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弘道书院_温潜 宗不争
《心经》别裁
成都弘道书院_温潜 宗不争
【编者按】:
此为《心经》第一讲:释题。尽管知识界很多人反对中医,但现在,我来说说屠呦呦女士获诺贝尔奖的第三个重大意义。此番获奖,是人类主流文明认可中医的标志。因此,可以这样说,传统文化的复苏是时代潮流,是成都弘道同仁此番讲说《心经》的底气所在。
非常欢喜与各位同道会讲《心经》,传统中国人对《心经》很亲切,圣贤的学问正是存心养性的工夫。所谓“天无二道,人无二性”。性无二,圣贤菩萨者,焉有二教?
我们刚刚知道,屠呦呦女士获今年的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这个新闻的背后有三个与传统有关的信息,一是屠女士的名字出自《诗经》,其二,屠呦呦女士在新闻访谈里谈到,70年代在科研上给予她极大帮助的前上海有机化学所所长刘铸晋先生,正是道光年间汇通儒释道三教的止唐夫子之玄孙,下面的讲座会引述止唐夫子很多金言。第三尤为重要,待会儿再讲。
《心经》是佛陀所讲观世音菩萨的修行。其内容是《大般若经》和《金刚经》的大纲和提要。唐朝以前没有普传,是内部研修的教材。现代社会经流行歌星的广为传唱,《心经》人人皆知。但《心经》与每个人的生命、与人生的健康、幸福和快乐有没有关系呢?
屠呦呦女士,“呦呦”两字来源于《诗经》
《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本最为流行
关系太大了。《心经》就是心的经典。《黄帝内经》言:心主神明。《内经》又言:“神为气之主”,“百病由气生”。现代社会很多人不开心,甚至抑郁、生病。大家说关系大不大。
成都弘道的同仁很荣幸给大家讲《心经》,以中国固有的文化,来理解和体会《心经》所包含的无上智慧。
在传统中国,观音信仰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古代女孩第一次戴首饰,都要先拜观音才能戴。还有一个古代笑话:有户人家办婚事,新娘子一直哭哭啼啼,因为她听说了,这家公子虽然一表人材,知书达礼,但嫂嫂说,婚礼完了要行周公之礼,要这样那样。她心里恨死了周公。婚礼结束,从日薄西山到月满西楼。第二天一早,新娘出门逢人就问,周公在哪?周公在哪里呀?别人说找周公干什么。新娘说:“我要纳一双鞋底谢他!”一会新郎出门,对母亲说,快去给观音菩萨还个愿。
《西游记》里,孙悟空这样说观音姐姐:“汝乃七佛之师。”这就是说,观音菩萨是过去佛,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辈。
观音本是男身,在中国的文明造型里逐渐变成了女身,相当于与中国文化里的女娲娘娘融合了。
现在先来说《心经》这个题目,一般简称为《般若心经》:
《摩诃般若波萝蜜多心经》
摩诃,是大,是无限的大。同中国古文里的大,《道德经》言“天大,地大,人亦大”。大,也是大学的大,苏东坡苏大人的大。大,不能翻译成英文的big或great。就像中文里的悠,是无限长的时间,不能翻译为long time。
“摩诃、般若、波萝蜜多”是远古的达罗毗荼语,是音译。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考古发现,四千年前,达罗毗荼人已经在印度创造了高级文明。然后被野蛮民族雅利安人征服,民族交叉后,形成肤色不一、新的印度人,继承这一文明,创造了以梵文为主体的印度文明,形成了种姓制,南印度现在还有低种姓的人说达罗毗荼语。
一千五百年后,印度又被波斯人征服,印度的志士们充满了被征服后的悲伤。“释迦牟尼”意谓释迦族的尊者,但现在的尼泊尔(古属印度)已经没有了释迦族: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
琉璃王入城后,鏖杀释种九千九百九十万人,血流成河。王又选五百端正释女为妾,彼等抵死不屈。王嗔恚,悉数切断彼等手足埋于深坑中。返舍卫城后,又杀害只陀太子。佛陀见此惨状,率诸比丘至迦毗罗城,为五百释女说法,皆令得法眼净生于天上。
印度人没有时间概念,一说时间就是刹那,多少劫。也没数字概念,九千多万那是虚数,尼泊尔怎么可能有那么多人。
了解这个背景,就能理解《心经》里的“四苦四厄”,为什么佛法总是要人舍离此生。
“般若”是智慧,“波罗蜜多”就是“度过彼岸”。
