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探究

2015-11-23 12:09徐家林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25期
关键词:设置创设情境

徐家林

(前岐慈济中学 福建福鼎 355203)

初中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探究

徐家林

(前岐慈济中学 福建福鼎 355203)

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也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体现,通过问题情境展开数学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探究兴趣。本文尝试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进行研究。

初中数学 问题情境 方法 误区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已有经验为出发点,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针对以上标准,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储备,结合所要讲授的知识点,通过设置现实情境,让学生面临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发现知识不够用,从而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既可以在课的开头,吸引注意引入新课;也可以在课中,拓展思维突破重难点;还可以在课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消化吸收。无论哪个环节合理设置问题情境都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开展探究活动,并能从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快乐;也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思维源于问题,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通过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课堂效率最大化;更有利于增强数学应用意识,通过设置“问题创设——数学建模——解疑提炼——拓展应用”的教学环节,启发学生关注数学与生活经验的结合,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又能理解知识形成的背景。[1]

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发现谈谈初中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作法。

一、通过贴近生活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往往就存在很多数学素材,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关心的生活话题设置情境,有利于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现实原型,并让学生学会去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感受数学的丰富魅力。

例如,在《轴对称现象》一课中通过剪纸让学生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在《数轴》一课中让学生类比温度计设计数轴,体会正负数的含义;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中通过海上日出景象理解直线与圆的不同位置关系,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在《位置的确定》这一课通过以学校平面示意图为背景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找方位、定位置。以上问题情境的设置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数学原型,切合学生原有的经验积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加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吸收。[2]

二、通过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逻辑性强,新旧知识间联系紧密。因此在新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经验,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新旧知识对比,完成知识同化及积累的过程,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平方差公式》一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刚上完多项式乘多项式,而“平方差公式”只是两个特殊结构多项式相乘,故教学中进行如下情境设计:

1.利用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计算:

①(a+b)(m+n)=______②(5+t)(5+t)=______=______

③(x+1)(x-1)=______=_____④(-x+3)(-x-3)=______=_____

⑤(m+n)(m-n)=______=_____⑥(2x+1)(2x-1)=______=_____

问题:

(1)从以上各题的结果看,哪几题比较类似,请写出题号________

这些结果都是几次几项式?_________

(2)观察(1)中的每个等式的左右两边有何特征?

等式的左边________,等式的右边_________;

请用一个数学式子把你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_________(可使用字母a、b)

请你用文字语言叙述这个公式为:_________.

这个公式称为平方差公式.

这一连串的问题情境设计,虽然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但能从学生已有多项式乘多项式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常规计算,引导学生观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探究得出“平方差公式”。

类似的,我们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开方是乘方的逆运算,在进行有理数减法、除法、开方运算的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加法、乘法和乘方运算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对比教学。以上课例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新旧知识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做到在联系中教,引导学生在联系中学。

三、通过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兴趣是开展有效学习的源动力,数学教学就要善于研究学生心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提升课堂关注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

例如在《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这一节,需要通过一些生活实例使学生理解圆的概念,并掌握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投球游戏”情境:老师手上拿一个圆盘站在学生中间,然后让身边距离不等的学生分别拿乒乓球投向圆盘中间的小球。这个游戏学生十分感兴趣,课堂氛围也马上调动起来。此时老师提出问题:这个游戏公平吗?怎样做才能公平?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自然而然引出圆的定义。同时借此情境老师提问:大家刚才投出的球的落点分别在老师手上圆的什么位置?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点与圆的三种不同位置关系。这种通过趣味的“课堂小游戏”进行情境设置,打破原有的“讲台式”授课法,让老师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参与游戏过程,从而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下潜移默化的将知识引导给学生,做到“润物细无声”。

四、通过分层次引导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在认知水平和原有经验等方面存在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将数学探究过程通过一个个小问题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认知能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一课中,依次设置了以下几个情境:

