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群,陈晓波(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图书馆,银川750021)
构建学科服务的图书馆群
——专业资料室的转型与渗透
●周 群a,陈晓波b(宁夏大学a.政法学院;b.图书馆,银川750021)
图书馆群;资料室;系统分析;学科服务;SWOT
基于总分馆制理念,提出以“图书馆学科馆员为主导、学院选派的信息专员——实习期博士为助手”的动态管理服务模式,打破终身制资料员的传统体制,资产逐步划拨到图书馆,以解决目前图书馆和资料室共同面临的诸多发展受限问题。
以图书馆为中心、以资料室为辐射圈架构高校图书馆群的模式是资料室出现以后就形成的基本格局,但由于长期采用的是由院系独立管理、图书馆仅提供业务指导的松散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实际作用有限、发展前景黯淡,不少大学院系已经开始考虑资料室的存废问题。笔者认为,当初建立资料室的思路是正确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累,资产规模已经达到了一个不容忽略的程度,在体系架构上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系统的一部分。问题不在于存废之争,[1]而在于如何有效管理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和应有的价值。
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与资料室的共建模式主要停留在“书目数据共享”的水平上,[2]只有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海南大学图书馆提出将资料室纳入图书馆分馆的“总分馆制”的图书馆群。[3]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尝试探索各种管理模式来建立图书馆群。[4]本文提出:以图书馆为核心,全校资料室的资产由图书馆统一管理,将院系资料室提升为渗透到大学教学科研前沿的专业图书馆;图书馆派出的学科馆员与院系聘用的实习教师共同管理资料室并联合开展学科服务的图书馆群。这种联合与渗透将解决图书馆难以深入教学科研第一线的问题以及全校文献资源动态布局、资料室存与废等一系列难题。
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建立服务于教学科研的智慧图书馆,而专业资料室未来的主要任务是直接面对专业教师和学生开展专业化文献信息服务。然而在现实中,不论是高校图书馆还是各个院系专业资料室都存在制约学科发展的诸多问题。
2.1 人员的配置问题
资料员和图书馆员队伍建设与教师队伍结构变化严重失衡。各级领导没有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制定图书馆的制度体系,没有对图书馆的团队建设提出发展目标,因此对资料室的人员配置也就没有具体专业要求,这与教师人才队伍建设中对相关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同步提升的要求完全不相符合。
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深层次服务与院系学科建设脱节。相对资料室而言,图书馆拥有一定数量并能够胜任各个业务岗位职责的专业人员,但图书馆如果不开展学科服务,也就没有与院系匹配的馆员和服务。此外,图书馆没有权力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选择引进专业人才。
2.2 文献资源的配置问题
院系资料室文献储备老化、无力购置新文献、更新缓慢。同时,建筑空间制约资料室扩张、资产归属制约文献剔旧、经费缺乏制约新文献采购。此外,院系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人才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专业文献的需求也随之变化,但资料室现有文献储备已经与实际学科发展严重失调,有些院系资料室甚至已经没有教师光顾。
文献资源在校内共享也存在诸多限制。不同院系重复订购相同文献、本院系资料室不允许其他院系师生借阅、图书馆收藏的专业文献不够全面、院系资料室和图书馆文献不能通借通还、全校文献采购不能统一协调,即不能共建共享。
2.3 空间拓展布局问题
资料室建筑空间有限,较大的资料室只有四五间教室,小资料室只有一间教室,书架很少采用密集架,库存容量极其有限。而资料室的文献中,非专业学科的文献和陈旧的文献又占据2/3以上的空间。
2.4 学科服务难以展开和深入
