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萍
(清水县博物馆,甘肃清水741400)
屯田名将赵充国
林丽萍
(清水县博物馆,甘肃清水741400)
赵充国是西汉中期战功卓著、戍边屯田、威震边塞的一代名将。赵充国戎马一生,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代皇帝,官至后将军,爵封营平侯,对汉室内建筹措、外定疆夷立下汗马功劳。赵充国提出“以兵屯田”的策略光辉后世。
赵充国;屯田;边疆开发
赵充国生于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卒于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汉书·赵充国传》记载:“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也,后徏金城令居。”《秦州直隶新志》记载着与赵充国同时代的山西上党人冯奉世于汉元帝永光二年(前42)秋八月为赵充国撰写的墓表。称“(赵充国)卒于宣帝甘露二年夏四月,年八十有六,谥曰壮侯,葬于邽山之阳”。邽山即今甘肃清水县城北之山。
赵充国戎马一生,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代皇帝,官至后将军,爵封营平侯,对汉室内建筹措、外定疆夷立下汗马功劳。他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在历史上首创军屯,用非战的方式解决了民族矛盾,使汉王朝“自元帝以后数十年四夷宾服”,边塞无事。赵充国提出“以兵屯田”的策略,光辉后世,为曹操、姜维等历代政治家、军事家们仿效采纳。史学家范晔誉其“以屯田、遂通西域”。明代思想家李贽认为“屯田乃千古之策”。
屯田是指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屯田有军屯、民屯、商屯之分。《汉书·西域传下·渠犁》:“自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渠犁。”《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明焦竑《焦氏笔乘·营田》:“若屯田,则咸屯兵为之,赵充国、邓艾、羊祜皆是也。故云屯田。今江南民租官田者,皆名屯田。”明王铎《送袁环中(袁可立子)郎中奉使宁远饷军序》:“是故无事严兵休士马,稍蚕食以开屯田,如广田眩雷故事,多方以绝阑入之路。”续范亭《如是我闻》诗:“农场马场造纸厂,屯田牧畜兼工业。”
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类似屯田的一些措施。秦代以前,每次战争持续得时间都不长,所以也就无需建立粮食生产后勤基地。秦始皇与匈奴交战的时候,最先遇到这个问题。“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徏适戍以充之。”这可以说是屯田的先声。汉文帝时候,北方匈奴国力强盛,时常侵犯过界,骚扰当地居民。晁错认为,让士卒轮流戍边,不是长久之计。上书汉文帝,主张采用招募之法,有计划地移民,发展边疆地区的生产,把卫国和保家联系在一起,并且规定了具体的实施步骤:首先,把向国家捐献粮食获得爵位的那些所得粮食用于边防屯垦事业;其次,选择水草丰茂的边地作为移民地点,并且在那里修筑城堡;再次;政府负责修筑房舍,供给必要的农具、种子,配备医生和巫师等。汉文帝采纳了晁错的意见,下令移民充实边防,有效地阻止了匈奴的入侵。汉宣帝时,西北羌人发动武装叛乱,进犯过境,攻占城镇,残害百姓。年逾古稀的西汉名将赵充国毛遂自荐,亲自挂帅出征,平定叛乱。赵充国在对粮食辎重等后勤保障状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后,决定在边塞屯田,有效地平息了与匈奴勾结在一起的羌人武装叛乱。这不仅在国库空虚、财政紧张时,节省了大量军费开支、徭役劳作等,而且加强了边防建设,增加了物资储备,提高了御敌应变能力,可谓既开源又节流,有效地保障了国家安全,一举数得。以一万多名军士,开垦田地两千余顷,“留屯以为武备,屯田致谷,威德并行”。西羌的五万军队,竟然被赵充国陆陆续续消灭了四万六千余人。最后,赵充国总结了著名的“屯田便宜十二事”,即屯田的十二好处,成为反映我国屯田制度的重要文献。赵充国也是我国历史上提出军屯的第一人。
西域屯田的作用自汉代以降的历朝历代,有许多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学识渊博的学者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不少现代历史学者在作了深入的研究之后,也给出了中肯、积极的评价。
首先,如果没有屯田,历代中央王朝统一西域的进程是难以实现的。西域地处祖国西陲,距内地路途遥远,而以古代有限的技术水平,要想支持一支大军从关内进入西域,并耗费一定时间来完成军事任务,从后勤如粮食保障上讲,具有许多今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比如,公元前89年,汉武帝曾经派汉军攻打投靠匈奴的车师,事后汉武帝自己评论这场战役时说道:“汉军破城,食至多,然而士卒自载不足以竟师(回师),强者尽食畜产,羸弱者道死数千人。”可见,如果不是事先在西域设立屯田点以储备军需,是很难一气呵成地统一西域的。
其次,如果没有屯田,西域的社会稳定是难以保持的。西域的地理特点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往往被沙漠、戈壁分割成一块块相互隔绝的绿洲,这造成了西域特有的政治格局,即各大绿洲往往会形成多个彼此不相统属的政治势力。在中央政府没有统一西域前,它们往往相互攻伐,内乱不断,给当地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正是有了中央王朝的驻军,才确保了各城郭之间的安宁。而中央驻军所需的一切物资,又几乎全部依靠屯田来提供。
