,她投江殉情,却被人救起,最后和会试高中的金重团圆。endprint

由于京族三岛与越南一水相隔,两地居民原本同族,所以喃字古籍《金云翘传》在越南也广为流行,并有多种改编版本。在越南,《金云翘传》除了被称为“越南的《红楼梦》”,还被评价为“越南的《长恨歌》”。也有学术观点认为,《金云翘传》是越南文人根据中国清朝的章回小说改编,再传到京族三岛的,而并非是从京族三岛传到越南。

京族服饰:

胸前飞蝴蝶,寒冬腊月打赤脚……

“男衫长过膝,窄袖袒胸,腰间束带;女衫长不遮臀,裤阔……”这是旧《防城县志》对越南人服装的描述,事实上,这样的描述,也是我国京族服装的特点。

京族的服装显示出渔业经济的特征,不加花饰,简便飘逸。女子头戴尖顶斗笠,上穿无领对襟窄袖紧身短衣,下着既宽又长的深色长裤,遮过脚背。劳作时将裤脚挽至腿根。如外出或者节日,则在外面再套上一件对襟紧身长衫,颜色一般为天蓝、粉绿、粉红或白色。这种对襟紧身长衫无领无扣,外形似旗袍,开衩上至腰部,可以将前两片衣襟在胸腰部打结,形似蝴蝶。

在衣裤颜色上,年轻女子一般喜欢白、青或草绿色的上衣,配以黑色或褐色的裤子;中年妇女喜欢穿青色或浅绿色的上衣,配以黑裤;老年妇女则多着黑衣黑裤。最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平时家居的便服,还是节日的盛装,京族女衣的胸口处都缝有一块菱形遮胸布,俗称胸掩。胸掩上绣着美丽图案,实为一身衣衫的点睛之笔。

京族妇女很讲究发饰。头发是正中平分,两鬓称为“落水”,头发结辫于脑后,用黑布或黑丝线缠着,再自左至右盘绕在头顶上成一圈,状如一块圆砧板,故俗称“砧板髻”。京族妇女喜欢戴耳环,六七岁就穿耳,并一律选定在端午节进行,认为那天有“龙王水”,穿耳最吉利。京族少女14岁就开始梳分头、盘结“砧板髻”和戴耳环,表示已经进入成年。

京族男人的上装,长没膝盖、无领无扣、窄袖袒胸。裤子宽而长,腰间束着彩色腰带,一般是束一两条,也有多达五六条的,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富有。逢着外出或者节日,则加穿一件长到膝盖的窄袖袒胸长衫,再戴一顶黑色或棕色的圆顶“头箍”。

旧《防城县志》曾记载京族人爱“跣足”。过去,作为海洋民族,京族人平时不穿鞋袜,在气温只有两三摄氏度的寒冬腊月,都打着赤脚,仅晚上洗澡洗脚时才穿木屐。即使老年人,日常也只踏一双名叫“棕屐”棕编拖鞋。随着时代发展,京族人不再单纯以捕鱼为生,所以不穿鞋袜的习俗逐渐有所改变。endprint

猜你喜欢
京族三岛越南
京族丧葬音乐中的宗教文化研究
读图
越南Vedana餐厅
From Monroe to Mishima:Gender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Yasumasa Morimura’s Performance and Photography*
越南百里“银滩”
论京族舞蹈的原生态美学特征
京族医药调查报告
京族传统服饰文化及传承与保护
论三岛由纪夫《爱的饥渴》中的女性塑造和主题建构
镜中的表演者——三岛由纪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