院系资料室的资料员每天的日常工作就是收发报刊和信件,办理少量的借阅手续等简单工作,没有开展学科服务的时间和能力。且在许多大学,学校也并没有出台配套的制度要求图书馆从事学科服务和高附加值文献信息工作,因此,维持简单服务就成为图书馆的核心任务,学科服务只是停留在大多数图书馆的想象中。
为了解决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本文提出:以图书馆为中心,以资料室为图书馆的专业分馆的图书馆群模式。这种模式在资料室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可以解决目前资料室经费不足、文献更新不及时、场地局限等问题;在人员配置方面,采用图书馆派出学科馆员、学院指派实习教师作为信息专员共同管理资料室的模式。其核心是:学科馆员指导资料室业务和服务工作,实习教师(下称信息专员)掌握信息服务方法和推介服务,同时搜集院系教师的信息需求和院系学科建设对图书馆文献服务工作的需求。这种模式可以解决专职资料员知识结构老化、图书馆的各种服务难以渗透教学科研单位等一系列问题。
院系专业资料室和学校图书馆应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按照系统论的分析方法,学校图书馆输出文献与服务到资料室,而资料室输出文献信息需求与剔旧文献到学校图书馆,连接二者的通道是学科馆员与信息专员的具体工作,由此构成全校的文献信息服务系统,这个系统输出的就是文献信息和服务,而输入的是教师的需求和为此引进的文献资源(见图1)。
图1 图书馆群系统功能
3.1 解决人员配置结构问题
吸纳各个学科的专业人员参与全校文献信息服务系统是本文设计的核心。各个学校每年都会引进新人,一般以新毕业的博士生为主,这部分力量是院系重点培养的对象,学院往往会在他们入校的第一年安排其从事教学科研实习,以便尽快熟悉院系和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如果将这部分力量安排在资料室实习一年,借助图书馆选派的学科馆员的指导,他们会很快掌握全校的文献信息系统和图书馆的服务,这将对其日后从事教学和科研有极大的帮助。
按照图1的模型,资料室配备的“流动信息专员”是新毕业的博士生,他们有一年的服务期,主要任务是将学科馆员计划的学科服务任务传递到院系教师,同时承担图书馆管理系统中的文献借阅管理。经过学科馆员的业务指导,他们会很快熟悉整个文献信息体系。这种模式持续运作,能够实现对全部教师进行持续不断的轮训。
3.2 解决文献整体布局问题
图书馆藏书中,专业图书的流通基本上都是学生读者,而资料室的专业图书基本上都是本院系教师和部分研究生。随着资料室购置专业图书数量日益减少,而图书馆基本上可以确保专业图书稳定增长的现状,采取资料室负责消化图书馆专业图书的少量复本的布局模式,可以提升专业图书在教师中流通的比例。此外,因为图书馆也保留专业图书的剩余复本,这样并不会影响学生借阅专业图书。
按照图1所示,将图书馆大量的、最新的专业文献和服务输送到资料室;与此同时,借助学科馆员的通道,将院系资料室过分臃肿的过期文献转移到图书馆加以专业化保存,以减少资料室文献资料的大量流失问题。这也体现了图书馆的优势,在这方面,资料室就显得明显力不从心。
3.3 解决空间拓展
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资源的中心,一般都坐落在学校的中心位置或显著位置,而各个院系及其资料室则分布在学校的多个建筑内,从建筑分布上已经具备了以图书馆为中心的辐射圈,直接渗透到了教学科研第一线。这样就自然拓展了图书馆和资料室共同面临的空间不足问题。但一个核心和广泛的辐射圈中间需要有必要的连接通道,那就是以图书馆选派的学科馆员、院系信息专员相结合的团队及服务体系的架构。
3.4 改善学科服务难以推行的问题
资料室具有先天的地理优势,图书馆学科馆员又客观要求开展学科服务,图书馆文献收藏和服务直接面对的是本院系教师、研究生,直接渗透到了学院的各个学科点。专业资料室与图书馆结盟,资料室成为图书馆的动态书库、新书展柜,解决了图书馆专业文献利用率低下、各个学院专业文献更新不足的矛盾,改善专业资源储备布局。
用“唇亡齿寒”形容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的关系非常贴切。图书馆要发挥文化传承和文献信息保障作用,不能仅靠图书馆自身,还要借助渗透到院系的专业资料室,同样,专业资料室若不借助图书馆的资源储备与采集优势、专业化服务的团队力量,仅靠资料员是无法满足院系学科发展的需求。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合作,应当探索并采用优势互补的原则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G258.6
B
1005-8214(2015)11-00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