情景一,折纸的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如下图所示操作。

此方法直观性强,大部分学生能轻松接受并理解。

情境二,先让每个同学将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各内角剪下来,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作拼角实验,并在组内交流不同的拼图方法,接着要求学生把自己所拼的图形画出来。在此过程中,从撕纸拼图到通过画图完成数学建模,逐步过渡到通过数学符号语言进行严格证明。通过这个情境设置好似给学生一个“台阶”,化解本课难点。

情境三,如图,已知:AD∥BC。求证:∠ADP+∠DPC+∠BCP=360°(至少用两种方法证明)。

通过这一问题情境的设置提升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理解及“平行线”辅助线的应用,同时利用一题多解拓宽思路。

以上通过一连串三个递进式的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拓展应用”的过程,在分解降低了问题难度的同时,通过有效引导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思维,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3]

五、通过设计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悬念”是指学生对所设问题感到疑惑不解,或是现有结论与原有经验产生矛盾时,想急于寻求问题答案的紧张、期待的心理状态。在数学课堂中巧妙利用“设悬”、“释悬”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并能让他们在“迷惑”、“好奇”中创造性的发挥探究能力。

例如,在《相似多边形》一课中给出情境:大家观察黑板和围住黑板的铝合金框架可以近似的看成两个矩形,你们认为它们相似吗?学生脱口而出“相似”。这是学生误把生活中的“相像”现象理解为“相似”了,感觉顺理成章。此时老师把学生确信无疑的生活经验打破,制造悬念,学生的思维马上就活跃起来,进而通过验证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似多边形的判别。[4]

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上合理的设置“悬念”情境,能充分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浓厚的探究兴趣,从而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初中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以上介绍的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同时,创设问题情境也要做到科学、适度,避免出现以下误区:

1.创设问题情境忌流于形式

数学课堂鼓励教师大胆创新,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数学课堂设置游戏环节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在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度”的把握,防止过于追求形式,而忽略了问题情境的本质。如在《有理数的加减》一课中,有老师设置了“砸金蛋”游戏。这个游戏操作过程中,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学生、老师都乐此不疲。然而,在活动的背后我们要注意到,这种物质奖励的情境设置无疑会对学生学习的目的性造成负面影响,学生往往只会关注奖品,忽视对有理数运算的掌握。如此一味为了“收视率”而进行的情境设置,只能是流于形式,而无法为课堂教学服务。

2.创设问题情境忌背景太拖沓

在数学课堂问题情景的设置过程中,为了突出效果,很多老师会在原有文字、图片的基础上增加诸如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以丰富问题情境的背景。如在《黄金分割点》一课中,有的老师一上课播放了一条2分多钟的芭蕾舞片段,而后抛出问题:你们觉得芭蕾舞演员的身材好不好?什么样的身材会让人看上去有美感?学生此时正沉浸在美妙的舞蹈中,对老师的提问是“一头雾水”。诸如此类的情境设置就让人感觉非常拖沓且主次不分,影响课堂的整体效果。

3.创设问题情境忌脱离实际,盲目增大难度

课堂教学要重视研究学情,即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如在讲解利用相似三角形原理进行测量这一课时,有老师这样创设情境:如图,小亮站在A处时测得他在路灯下的影长为4米,他向前走4米到B处,测得此时的影长为2米,问此时他与路灯距离OB的长?此题需要先分别证两对三角形相似,再通过过渡比建立方程求解。先不说这对刚接触相似三角形的学生有难度,而就现实背景而言也没多大意义,直接动手测量即可何必绕这么个弯子呢,严重脱离实际。

总之,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将课堂教学融入到现实情境中,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已有经验,创设富于生活化、趣味性、层次性、悬念性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问题情境的激励下,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创造性的发挥探究能力,让“高效课堂”落到实处。

[1]潘莉霞。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2]张志公。情境创设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J】.安徽: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8期.

[3]颜玫。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索【J】.北京市:华夏教师,2014,11期.

[4]《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猜你喜欢
设置创设情境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