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庆生
摘 要:我们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诗歌文明,然而现在诗歌正日益淡出我们的生活。如何培养孩子对诗歌的兴趣,让孩子懂得欣赏进而尝试创作诗歌,把祖先这一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我认为把诗歌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应是有效途径。
关键词:诗歌;语文教学;兴趣;创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9-090-1
一、分行变形,激发学生兴趣
诗歌最明显、最基本的特点是分行。对孩子来说没必要把诗歌弄得多复杂。于永正在《作文教学臆说》中讲了个故事,说一英国老师在某下雪天要求孩子每人写一两句关于雪的句子,写好后老师把它们连起来分行读出来,并说这就是诗,师生一起尽情朗诵。这位老师传递给孩子两点信息:一诗歌很简单,人人可写诗,二诗歌是分行写的。老师成功地激起了孩子对诗的兴趣。在小语课本(本文皆以苏教版为例)中,其实有不少课文语段,分行呈现出来,就是很不错的诗。如《槐乡五月》中的改编:
嗡嗡嗡,
小蜜蜂飞来了,
采走了香的粉,
酿出了甜的蜜。
啪啪啪,
孩子们跑来了,
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也许这不能算诗,但不妨碍我们把它当成诗来读。学生一看来了兴致,马上跟着摇头晃脑地吟诵起来,诗的韵味一下飘散开来。
二、巧妙引用,拓展课文内容
我们还可引用诗歌作为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和拓展。如教学《三顾茅庐》时,我补充了隆中对的故事,出示了一首诗: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诗的意思,对诸葛亮的非凡才华也有了进一步认识。学习《云长温酒斩华雄》这篇小短文,我补充了后人赞云长的诗:威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咚咚。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学生饶有趣味,也进一步体会了云长的神勇。学习《西湖》我补充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学习《望月》我补充介绍了多首古人写月亮的诗歌,这些补充引用有效拓展了课文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
三、创作改编,总结所学内容
用诗歌形式对所学的课文内容来进行总结,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会让学生眼前一亮。学了《军神》这篇课文,我补充了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出示了一首诗:英雄壮举泣鬼神,铁骨钢筋铸军魂。七十二刀生死痛,胜似昔日刮骨人。学生对刘伯承的勇敢坚强,钢铁般的意志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讲了《黄鹤楼送别》,我同样出示一首小诗:滚滚长江水,见证李孟谊。千古送别诗,铭记不朽情。我相信黄鹤楼上那场不朽的告别,那不朽的诗篇一定会如滚滚东逝的江水一样穿越时空,永久地在孩子们心灵深处流淌。
学完《九寨沟》我又出示了一首诗:雪峰插云银光闪,古木参天碧满眼。平湖飞瀑腾白练,五彩池畔醉如仙。异兽珍禽添野趣,好似仙境在人间。这首诗对充满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九寨沟的景色进行了总的概括,相信会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
四、鼓励引导,品尝创作乐趣
学生在接触一定数量的诗歌后,对诗歌的形式特点有了初步了解,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这时老师就可让学生尝试创作。连云港的马建明老师在执教《少年王勃》时就鼓励学生学做小诗人,用诗句把看到的美景描绘出来。在老师的循循善诱和热情鼓励下,师生合作的一首小诗就新鲜出炉了:一道夕阳铺水中,水天一色两相和,鸭披余晖缓飞翔,灿烂云霞轻轻荡。
也可选择一些简单易于模仿的诗歌让学生进行填空、仿写训练。如这样一首诗:
春天怎么来?
花开了,春天就从花朵里跑出来。
春天怎么来?
雨来了,春天就从雨点里蹦出来。
春天怎么来?
我高兴了,春天就从我的心里飞出来。
春天怎么来?
小孩子笑了,春天就从孩子的笑声中溢出来。
我在训练时会先出示前四行,让学生用“春天怎么来? ,春天就 ”句式填空,学生略作思考就写出了“小河解冻了,春天就从小河欢快的歌声中飘出来”“小燕子来了,春姑娘就乘着小燕子的翅膀飞过来了”等句子,然后我再把整首诗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比较赏析。其实课本中这样可供训练的材料也不少,如六年级下册练习六的描写四季的诗歌,五年级上册《幸福》散文诗仿写等都是很好的训练材料,训练多了就可让学生尝试创作了,六年级下册要求给老师写几句临别赠言,就可以《老师,我想对您说》为题让学生创作诗歌。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只要我们巧妙拨动了孩子的心弦,创作也就不再是难事了。当然一开始的创作是稚嫩的,也许还不太符合诗歌的要求,我们要引导鼓励,随着孩子接触诗歌的逐步深入,完全可以把诗歌的对仗、节奏、平仄、押韵等知识逐步渗透给孩子。
让孩子从小与诗歌同行,在诗的世界里,感受诗歌的魅力,这样的童年无疑是幸福的。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诗意,洋溢诗歌的芬芳,这样的课堂无疑是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