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凡
(厄瓜多尔圣弗朗西斯科大学孔子学院,厄瓜多尔圣弗朗西斯科999165)
小“窗口”,大世界
——由第九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看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
胡一凡
(厄瓜多尔圣弗朗西斯科大学孔子学院,厄瓜多尔圣弗朗西斯科999165)
本文从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密切联系出发,探讨了孔子学院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平台,它在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的推广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立足点,讨论了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在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方面的积极意义。
中国文化;孔子学院;汉语国际教育
2014年12月7日至8日,第九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在中国厦门大学召开。此次孔院大会的召开,恰逢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庆典。本次大会以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这一历史时刻为契机,总结过去十年发展的经验,进一步深化与各国政府及民间组织的交流合作,旨在为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及和谐世界的建设做出贡献。我们看到,在这十年中,孔子学院由小到大,从少到多,由几所、十几所、几十所直至今天的126个国家475所,并且带动全球61个国家及欧盟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可以说孔子学院将中国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语言、文化传播到了全世界。①通过孔子学院这个窗口,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且世界上更多民众深切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特殊的魅力。
笔者有幸通过了国家汉办组织的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拔考试,赴摩尔多瓦自由国际大学孔子学院进行为期10个月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摩尔多瓦及整个东欧国家的人民都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硕士毕业后,受国家汉办派遣,笔者来到厄瓜多尔,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第九届孔院大会召开之际,笔者正在厄瓜多尔圣弗朗西斯科大学孔子学院任教。结合自己在对外汉语教学和孔子学院工作的经历,下文就孔子学院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现状试作探讨。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民众的民族归属感源自根植于其内心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我们是中国人,不仅仅是因为我们长着黄皮肤、黑头发,更因为我们说汉语、写汉字、尊孔孟、重礼仪。肤色长相只是外在的体现,中国文化才是中华文明的根基。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作为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文化推广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化是语言的根基,任何语言都有属于它的文化土壤,一种语言的文化基础越“肥沃”,它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就越丰富。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息息相关。文化语言学者邢福义先生用“水乳交融”来形容二者之间的关系。所以,语言学习者只有熟练地掌握了一个国家的语言,才能够深入地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汉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正是基于这个原则,孔子学院建立之初便致力于为世界各国提供汉语言文化的教学资源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海外汉语学习者学习中华文化的需求,力求携手发展多元文化,共同建设和谐世界。
作为外国人学习和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主要渠道,孔子学院是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平台,它使汉语和中国文化更加深入地走进各个国家,使希望学习汉语但无法来中国的汉语学习者就近学习,真正了解中国文化,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
就现状而言,外国人了解汉语和中国文化有如下几个主要渠道: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了解中国文化;到中国旅游或求学,亲身体验中国文化;通过海外的中国语言文化传播机构了解(如孔子学院)。在上述几个渠道中,通过网络、电影、报纸等了解中国文化是最快捷方便的,但也是间接的、不全面的。这其中也存在着部分问题,由于政治、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各国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媒体信息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再从教学的对象来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学习者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外国人。他们早在接触普通话和汉字之前早已在自己母语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民族心理和母语特征。汉语“对大多数外国学习者来说是一种陌生的语言,是‘真正的外语’”。②如果仅仅通过媒体、网络来了解学习中国的语言的文字是不深入的,学习者也无法体会的中国语言文化真正的的精髓和魅力。