“般若”不仅是智慧的意思,也包含实实在在的欢喜,“般若”相当于孔子所言的“仁”,不仅有爱人的意思,还有仁义充塞的喜乐,孟子言:“充实之为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最后一句相当于“深般若”境界。
脚的反应比手快,人遇到危险,马上站定。因为足离人的生命之“芯”更近,现在中国人重视足疗、浴足等,但古代中国人则重视足球、跳绳、踢键子等,更注重本源。
现在说说这个“心”字,金文这样写:
《说文解字》言:“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不说是心脏。
《西游记》里,菩提老祖住在什么地方:“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与“斜月三星”指的就是“心”。鲁迅诗云:“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灵台,指心灵。斜月三星,即是心字的象形,又暗指宇宙时空,菩萨的心遍照四方。
心在佛教有很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实相、佛性、法性、如来藏、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等。以镜喻心,我们知道镜能照物,当物还没有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把物的影像摄入镜中;而物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因为物的好恶美丑而生憎爱;当物离开镜子的时候,镜子也不会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镜中。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
以立体十方的大圆镜来比喻心,是权宜法。镜子是没知觉的物体,黑暗中就没用。同样,以宝珠喻心,以虚空喻心是一个道理。下面会讲,中国圣贤对心的理解又不同。
《心经》的心,简单说,是佛法所言“起心动念”的心。这个心不在心脏里,在人的腹中。这是生命之芯,如灯芯、草芯,解剖不能找到。
西医进入中国,一些资本力量为消灭中医,不断有人提出“脑主神明”说。《黄帝内经·素问》:“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意思是说,心在脏腑中是君主。“神明”是指高级中枢神经机能的全部活动。脑是什么呢?《素问》又言:“脑者,髓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
在中医和佛法看来,心主宰一切,脑是用来产生鼻涕的。关于“心主神明”,任何一位开车的朋友都能体会,当路上出现危险的那一刻,眼睛看见,先经大脑,再对脚发出指令踩刹车,是这样吗。如果真这样,早撞车了。
脚的反应比手快,人遇到危险,马上站定。因为足离人的生命之“芯”更近,现在中国人重视足疗、浴足等,但古代中国人则重视足球、跳绳、踢键子等,更注重本源。
尽管知识界多数人反对中医,现在我来说说屠呦呦女士获奖的第三个重大意义,此番获奖,是人类主流文明认可中医的标志。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复苏的是时代潮流,是成都弘道书院同仁讲说《心经》的底气所在。
以佛法言,人的起心动念都是业,都在造业,都是因果。一切内心活动都有因果报应。从前,南朝梁武帝看见过一桩奇怪的事。某甲在卖瓜,某乙向他买瓜,某甲不卖。后来丙来向甲买,甲很高兴卖给他。梁武帝看见了,大惑不解,于是去问志公禅师。志公禅师是得道高僧,有了解过去世的神通。志公禅师告诉梁武帝:“这卖瓜的某甲很多世以前是死刑犯,他被处死刑时,很多人围观,当时乙和丙也在场。乙心里认为,活该!而丙却觉得这死刑犯很可怜,产生了同情心。因这个缘故,所以甲今生不想把瓜卖给乙,而喜欢卖给丙。
这就是一个念头,在后世有产生了因果。人有善念即扩充之,恶念即斩断之,马一浮先生说,佛法不如儒家严密,在于儒家工夫特别重念头。以前士大夫的“功过格”、“克己录”非常细密,我列几条:父母生病,尽心伺候而痊愈,记10善。希冀有一知音(一有这念头),记10过。对一丫环起淫心,记50过。归宁一丫环(让别人嫁得很幸福),计50善。
