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现实进入写作视野

2015-11-23 15:10丘红丽艾新文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作文题现实作文

丘红丽+艾新文

怎样的考场作文属于佳作?我们应该怎样引导高中生写好考场作文,尤其是在当下广东省“新材料作文”的背景下?

这是一个困扰我们许久的问题。

我校高三的第一次联考后,这个问题再次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当时考场评出一篇52分的一类文,被学校老师推荐到《羊城晚报》“堂上作文”栏目发表。其文如下:

用生命去享受

“我们生活在泥沼中,但总有人赞美夜空中微弱的星光。”王尔德如是说。是的,如果一个人不论是在巅峰还是低谷,都能有一颗用生命去享受、去赞美的心,那么那个人一定是处变不惊的智者。

泰戈尔曾经这样说过:“世界以痛吻我,我回报以微笑。”那么,为何不用生命去享受你身边的大自然呢?

只要用心去体会,你不难发现,也许夜晚的公园会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也许电视中的泰山也可带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巍峨;也许你会在乡间看到“漠漠水田飞白鹭”的生机。用生命去享受,去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一丝微风,一阵花香,一缕薄云,那是大自然的礼物。

大自然给我们带来身体的放松与舒适,而文学给我们带来的是精神的慰藉和明亮。去享受文学给我们带来的雨露吧,它甘甜而清新。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为我们送上中国上下五千年经过时间沉淀后的美,摩罗在《悲悯情怀》中描摹了拉萨人民在那如蓝宝石天空下的纯净和细腻。而普鲁斯特将他所追求的那如少女绯红脸颊的美丽的阳光收录到了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大师们在他们的世界里诗意地栖息,而他们遗留下来的雨露却格外滋养我们的心灵。

用生命去享受文学,就如在沙滩边捡拾美丽花纹的贝壳,不仅有物质收获,心灵也得到滋养。而那贝壳边传来海的声音,就像哲人的思想,总能让我们洗去思想的污垢,净化我们的躯体。所以,用生命去享受哲人思想所带来的净化吧。

瓦尔登湖是宁静的代名词。而正是在这里,梭罗写了他的巨著,他用毫不逊色于索尔仁尼琴那种追求自由的精神,在那儿生活了两年,以一种心如止水的口吻向我们诉说那在木屋生活的惬意。他的追求自由、追求宁静、追求自然与自我超越的思想在两百年后的今天依然为我们所赞叹。

既然造物主创造了世界,我们为何不去享受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呢?用生命去享受大自然,去享受文学,去享受哲人的思想,这不仅仅会给我们带来身心的愉悦,更让我们明了生命的真谛。

用生命去享受,去探索生命的美好。

推荐的老师盛赞这篇文章立意高远、思路清晰、结构严谨,颇有章法,而且素材丰赡、语言晓畅,富有感染力,并将这些归功于作者雄厚的阅读积累。这大概代表了大多数圈内人——高中教师对这篇文章的评价。可是圈外人却不以为然,《羊城晚报》首席评论员何龙就尖锐地指出:追求与享受是一个很理想也很现实的话题,有许多现实的案例可供援引。特别是社会转型期,人们追求与享受的观念出现了很大的变异,这给梳理与评断人生观提供了多样的入口。但这篇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名言和典故之后,成了所谓文化内涵的展示与卖弄,现实问题被淡出或挤出了视野,难以给读者以思考和共鸣。何龙先生猜测,这是模式化作文训练的结果。

何先生的猜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又不完全正确。模式化作文训练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结构的模式化,另一个是语言、内容模式化。议论文布局谋篇的基本规律,怎么起承转合,怎么开篇结尾,中间用对照式﹑层进式﹑并列式展开等等技法,对于初学写作者,是一个很好用的拐杖,能够帮助他们整理思想,表达思想,甚至可以促进思想的产生,也就是说能促使他们打开思路,把一个个问题深挖下去。而且,即便是遵循同样一种布局谋篇的章法,写出来的文章也可能是千人千面的。章法管的是架构﹑支撑,就像一个人的骨架,可我们看人、认人,看的是血肉肌肤,人与人之间的骨架差异肯定不会太大,但是外表的五官面容却千差万别。这些五官面容﹑血肉肌肤才是文章的个性所在。这才是不宜教死的地方——即不能规定学生思考的问题﹑思考的结论,尤其是结论的表达语言。就这篇作文而言,估计何先生反对的是内容和语言的模式化。而且他提出写作要关注现实,是十分必要的。

