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伟
【摘 要】戏剧语言的变化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是现实生活的延伸。对于观演双方来说,戏剧语言的变迁并未远离现实,反而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本文从西方现代戏剧语言在不同时代的发展这一历时的角度入手,描述西方现代戏剧语言的变化。
【关键词】西方;现代戏剧;语言;变迁
中图分类号:J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036-02
从中西方不同的戏剧及其发展来看,所呈现的戏剧语言不尽相同,百花齐放。所谓戏剧语言,不仅包括戏剧文学和舞台呈现语汇,还包含了观众和演出双方的关系等综合性内容。西方传统的戏剧文学理念始于柏拉图的模仿说,要求语言作为艺术的表达形式就是要和理念达到高度的契合。古典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戏剧语言的特点是句式简洁、句法准确和表意清晰。其代表人物之一法国古典主义者布瓦洛认为戏剧语言的表达方式的美在于得体,而不仅仅是语言的表面魅力。语言学家林奇把语言分为三要素:符号、意义、所指,三者分别代表不同层面。符号是语音形象,符特征;意义是指符号所承载的语义;所指是与语言相对应的客观事物。相关的语言理论基础必然要求语言的能指、所指和要表达的客观事物能够更好地融合,达到优美的意境。
一
20世纪的西方世界随着科技的巨大发展,传统的哲学理性思维受到巨大的挑战和质疑。在西方的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以它的理性和谨慎,推动了人类一个又一个“真理”的发现。牛顿认为世界是有序的,所以他运用科学的理性认识世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却打破了传统的科学观念,树立了新的科学理念。正当科学界的探索遭遇诘难时,西方的精神世界也面临崩塌。尼采的“上帝死了”既表明宇宙中心的稳定秩序结构的崩溃,也标志着传统科学理性精神的丧失。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科学对认知的颠覆,使现代人的意识进入了一个完全虚无的模式,一切都变得可知又不可知。这一切冲突和碰撞,导致了现代人的异化,和现代戏剧对不同戏剧语言的追求。
象征主义戏剧大师梅特林克认为,戏剧应该活在人心的内部,表现心灵中那种无以名状的神秘。他的典型戏剧语言形式是直接描述现代人所面临的一个毫无根基、不可捉摸的陌生的世界。在《佩列斯与梅丽桑德》中,他抛弃了事件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动作,着重渲染事件的神秘性,抛弃了人物外部行动而营造人物内心世界的迷乱,使此剧的人物性格和心理甚至整个世界都变得模糊不清。以梅特林克为代表的象征主义戏剧语言展示的不仅是纷繁复杂、混沌无序的感知世界,就连人的内心世界,也充满了迷惘和彷徨。他的戏剧体现出这一时期的人们总是以某种角度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来认识和评价,体验人生各种冲突和矛盾。
二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那场世界性经济危机,使战争的阴影开始笼罩欧洲大陆,现代主义戏剧运动也因此在三十年代中期开始趋于尾声。经济的衰退、社会的动荡以及由此引起的战争和狭隘民族主义思潮的抬头,影响了艺术家们在作品中对于人性的思考和探索,对戏剧人物生存境遇的悲剧性塑造更多采用了喜剧化手法表达(如默剧等),取代了现代主义戏剧对现实和人物形象的写实式刻画和塑造。以往作品试图树立的价值体系在当时的作品中开始消亡,对生活意义的探讨开始溶解。这样的戏剧语言和手法以表现主义戏剧大师奥尼尔为代表,他的戏剧没有试图给观众传递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而是用戏谑和搞笑,模糊了人类的生存价值体系,这一艺术表现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代表了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过渡这一发展特点。
意大利的皮兰德娄是另一位颠覆传统的戏剧大师,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改变了传统戏剧的表现手法,通过将“后台”与“前台”穿插呈现,冲断观众的幻觉,将舞台如何布景、灯光如何调置等等原本处于后台的内容,也一并在前台演出让观众观看欣赏,让观众感叹和了解舞台艺术是这样被艺术家创造和表现出来的。他的代表作《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成功地将一家六口所发生的恩恩怨怨在“后台”的一切“前置”,使观众看到一出戏诞生的全过程,通过主要人物的叙述,观众能够明白发生了什么,观众目睹到的是导演加工编辑过或正在加工的戏剧作品。这一特殊的戏剧语言表现形式,使皮兰德娄的作品被冠以“后设小说”的这一称号。“后设小说”即关于小说的小说,呈现小说是如何被书写和演绎出来的。