人类的起心动念是一切万缘的开端。《了凡四训》里有一个宋朝卫仲达的故事。卫仲达在翰林院当官。有一天他梦见被阴司的小鬼引到阴间。阴官吩咐手下,把他在阳间做的善事、恶事的档案都送上来。册子送来时,做恶的档案堆积如山,而做善的档案只有一小卷。
阴官吩咐拿秤来,把两种册子称一称,没想到一大堆坏事的档案反而比这一卷善事的档案轻。
卫仲达大惑不解。他问:“我不到四十岁,那里有这么多罪恶呢?”阴司回答:“只要起一个不正的念头就是恶,不必等到实际行动。譬如看见女色动了坏念头,就已犯天条。”卫仲达又问:“这一卷善事的档案里面是记载那一件事呢?”阴官说:“有一次皇帝想在福州府大兴土木,让百姓去做苦工。你上书建议不要这么做。那卷档案就是你的奏章。皇帝没有采纳,但你这一心念,是为大众着想,所以是大善事。”
从这故事,不难理解起心动念的重要。时时、念念为着有益于天下众生,人的福报才能积得大。比如:当我们早上睡醒时,常愿一切众生早日觉悟永恒的真理。当我们起床时,常愿走路不要伤到任何小昆虫,万一有小动物无意中被我们踩死了,则愿它往生佛菩萨净土。当我们出门时,常愿一切众生能免于烦恼,当我们洗去污秽时,则可常愿一切众生身心清净。当我们就寝时,可常愿一切众生身体安康。
北宋陈抟、陈希夷真人在《心相篇》里说:“相貌是从内心产生的。心里头有了善恶厚薄,因此相貌也可以看出吉凶祸福。”
梁漱溟先生十分推崇其朋友伍伯庸的修身工夫。伍先生抗战时以花甲之年,重新回到部队,领导广州的敌后游击队。一天午饭后,通讯员报告日军主力正往这边来,一旦被发现有全军覆灭的危险,伍先生说我睡了午觉再说,一躺下就呼呼大睡,真做到了心里无事。他作为司令如此镇定,部队当然不慌,后来果然没被日军发现。伍先生曾以《大学》教人:
距今三十年前,我在一次静坐中,自己看见念头起伏,当时深切感觉到一念不会无关系。嗣后,我续成四句如次:
一念不会无关系,此是十年前所见;
如今岂可妄作为,独里隐微莫显现。
人如不晓得隐微即显见,便无从入德,亦无法作功夫。
佛法认为:十方如来同一心,返观众生心个个不同,众生的心都是妄心,是贪心、我执心、分别心,乃至八万四千烦恼心。儒道两家也这样认为,陆象山的“东海西海”说:东海有圣人出,此心同,此理同。西海有圣人出,此心同,此理同。南海有圣人出……
《金刚经》的核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一个什么心?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生悲愿无尽的菩萨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如是等心,便是初心、真心、清净心,即是佛心,中国则称之为“天理良心”。
《心经》的心,是不生不灭的清净心。是清静的智慧,是智慧的空性。可分为六个层次:
一是肉团心,指人的心脏。
二是草木芯,位于物质的中心。
三是缘虑心,是人的妄想,是我们胡思乱想的心。
四是分别心,是人的执着,对于好、坏、多、少,净、垢等生出各种分别的心。
五是集起心,即人的业识,即前面讲的卫仲达先生每天所造的业,造业之后变成业识。
六是不生不灭心。
前面五种心,包涵了后面要讲的“五蕴皆空”,物质中心的心,人所感知的物质现象,是色蕴。缘虑心、分别心、集起心,是心理活动,包含“受、想、行、识”这四蕴。
那么,中国人如何认识心,古代中国有“天大、地大,人亦大”的三才观。于是,把人的心与天地之心联系在一起。
槐轩门人《槐荫克己录》及部分节选
最红的花是藏红花,尤其伊朗的藏红花。女性多以藏红花泡水喝,凉血解毒,轻身养颜。
《礼运》:“人者,天地之心也。”这可以说是心的本体论,宋代张载的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视为实践论。
理学家认为,人类活着的意义是“为天地立心”。圣贤认为:“天地无心,人即其心。”心有两重意思:一是本体的心,初心,真心,即天理良心。二是实践的心,心是没有完成的,正如这个世界也是天理在自我发展的过程。