写作教学必须让现实进入写作视野。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思考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回顾这些年的广东省高考题,从2012年作文题稳定在“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之后,无论是讨论选择生活的时代还是讨论慈善捐助,亦或是讨论黑白照片与数码相片,都有时代的影子,都是跟当下的现实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命题者引导学生关注时代﹑思考生活的用意是明显的。而高考作文的命制者和评判者们更是大力提倡文章要接地气,要贴近生活,要为生活为时代而写作,要表达自己对生活对时代的真实思考和鲜活感触。广东高考作文组组长陈妙云教授提出高考备考三句原则,第一句就是:关注生活,独立思考。让现实进入写作的视野,成为当下高考的风向标。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古人提出的这一创作理论,是有进步意义的。“作为国家人才选拔考试中分值最高的一道题目,从作文可以体现一个怎样的国家交给一群怎样的下一代的时代大命题。”(胡景敏语,河北省2014高考语文作文阅卷组组长)选拔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读书人,我们当然希望他(她)是个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的人,有见识,有担当,不狭隘,不自私。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学生的作文里充斥着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吟。典型的表现有两种:钻进故纸堆、躲在象牙塔。高分作文大多引经据典,名言、诗词、文史钩沉、名人轶事……让人不得不惊叹作者读书之多,学问之广;再让这些材料服务于某一高大上的人生哲理,展现思想的深邃、立意的高远。写作的“不食人间烟火”,助长的正是学生不问世事的冷漠和自私,是说套话、假话、空话的不良文风。生活需要诗意,也需要抒情,但都不能离开现实。对于这些高考考场上的莘莘学子而言,不管结果是金榜题名还是名落孙山,他们都将很快走向社会现实,那么,通过积极的引导,让他们早点了解现实,理解现实,必然能够缩短他们与现实的“磨合期”,帮助他们在现实中更快地成长。而过于诗意和空泛的高考作文题目,只能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或者说美化。

广东高考的命题和改卷的导向无疑是正确的,真实思考、表达真情的所谓“真实表达”,应该是我们评价考场作文的基本指标。

如何让对现实的思考照亮我们的文章?

在思想上认识到好文章应该与时代同呼吸,应该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之后,我们就应该让学生睁眼看世界,“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报刊、电视、网络、微信,这些都是我们了解新闻时事的渠道,不能因为学业繁忙就关闭了这些渠道。在高一至高三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时事热点、社会焦点引入课堂,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娱乐、社会生活全覆盖。既要注意帮助学生了解事件的全过程,又要关注各方媒体对事件的评论。引导学生概述事件的来龙去脉,用自己的语言从各个角度去评论社会热点。开展课前的时事评论活动,定期组织社会热点话题的辩论会、研讨会,这些生动活泼的语文活动,都有助于把学生浸泡在生活的海洋中,让他们慢慢地睁开心灵的眼睛,思考生活、沉淀智慧,走向心智的成熟与头脑的深刻。

有了这样的储备后,在具体的应考指导中,还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指导学生在审题、立意时,打通作文题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一个好的作文题,深思熟虑命制的作文题,一定与现实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让学生养成在当下的语境中解读作文题的习惯。题目说的是现象,则思考这种现象与现实生活中哪类现象有关系;题目说的是观点,则思考这种观点可以解读现实生活中的哪类问题,确立一个有时代感的主旨。我们常跟学生说,同样一个作文题,二十年前写,十年前写,五年前写,三年前写,现在写,内容肯定不应该一样。如果你的文章,放在哪个时代哪个年份都差不多,觉得跟生活若即若离,说明它对于现实就是隔靴搔痒之作,这样的文章,现在的人读来就没劲了。

二是指导学生在组织内容、行文表达时,要注意将现实引入作文中。提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展现生活某个侧面的现状);分析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现实问题,表达自己的思考与研究成果。每个人的思考都必须基于其真实的生活和身处的时代,脱离了这一切的思考难免天马行空和矫揉造作。主张独立和理性思考的命题,也可以避免考生堆砌词汇,还能考察考生对生活和时代的洞察力,从而洞见他们思维、语言的表现力。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实的问题也是有历史、文化的渊源的,而以史为鉴,也是解决现实问题的一个方法。不能理解为一谈现实,就不能联系文史哲的阅读成果,恰恰相反,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丰富的人文学科的涵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将内容深化、写透的必要条件。

三是联系现实类作文,容易出现现象、问题的堆砌罗列,埋怨、牢骚的不加节制,原因探讨的肤浅苍白,解决方法的无力幼稚,等等。这些问题从文章结构上观察,是详略不当,这似乎是容易解决的小问题。其实,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学生懒于思考,才避重就轻。如果在平时的训练中迁就学生这些毛病,会助长他们思考生活的肤浅与粗疏。我们可以强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进式结构的训练,要求学生把写作重心放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面。在这两个层面的写作上多做片段式的训练。交给学生展开思路的方法,如分析问题可以从生活角度、文化角度、经济角度展开,也可以从历史角度、现实角度展开,还可以从个人角度、社会角度展开。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思想来看,作为意识形态的写作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生活是作家的学校。积之愈厚,才能发之愈佳。只有具备丰富的生活积累,思想才能深刻,文思才能泉涌。而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写作则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高考作文的写作,同样如此。

猜你喜欢
作文题现实作文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