这一时期的戏剧艺术大师带着对痛苦世界的怀疑和思考,把戏剧舞台的后台为戏剧演出所做的一切工作搬上前台,表面上是对传统戏剧的颠覆,实际上是通过幕后变前台这一模式使观众明白,往日在前台所见的,不过是经过后台加工的虚拟的世界。现实与虚拟的交错,都赤裸裸地展现出来,让观众自己判断和思考。与其享受着舞台的虚拟世界,不如更多地思考前台的世界是如何被创造的,还可以怎样来创造。从演什么给观众看到如何演这一模式的转向,是真正意义上的戏剧语言的革命。
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人类的浩劫,使战后的人们开始反思自我、社会和生存的相互关系,对于人类的生存有了更深的认识。人们开始体会到,社会和世界,只是人类思维和印象的反射。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思想去对待世界,世界就呈现出我们的行为方式的后果。思维方式的改变,折射到戏剧领域,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戏剧家开始不再把世界看作唯一的、实体的一体化世界,通过对现实的反思和对传统的颠覆,一种非实体的多元化“世界”观念开始进入他们的思想,占据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的创作。科技和文明的发展开始引导人们不再认为世界尽管是无序的却仍然是认识客体的世界,而开始思考如何创造更好的世界这一问题。如果说世界可以由人类来创造,戏剧的表现形式也不再仅限于描绘我们看到的世界,戏剧语言也经历着从传统的写什么到怎么写这样的巨大变革。
二战以后的西方,主要是欧美戏剧,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1945年至1955年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战前戏剧继续占统治地位。从1955年开始则为第二阶段。这时新的戏剧观逐渐形成,并大有取代旧戏剧观之势。无论哪一个阶段,传统的信仰、理性和精神都经过不同的社会变革而被逐步地摧毁,人类世界过往的理性知识、信仰和精神世界崩溃,自我意识开始陷入孤独和绝望中。戏剧和文学作品也随环境改变,信仰的缺失发生了根本的转折。随之而来的荒诞派戏剧作品清楚地表现了这一特征,荒诞主义戏剧的语言总体呈现为断裂和破碎的倾向,代表作品有尤涅斯库的《椅子》、贝克特《等待戈多》等。
构成荒诞戏剧的总体风格变成了幽默、滑稽、嘲讽。荒诞派戏剧通过看似幽默和嘲讽的人物塑造和情节构架,使人类在当下的生存境遇中所受到的愚弄和欺骗被夸张地表演出来。荒诞的表演形式和滑稽图景实际是对社会现象的辛辣讽刺,看似不理解的表现意图饱含着创作者的无奈心情。剧作家们越来越觉得有条理的逻辑化的戏剧语言不足以深刻地揭露事情的真相和真理,荒诞和夸张的表现形式更让观众印象深刻,发人深省,胡说八道引人发笑的台词透露着真理。在这种戏剧中,人物的塑造不再那么重要,对白看似没有头绪,胡言乱语,没有鲜明性格的戏剧人物,更多地是为了戏剧结构和所要阐述的精神服务,把更多的焦点,聚集到戏剧所蕴含的深刻真理当中去。这一特殊的戏剧语言拆解了现代戏剧对人生抱有的憧憬和向往,否定了传统哲学和文学价值观所给予观众的选择和理性。荒诞派戏剧的这些颠覆传统的特点,实现了从现代主义戏剧向后现代主义戏剧的跨越。
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从代表传统的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到代表颠覆的荒诞派戏剧,在不同表现形式、戏剧语言和不同视角切入的世界观等等,都与传统戏剧观念不同。其后产生的现代派艺术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流派。后现代戏剧观念的转变也是对现代戏剧观念的继承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观念形态。通过对其语言的特性进行分析,就可以看出西方现代戏剧各流派和阶段存在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姜萌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与阿尔托戏剧观的碰撞[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2]魏妍妍,朱玥.论西方现代戏剧的场景设计及美学风格[J].戏剧文学,2012(9).
[3]杨文华.简论西方现代“哲理化”戏剧[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