理学发展到陆王心学,陆象山更进一步提出: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陆九渊4岁时曾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其父笑而未答。13岁时他看到古人关于“宇宙”二字的解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于是领悟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并进而得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宇宙的特征是什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所以养生家言:“得失随缘,心无增减。”道家则言:事来则应,事过则忘。不要装着心事。
现代人听着“吾心即宇宙”,可能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这是上古圣贤的养生术,形意门自然桩的心法也包含了这个道理。
佛教本乎一心,儒道专于一气。如《大乘起信论》言:“三界虚伪,唯是一心”,谓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所有现象皆由一心所变现。也就是说,心为万物之本体,此外无别法,凡三界生死、十二缘生等诸法,实是一心所造作。
而中国经典不单独讲人的心,中医是统说五脏:肝心脾肺肾,对应的五行是木火土金水,对应的方位是东南中西北,对应的五性是:仁义礼智信,五色:青赤黄白黑,五音:角徵宫商羽。
心属火,对应的八卦为离卦,对应在南方,对应的五性是义,对应的五色是红,对应的五音是徵。因此,大凡红色的食物都宜于养心,徵调的古乐古琴宜于养心。欧阳修患了抑郁,于是有高人教他弹琴,主要弹徵调和宫调的音乐,养心、兼养脾胃,很快就好了。
再如红苕、番茄、赤小豆等红色食物宜于养心。最红的花是什么花?藏红花,尤其伊朗的藏红花最有名。所以,现代人用藏红花浴足粉泡脚,解郁安神,帮助睡眠。女性多以藏红花泡水喝,凉血解毒,轻身养颜。
古代中医要学圣人局量,要具备五种心态,这即是圣人之心。圣人之心,即天地之心,圣人之性,即天地之性。并认为圣人之心可学可至:
一是大慈悲心。仁,人心也,凡人必有仁,然后念兹在兹,惟恐不知人好歹。一言一动,惟恐得罪于人。至于忠孝友悌,大伦所在,由一念以及于念念,由一事以及于事事。
二、大广大心。广大,度量也。古人云,有大量者,始有大福。刻刻检点自己的不是,虽外人怒我骂我,十分亏我,止是自家反躬自问。
三、大方便心,敏于事,勇于义也。如事父母,至尊至亲,竭诚竭力,十分周全,处处方便。如行路,见一木一石碍脚,恐妨人行,去之。仁义二字,俱在其中。
四、大清静心,见财不贪,见色不淫,安分守己。念人生万事,终由天命。天之爱人者,止此天理良心。清净二字,上之,则希圣希贤。中之,有守有为。下之,亦有云水心情,无处不可自适。
五、大柔和心。和者,恩谊浃洽之谓也。凡人不能忍辱谦让,俱是血气刚强。心情躁暴所致。故柔其气以从理,和其情以同物。然后伦谊可以浃洽,动履可以无灾。(摘自《医理大概约说》,有删节)
以上五则,是刘止唐先生从佛道里总结出来的。其义理合乎圣人之道。
涵养这五种心,在儒道看来就是养气。止唐先生在《医理大概约说》进一步指出:
夫“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文文山先生已曾咏之,此理确乎不易,以之解中医阴阳之理,甚可发明,凡属人身之有阴阳,皆天地之阴阳。山川流时,岂非有气,正与邪均互为藏,只在人去感召,故一念仁,则受正气。以其为天地正气,必有天理之正者以召之。五性之仁,本统“义礼智信”。如何不可以为天理之大……窃以为天理在人,受诸天地。人身有疾,亦由天地降殃,故必以仁常常体诸身,又于祷神致其诚。源清而流不浊,即用药开方,均可有大效焉,此为寻医法之本。
一念仁,则受正气,一念邪,则受邪气。电影《一代宗师》里的台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读经的原理也在于此。
同道,居家讲风水,也是为了养正气,“居宜形,养宜气”。一般来说,坐北朝南,坐西朝东的房子更养人。《西厢记》里,小姐的闺房虽是在西面,但门向东、窗户朝南。窗户或大门开向西方北方,夏天西晒,冬天被冷风吹。
西方属金,金气主收敛。为什么西欧、北欧的抑郁症比例最高。一是因为方位。其二是西方人不重五伦五常,亲情关系淡薄。
《心经》是儒释道共同推崇的经典。全真教的道观早晚功课也诵《心经》。那么,既然《心经》是讲观音菩萨的修行。我们来了解一下社会上流行的灵修。
