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节上的祭神仪式浩荡的迎神队伍;宰杀“养象”;少女们的花棍

2015-11-24 01:13苏凯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京族方队神灵

苏凯

一个热闹盛大的祭神仪式:占卜、请神、歌舞、吃席……而那唱歌的人,一定是全村容颜最美丽、嗓音最婉转的女子。

在祭神仪式开始之前,要先要宰“养象”。所谓“养象”,其实是祭神仪式开始前选出的养得最大最肥的猪。

花棍舞一般在村口路边举行,少女们手持彩色棍子,闻鼓起舞……

每年农历的六月至八月,行走在广西的京族三岛上,许多人都会听到少女们沾着海水气息的甜美歌声,轻轻缭绕在古朴的村落里。寻声而去的地方,是岛屿上最庞大的“地标建筑”——哈亭。然后,你会看到一个热闹盛大的祭神仪式:占卜、进香、歌舞、吃席……而那歌者,一定是全村容颜最美丽、嗓音最婉转的女子!

这就是京族独有的哈节——京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在这段时间,即使漂泊在国外的京族人士,也会尽量赶回来,给神灵和祖先上一炷香,看看让人眼花缭乱的天灯舞,听哈妹歌唱,与全村人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席……

祭祀海神的节日,世界上最大的“哈亭”

在京族的语言中,“哈”或者“唱哈”其实就是唱歌的意思。而哈节,就是以唱歌贯穿节日始终的祀神、祭祖的祈福禳灾活动。其中包括祀神、祭祖、唱哈和吃席四项主要内容,时间最短需要三个日夜,长则延续到六七个日夜。尽管京族三岛同处在美丽的南海北部湾上,相隔很近,但他们各自开始哈节的日期却不尽相同:尾岛是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九;巫头岛是八月初一;而山心岛则是八月初十。

在尾岛京族人整理出的《岛史歌》里,这样讲述着哈节的由来。许多年前,那时京族的祖先刚从越南迁居过来,近十年时间,都没有举行过拜祭活动,结果导致连年人畜不宁,海事不顺。后来,村民们在农历六月初七这天,拉出一头猪到大海边许愿——倘若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生活安康,出海丰收,就把猪杀了祭神。许愿后的三天里,京族人连续出海劳作,都获得了丰收,人畜也逐渐安宁。于是,村民们便兑现了诺言,杀猪还愿。从此以后,岛上的人们年年如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哈节。

在京族三岛,哈节是最隆重的节日。而各岛举行哈节的地点,叫做哈亭,那是各自岛上最重要的建筑,也是岛上的地标。

哈亭为二进式结构,屋顶采用反翘曲线式样,上面饰以红瓦,与白色的主体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屋脊正中是双龙戏珠图案的雕塑。哈亭内部分为正殿和左右偏厅两大部分。正殿供奉镇海大王等诸位神灵,以及当地京族主要姓氏祖先的牌位。左右偏厅是哈节期间,用以听哈(听唱歌)和摆设宴席的。在哈节的宴席中,盛放菜肴的长方形木托盘,在京族语中读音为“蒙”,所以,他们吃席就俗称“坐蒙”。传统哈亭左右偏厅砌成三级,每两级台阶落差为15厘米,如同很多学校的阶梯教室。举行哈节时,人们分等级入座听哈或吃席。但是,现在新建的哈亭已经不再设台阶,席位也已不分等级,但仍保持着尊老爱幼的传统,长辈一般都会被安排在前面的位置坐下。

在京族三岛中,尾岛上2002年4月建成的尾哈亭,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哈亭,高9.8米,占地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

用作祭品的大肥猪,名字叫做“养象”

哈节祀神、祭祖,主要有四个程序:迎神、祭神、入席、送神。

在哈节到来的前一天,村民们都要齐聚在哈亭,等待吉时的到来。吉时一到,人们就会集合队伍,举着各种颜色的彩旗,擎着华盖般的大伞,抬着放有神灵牌位的神架来到海边迎神。迎神的队伍包括香公、翁祝、正祭员(又称“万拜人”)、陪祭员(又称“哈头”)、通唱、引唱、执事等人和其他村民。这是一个非常浩荡的队伍,分为举旗擎伞方队、抬香案台方队、抬神架台方队、持各式鼓钹的方队等等。近些年来,在迎神队伍中,还新增加了身穿京族传统服装的礼仪方队和文艺表演方队,以及受邀参加哈节的越南代表组成的方队。

这支浩荡的队伍到达海边的迎神地点后,首先由香公、翁祝等人进行迎神祷告,这个过程中,香公开始面朝神架台上的神灵牌位进行占卜——京族叫做“杯珓”,所谓杯珓,其实是流行于京族民间的一种占卜吉凶的用具,多为两块半月形的木块或者贝壳,正面平滑,反面凸起。占卜时,如果抛出的两块杯珓全都反面凸起,为“阴”卦,属凶;如果都是正面,就是“阳”卦,属吉;一正一反便是最上乘的“阴阳卦”,俗称“胜珓”。香公会连续多次占卜,直到卜到“阴阳卦”,表明神灵已同意村民们的祈福,就可以将神灵顺利迎回村落里去了。这个时候,大家随即会放上一挂鞭炮,在隆隆的鞭炮声里,迎神队伍开始返回哈亭。在返回途中,当迎神队伍经过村民的家门口时,沿路人家都要燃放鞭炮,以表示庆贺。