到中国旅游或求学是最能够直接深入体会中国文化的。我们知道,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语言教学,它与中国文化是紧密结合的。所以,外国人如果有机会亲自来到中国,并在这里生活学习一段时间,身处在汉语的语言环境中,自然会对中国文化有了直观感受和亲身体会,这无疑是外国人了解认识中国、全面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最佳途径。但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现实,能够亲自踏上中国这片土地的外国人毕竟是少数。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热”、“汉文化热”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因此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华文化的对外推广,并成立了国家汉办专门负责此项工作,一所所孔子学院犹如雨后春笋般在海外建立起来。孔子学院主要从事外国人的汉语教学,这对于想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不用走出国门便能够体验到最纯正的中国文化。因此近几年来孔子学院的学员人数猛增,所有学员都希望通过掌握汉语来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到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已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佳途径,支持和兴办孔子学院也是各国政府的明智选择。
举办各类讲座是孔子学院向学员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形式。如中医讲座、中国历史讲座等。通过讲座,学员们可以从理论上较为系统地认识中国文化。还有一种更直接有效的方式是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亲身体会中国文化的内涵。2014年笔者在摩尔多瓦自由国际大学孔子学院组织过两次中国文化活动,一次是主题为“和谐之美”的筷子文化活动,另一次是有关中国书法的活动。书法和筷子都是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元素,在筹备关于筷子的文化活动时,我把主题确定为“和谐之美”,因为“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人使用了数千年的筷子,不同于西方人的刀叉,筷子总是以成双成对的形式出现,中国人用一只手,两支筷子的和谐运用,谱写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所以将筷子配以“和谐”二字,更彰显出中国文化的魅力。在活动举办过程中,笔者准备了巧克力、糖块、大米、绿豆、乒乓球等,让参加活动的学员们学着用筷子去夹,虽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但学员们个个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并不时发出欢呼声。相对于讲座而言,文化活动的参与性与实践性更强,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和喜爱。
除了讲座和文化活动外,国家汉办及孔院还定期组织学员赴中国参加夏令营,让学员在中国亲身感受中国文化,而每年一度的汉语桥比赛也使得更多外国人了解到了中国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从上古一直延续至今而未断代的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纸的发明让人类结束了用竹简、兽皮书写的历史;指南针让欧洲人开辟了新航路、发现了美洲;《孙子兵法》被各国的军事家奉为至宝。为什么中华文化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呢?历史上蒙古人曾灭了宋朝,女真人灭了明朝,在东晋末年还是出现过“五胡乱华”,但现在蒙古族、满族以及那些早已消失了的少数民族都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任何征服过华夏民族的少数民族,最终都融入了华夏民族,正因为这种强大的包容性,中国文化才能够一直延续至今。也因为这种包容性,使得中华文化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中国文化讲究“和而不同”,即不同的文化能够在一片土地上共同成长、发展、交融,并最终达到“百花齐放”的状态。放眼世界,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每个民族也都为保护本民族的文化做着不懈的努力,都不希望外来文化侵蚀本民族的文化,或许是基于这种考虑,海外某些院校才会和孔子学院产生嫌隙,片面地认为孔子学院的建立是一种文化的渗透。其实他们恰好忽略了中国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理念,孔子学院建立的意义是为了推广中国文化,但是这种推广并不是要取而代之,其目的是要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为创造和谐世界而努力。此外,从文化的多元发展来看,当今世界多民族共存、多元文化共同发展,各种不同文化不断地沟通、碰撞和互动,这也正好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根本动力。其实,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正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吸收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具有5000年悠久、丰富的文明史,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孔子学院这个平台,在弘扬本民族的文化的同时,也要与世界上其他文化积极交流,这不仅有助于本民族的发展,从长远看,对整个人类的文明发展也大有裨益。
国家汉办于2005年7月组织了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2006年7月组织了首届孔子学院大会,此外还组织海外中小学校长夏令营,进行教师培训,派遣志愿者去海外任教,组织编写教材,研究教学法,举办汉语桥比赛,设立汉语桥基金,设立孔子学院奖学金,开发新的汉语考试,开展网络教学等等。③虽然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管理体制、教材、教师水平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去解决,很多也都得到了改善。我们相信,在未来,孔子学院的内涵建设会更上一层楼,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编辑出版更适合国外汉语学习者的教材,这不仅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建设,也可以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趣味性和科学性。
总之,十年来,随着孔子学院的遍地开花,其在对外文化推广的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时发来的贺信中指出:“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通过交流互鉴和创造性发展,使之在当今世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政府和人民将一如既往支持孔子学院发展。让我们一起努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推动人民心与心的交流,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
[注释]
①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
②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③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第2期。
H195
A
1005-3115(2015)18-00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