现在的灵修层出不穷:礼佛、瑜伽、修密、参禅等等。大师活佛们大吹法螺,以商业营销的手法,成为当今时尚产业之大宗。更有影视巨星无意中担岗代言人。
去年网上公布了土豪新标准:
“以前戴金链子,现在戴佛珠子。以前西装革履,现在麻衣布鞋。以前流里流气,现在佛里佛气。”
即使不谈商业化问题,很多灵修者也普遍处于毛病中。一是人病,二是法病。
所谓人病:一是浅俗,二是拼凑。浅俗,指修习者只重表面的认识,不求真知,对理论不深入了解,比如瑜伽,肢体柔术当然不错,但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瑜伽行派的观想和心法。有些搞瑜伽的,甚而把肚皮舞混在一起。拼凑,是东拼西凑。既说佛说禅,又讲经络、任督二脉。把不同领域的东拼西凑。
以上这些人病,是半懂不懂的骗更不懂的。新闻报道的李一大师、王林大师正是这样。
现在流行的礼佛,很多不是真的修行。古代有个笑话:“有人无聊,在猫脖子上挂了一串佛珠子,老鼠们见了高兴,纷纷说,猫老倌吃斋念佛了,以后不逮我们了,于是欢跃于庭,不料猫一下子猛扑了好几只。老鼠们回到洞里,一只老练的老鼠说,你们不晓得啊,那戴佛珠的人,比不戴的还要狠十倍。”
因此,我们来了解《心经》的智慧,以后,在日常的行走坐卧、起心动念处,多多留心、留意,即是真正的修行,并不比那些时尚中人供养仁波切差了。
比如,很多人每天烧香礼佛很周全,但礼佛应该有个什么样的发心、起心。
如果了解《心经》的智慧,我们会知道,礼佛的目的一是见贤思齐(念头),二是活动颈椎,而不是想着菩萨保佑股票赚钱。
前面讲,“希望有一知音”这个念头,在传统中国看来也是大过。因为圣人讲古礼:“人不知而不愠”、“礼有来学,义无往教”、“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究竟有何意义。
如果了解《心经》的智慧,我们会知道,礼佛的目的一是见贤思齐(念头),二是活动颈椎,而不是想着菩萨保佑股票赚钱。
张商英与蔡京同朝为相,碌碌无为,而在《五灯会元》里专有一卷,在出世间法层面,他对文明的贡献很大。
这意义太伟大了。为了方便理解,我先讲一个爱情故事,记载于禅宗《五灯会元》里,故事很温馨,很浪漫,但细想之下,惊心动魄,故事发生在成都南边的双流、华阳一带:
一天早上,向大官人做了个梦,“向预梦神人报曰:明日接相公”。(《五灯会元》卷十八)。
向先生很像奥斯汀《傲慢与偏见》里的父亲,一般来说,有女儿的人家,尤其女儿美丽贤惠,父母都会有心事。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于是梦中有感应。现代人认为这是迷信,但古希腊也讲感应。有一天苏格拉底梦见一只天鹅飞到膝盖上,第二天柏拉图就来了。
向先生一大早在路边“接相公”,果然,一位书生赶考路过此地,这就是后来官居丞相的张商英。《宋史》里这样写他“长身伟岸,姿采如峙玉”。
这样玉树临风的美男子,有女儿的人家必然有想法。向某把书生接到家殷勤款待。也许向大小姐在花园里惊鸿一现,张生看见脸红,向大官人说:“秀才未娶,当以女奉洒扫”,意思是让我女儿给你端茶倒水。
“公谦辞再三”,说不行啊,你家千金小姐我配不上。向马上给他吃了颗定心丸,说:“此行若不了当,亦不爽前约”,这次考不中,也不悔约。
张商英23岁中进士,“后果及第,乃娶之”,估计谈了两年恋爱。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吗,当然没有。
张商英中进士后,初任主簿,“因入僧寺,见藏经梵夹,金字齐整,乃怫然曰:吾孔圣之书,不如胡人之教人所仰重。”
张商英看见佛经比孔孟的书庄重,很不开心,于是:
夜坐书院,研墨吮笔,凭夜长呤,中夜不眠。向氏呼曰:“官人,夜深何不睡去。”公以前意白之:“正此著《无佛论》。”向氏应声曰:“既是无佛,何论之有?当须著《有佛论》始得。”公疑其言,遂已之。
张商英把想法告诉妻子,意思是说我要卫道,写《无佛论》。但在逻辑上有一个悖论,没有的东西你驳它干什么,“既是无佛,何论之有”,你驳斥它,反而坐实,夫人说得他一愣。
大概过了几年,张商英“访一同列”,意谓着他升官了,同僚家的佛龛里有经书。他问“此何书也?”同事说:《维摩诘经》。
他信手翻开,读到“此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处,叹曰:“胡人之语,亦能尔耶!”
