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野
(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067)
浅谈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准
——基于马克思历史唯物观的视角
王 野
(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067)
社会进步的标准问题,是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对于什么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准,历来众说纷纭。例如“慈善程度”、“妇女发展状况标准”、“快乐标准”、涵盖36项指标的ISP、将众多的社会经济指标浓缩而成的WISP等。社会进步的标准要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进行把握。关于社会进步的评价尺度问题,目前国内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观点:其一是生产力标准;其二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标准;其三是认为两者都是。因此,对人类社会进步标准的研究对于正确认识历史的进步、人类的文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进步;唯物史观;认识论
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把“绝对观念”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准;费尔巴哈的主张人是“一切事物、一切现实性之尺度”。马克思是从历史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中来理解社会进步的。马克思把社会的发展只看作是进步的,而进步又是必然的。但从没有把进步理解为一帆风顺的直线上升运动,而是承认在总的人类前进运动中有时也包含着停滞、倒退甚至循环发展的因素。马克思在承认历史发展包含倒退、迂回曲折的同时,也承认历史发展长期停滞的现象是常有的,像亚细亚社会的发展就是典型的例证。至于某些国家、民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非均衡性甚至巨大反差,则更是屡见不鲜。因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辩证的进步观,他是从历史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中来理解社会进步的。如果简单地来理解的话,社会的进步是指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运动,而这个发展运动的过程就是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进步是社会的前进运动,它表现为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即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进更替。但在同一社会形态中的社会进步又该如何进行判断呢?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同一社会形态的政治稳定、经济昌盛和科学文化的繁荣都构成一段时期的社会历史,人类社会进步是社会历史观的重要内容。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和整个社会发展的统一”。①而人类社会进步是一个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因此,人类社会进步问题就变成了一个需要我们不断探求和研究的问题。
(一)生产力标准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出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实质和动力,对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科学的说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就要发展生产力。“生产力也即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物质财富,即国民生产总值-成本消耗=净增长。在这里生产力标准就是经济标准”。②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道:“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生产力引起生产关系以至于上层建筑不断变化,使得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的历史,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客观必然规律……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③马克思终身批判的对象就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私有制以及其他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社会制度,终身追求的目标就是消除社会对抗、能够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共产主义。马克思在生产力问题上所作的思想变革,就是第一次把生产力与人的本质力量联系起来,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也即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社会主体力量的发展。生产力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正由于生产力根源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它的发展导致了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变化,也变革出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从而推动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这充分说明了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以及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一种现实的客观的物质力量,体现的是人类征服自然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具有历史进步性的,人类社会形态的每一次更替都是生产关系与始终前进、发展的生产力不相适应所引起的。生产力还规定着社会中其他领域的进步,在整个社会领域中,社会的政治、文化、道德生活,无一不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④首先,人类追求发展就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去生产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其生存和发展。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因素,不断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和不断提高生产力,而在此过程中,人类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得到极大丰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意味着人类逐渐得到解放。其次,人不仅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终目标。人是历史的主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应该是社会进步文明成果的享受者。因为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更好的发展。人类社会要想得到真正的进步,只有人类实现更高的发展。即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人类在生产实践发展过程中,人不仅在知识能力、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而且人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也大大增强。这种能力的增强,便构成人的能力发展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并且丰富人的本质。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之所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在于:首先,社会历史进步的前提和结果都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不仅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目标而且可以说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要想使社会得到真正的发展进步,只有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总之,只有把人的发展当作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评价标准、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相联系、相结合,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目标。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标准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类社会要进步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源于自然界,并且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社会与自然界有着必然而紧密的联系。人的产生乃至社会的产生,按马恩的相关论述,在于生产活动。生产活动中产生了生产关系的概念,即天然地包括了两类关系:人和自然界(物)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占有自然的过程,即人们在从事生产劳动过程中,又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自然界存在物的人是通过劳动和人周围的自然发生关系的;人类是用手创造和使用工具,在劳动中改造和占有自然的;人类在运用工具;改造自然界的劳动过程中,必须正确的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如果人类在其社会实践中过分地榨取自然,破坏自然的平衡,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面临生存环境的危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构成了现今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尺。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体现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但不管科技如何进步,技术如何先进,最终都要落实到为人类服务上。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不得当,将导致有限的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开发,以至破坏生态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将丧失社会财富再增长的基础,最终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习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人类的一切改造自然、创造历史的活动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本身的发展。而在当今社会的历史阶段,在与社会系统相互联系的关系层面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最为基础的地位。由于社会对于生物圈的依赖性,人类社会的外部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从根本上主导着人类是否能够继续生存,构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基础。当今,当人能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同时又能顺应自然,不破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那么社会进步就得以体现。
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准具有客观性。社会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不一样,很难用一个纯粹的量化指标来衡量,它牵涉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需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状况加以评价。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与否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判断社会进步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同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坚持社会进步标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是以实践的结果来检验人类的认识、目的、计划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检验人类认识的唯一标准。实践既是人改造对象世界以提高生产力水平的过程,又是人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价值的过程。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每个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人民的实践,坚持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比较分析社会的进步。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涉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区域,因此,关于社会进步的标准应该具有统一性,否则不同国家、不同区域对该社会进步的判断难免带有主观色彩,从而导致判断结果的片面性,不利于整体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坚持社会进步的客观性还要坚持对社会进步把握的整体性。坚持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和评价。从横向看,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涉及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方方面面,也不单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某一方面就能概括的;从纵向看,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因此,评价人类社会就要将其放到整个历史长河中去,而不是单单某个具体的时期。因此,只有马克思历史唯物观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进步标准,只有实践观才能合理解决人类历史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两个问题。总之,我们在对待社会进步的标准问题时,应该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观,客观、全面地对待。
[注释]
①李贵:《论社会进步的综合标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②袁银传:《历史进步的评价问题讨论综述》,《武汉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页。
④《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7页。
B03
A
1005-3115(2015)18-00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