再次,屯田极大地节省了物资消耗。屯田是一种有组织的生产行为,其主要产品就是粮食。但是屯田的目的不是为了聚财,而是为了消费。节省物资消耗是指因为有了屯田,就可以避免由内地向西域长途运输物资带来的巨大消耗。在古代运载工具落后、道路状况较差的条件下,长途运输的物资消耗是巨大的。不论是在西域派军驻守,还是在派兵从内地到西域开展军事行动,都需要有巨大的物资支持,而消耗这些物资的主体,不是军队本身而是运输物资的人员。据学者研究汉简得出的结论,汉代从关中运粮到河西走廊西部,每运到1石粮食,路途消耗的粮食竟多达10石,若要到西域,则会消耗更多。史书中对这种情况有很多记载,比如《汉书·主父偃传》就称:“起于黄陲、琅琊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而在西域当地开展屯田,且耕且战,既完成了戍边的任务,又自己解决了军粮,节省了因长途运输带来的巨大消耗,也减轻了百姓的徭役负担。
最后,屯田是边疆开发史上的重要篇章,对边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谓开发,即是指人对环境的利用、改造。屯田对于开发边疆有着诸多贡献,概括起来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开辟洪荒、拓垦农田、兴修水利、修建城郭。历史上边疆的屯田,都是拓荒开辟新的农田,这些地区大多都是以前没有人烟的洪荒之地。开辟新垦区,需要在一定时期内组织起大量有技术的劳动力。而西域当地的各城郭,由于人口少、财力有限、技术不足,很难开发这些地区。而朝廷的军队,则可以解决这些难题。这些新辟的垦区,很多都成了后世各族居民的聚居区。二是传播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历代朝廷为了使屯田获得成功,都会有组织地将内地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运用到屯田区中,这就为先进技术传入边疆提供了平台。实际上,如代田法、耦耕等众多农业生产技术都是通过屯田传播到西域的。又因为屯戍区还有自己的手工业者、医生等各行各业的人员,所以,屯田区也是这些技术传播到西域的重要途径。
赵充国文化资源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以和平戍边的方式,辅之以重民生的政策,以促进民族团结、保障边疆安全、防范边疆隐患。历史和人民给予赵充国公正的评价,他成为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典型。淳朴的家乡人民为其自愿日夜守护在墓前。本世纪初,当地政府对赵充国陵园进行了最大规模的维修和扩建。将军英姿重焕神威,大汉雄风再显雄壮。
位于邽山脚下的赵充国陵园地处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是赵充国安葬的地方,始建于汉代,后历代辟祭园,修祭殿,勒石刻碑,铭其事迹,1962年和1981年分别被甘肃省人民委员会,甘肃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近年来的改扩建,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整个陵园典雅肃穆,气势恢宏。这里是清水县人文旅游资源最集中的地方,不仅有赵充国的陵寝,而且有后来陆续移在这里的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恭姬造像碑”为代表的碑林,以及堪称地下博物馆的“清水宋墓”。赵充国墓冢前仅存大清嘉庆十三年(1808)大汉后将军营平侯赵壮公讳充国之墓和清道光乙酉年(1825)汉故营平侯赵公之墓的石碑,墓冢前两边有六角碑亭,左边是由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扬雄题词,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撰刻的赵充国颂碑(拓制),右边是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恭姬造像碑,它是中国单体石刻造像中北周时期石雕造像的佳作之一,其造像、书法充分展示了北周造像风格和北魏书法艺术。陵园正中矗立着赵充国的汉白玉雕像,落成于2004年4月。整体造型着戎装,披铠甲,一手持剑,一手握竹简,喻意他是文武双全,基座正面有“西汉名将赵充国”七个大字,是天水籍著名学者、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霍松林先生题写的。赵充国陵园的右边是清水县的碑林,这些碑碣是从清水县境内发现后,近年来集中保护在这里,尤以创建宣德党记碑和仪制令碑最有特色,陵园的左边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墓。它们营建宏伟壮观,筑造结构严谨,色彩绚丽,砖雕内容丰富,造型生动,其精美程度让人惊叹,取材涉及面广,在全国来说实属罕见,每一座墓都是一处珍贵难得的地下艺术宝库。清水宋墓反映了宋金时期清水县的社会、经济、文化、宗教、建筑及生活习俗,为研究清水文明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佐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1]牛得权.汉代军事家赵充国[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1).
[2]林丽萍.地理志:赵充国陵园[N].天水日报,2008-08-25.
[3]赵世荣.赵充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K234.1
A
1005-3115(2015)18-0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