胡人也说得这么好。维摩诘是修大乘菩萨行的人,他看见众生都在生病,于是自己也生一场病,让大家明白生病是怎么回事,这是“为众生病”。他生病就给释迦牟尼出了难题,释尊就派了文殊菩萨去。
“此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出自《文殊师利问疾品》。这是说,疾病有它的物质性成分,有药可以治的部分,但也有非物质性的成分,就是说,还有现代科学不承认和不能解释的成分。中医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强调人要自生内药,讲气和经络这些看不见的东西。
人世间,一个人真正难以面对的是生老病死。如果生病或者死,会得到亲友和医生的很多帮助,这些帮助是必需的。但这只是一部分,最后还有难以面对的一部分,任何人不能代替,只能独自面对。怎样面对呢?这正是我们要读《心经》《大学》等经典的原由。
张商英感慨:胡人也能讲得这么好。于是把经书借回家看。
向氏看见了,就问:看何书?公曰:《维摩诘经》。向曰:“可熟读此经,然后著《无佛论》”。接下来,《五灯会元》原文这样写道:
公悚然异其言。
毛骨悚然,按佛教的思想,毛骨悚然是善根的发现。孔子讲仁,其反面是麻木不仁,没有感应。熊十力先生说,人的可贵是有感触,感触大者为大人,感触小者为小人。一点没感触的,不是人,仁和人相通。
张商英太有慧根,用不着语义分析,马上有生理反应。柏拉图在《会饮篇》说“苏格拉底的言辞,像蛇的利牙刺入肉体一样透入灵魂。”
现在说说向氏。显然,她本人早已对佛经很熟。但她恪守圣贤的古礼,这么多年从没有主动劝丈夫也信。估计她在家也不搞形式主义、烧香礼佛那一套,如果搞这一套,再劝老公来信佛,这场婚姻就崩溃了。
因为,之前的张商英,虽说考取了功名,但孔孟的学问未必通透,多有分别心,有习气。此时的张商英,正像他那位著名的先人——李白、杜甫、苏东坡都崇敬那位张良、张子房。
张商英是新津人氏,是唐末避乱入蜀的张九龄弟弟张如皋的后人。其先祖张良,在遇上黄石公之前,也是一位有拘泥的儒生,家族世代相韩,祖上应出自孔门七十子之徒。但张良在挨了黄石公那一击闷棒之后,才有了生命的翻转,才足以开创汉家四百年天下。同样,张商英被妻子点拨后,最终成为临济宗的重要传灯人。《宋史》里其传记仅三百字,因为他与蔡京同朝为相,碌碌无为,而在《五灯会元》里专有一卷,这就是说,在出世间法层面,他对文明的贡献很大。
“人不知而不愠”,其真正的意义在于,避免了无谓的争端。钱穆先生说,中国知识分子最难得可贵处,在其宗教热枕中,仍不失清明之理智,我们若一读西方宗教史,尤其马丁·路德以下,一段不容忍的长期大流血,回头看中国,惊天动地翻天覆地的宗教大革命,只在寂天寞地中轻松滑留地进行,那是何等伟大的成绩。
佛教的中国化是一场巨大的宗教改革,很多原始佛教的教义大变,比如“女人不能成佛”,“一阐提(低种姓的人)不能成佛”等等。而其它一些宗教的小改革也会大流血。
钱穆先生说,唐宋的禅门高僧个个是豪杰,若没有他们,下半部中国史必然走样。没有留下名字的向氏夫人,一样是女中豪杰,让今天的我们思之不尽。
第一讲就结束了,谢谢大家!下回将由宗争博士给大家讲《心经》第一段,也是全部经文的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萝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今天的内容涉及了较多的中医传统。宗博士是西学博士,他将更多的用西方文明来汇通《心经》的智慧,敬请光临。
钱穆先生说,唐宋的禅门高僧个个是豪杰,若没有他们,下半部中国史必然走样。图为钱穆先生与其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