下午的时候,在哈亭内,京族人还要举行一场简单的小型祭祀仪式。就是将一根红色的圆木(俗称“封庭杆”),横着置放在哈亭中的两根柱子之间,意思是留住从海边迎回来的神灵,同时也代表着不让与之无关的鬼神进入哈亭。而封庭杆将会在哈节最后一天的送神仪式上取下,表示这时已经将神灵送走。

哈节的祭祀,分为大祭和小祭。迎神后的第二天是大祭,随后几天都是小祭。在祭神仪式开始之前,要先要宰“养象”。所谓“养象”,其实是祭神仪式开始前选出的养得最大最肥的猪。而养猪也是有讲究的,上一年的哈节结束后,将会选出8名陪祭员,各自饲养一头大猪,到了第二年祭神仪式前,再从这8头猪中选出最大最肥的,那就是“养象”了。

不称“猪”而名为“象”,京族人取的是祥瑞之意。被宰杀的“养象”在大祭结束后,将拿出一部分来,给唱哈节的人们饮宴食用,其余的则归主人支配。另外的七头猪则当场卖给村民们,卖猪的收入则作为哈节的活动经费。如今,祭神所用的猪不再由个人饲养,而是由村里集体出钱购买。

大祭一般持续两个小时。先由正祭员读迎神祝词:“恭维三江孕秀,五岳储精。秉北方之正气,维东海之英灵。天地共其德,日月秉其明……”众人要齐声应答:“是!”接着,遵循哈节传统的祭祀程序,奏乐,摆放祭品,祭祀人员用桃叶水洗净双手后,给神灵进献香烛烧酒,同时,哈妹们还要伴以“进酒舞”、“天灯舞”等舞蹈节目。endprint

在劝慰神灵饮酒的进酒舞中,舞者会反复用双膝微颤的三角步法,进退往复于神案前。少女们双手置于胸前,或从小指依次轮指,带动手腕转动,表演“轮指手花”,或两手互绕、手指轮转,表演“转手翻花”。柔美的舞姿,表达着对神的爱戴和崇敬。

在天灯舞中,舞者头顶瓷碗,碗上叠着盘子,盘子里点燃蜡烛,同时两手端着酒杯,杯中也各有一支蜡烛。载歌载舞时,三根蜡烛闪闪不灭;若是群舞,一片烛光闪烁,煞是好看。

在祭神礼之末,由翁祝用京语诵读祭文,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感激,最后将纸宝、祭文在灵位前焚烧。

独弦琴伴奏的歌声,少女们的花棍舞蹈

祭神礼毕后,还要在哈亭内设席饮宴,称为“入席”或“坐蒙”。凡是本地的京族男子,只要到了一定年龄,便有资格入席。以前,在京族三岛入席,是要按人的等级高低,分别就座于哈亭正堂东西两侧的多级台阶上;而现在,则不再分等级,不过依然要讲究长幼有序。

在京族三岛,每家都有操持哈节的机会,大家轮流坐庄,而当年负责操持哈节的人,就叫做“哈头”。大家入席后,一边开宴饮酒,一边听歌看舞,通宵达旦,连续数日数夜。酒肴除少数由当年的哈头供应外,大部分都是各家自备。在过去,妇女是不能入席的,只能在旁边捧菜和听唱哈。现在,虽然没有规定妇女不能入席,但京族的妇女们忙于节日操持,往往也不会入席;而外地来的妇女,作为宾客,则有一席之地。

哈节最后一天的内容是送神。当日吉时,香公在神位前念颂《送神词》:“今日良辰,起驾还官。来年仲秋,再御龙亭。承蒙圣德洋洋,瞻仰天恩浩浩。相安相乐,男女康宁。”然后卜“杯珓”,得“胜珓”后,撤下“封庭杆”,哈妹们跳起“花棍舞”,恭送神灵归去。花棍舞一般在村口路边举行,少女们手持彩色棍子,闻鼓起舞。她们将花棍频频舞动于自身的上下前后,表示向四面八方驱赶邪恶,为各路神灵和祖宗开道。在舞蹈结束时,少女将花棍抛向空中,引得众人去抢——因为这代表着免灾消祸的宝棍。

唱哈节的主要活动除了祀神、祭祖、坐蒙外,贯穿其中的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唱哈。过去,唱哈的主要角色有三人。一个男的叫“哈哥”,两个女的叫“哈妹”。如今,哈妹则增至五六个,哈妹们轮流演唱,哈哥则以独弦琴伴奏。

唱哈时,在哈亭中间铺一张草席,主唱的哈妹赤脚站在草席中间,边唱边用手里的两根小竹棍合着歌声敲打节奏;其余几个哈妹坐在主唱哈妹身后,由其中一人敲着竹梆子伴奏。当哈妹唱到精彩处时,旁边有人负责敲击鼓、钹应和,将唱哈的气氛推向高潮。当主唱的哈妹倦了,再转由另一个哈妹出来主唱。演唱的“唱哈词”多有歌本流传,内容包括民间宗教传说、京族历史传说、汉族古典诗词、情歌等。endprint

猜你喜欢
京族方队神灵
京族丧葬音乐中的宗教文化研究
“神灵沟通”的秘语——科尔沁蒙古博神歌艺术
共和国阅兵中的女兵方队
盛世庆典谱写壮丽华章
——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国成立70周年阅兵精彩回顾(二)
2009 国庆60周年阅兵
神灵也是要喝酒的
论京族舞蹈的原生态美学特征
京族医药调查报告
京族传统服饰文化及传承与保护
神灵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