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叙事学视域下的幻觉现实主义叙事策略探析

2015-11-22 10:19楚军吕汀
当代文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叙事策略

楚军 吕汀

摘要:

20世纪90年代末文学叙事研究出现了认知转向,研究重心更关注读者的认知结构和阅读认知过程。幻觉现实主义采用依赖幻觉反映现实的文学叙事策略。本文从认知叙事学的视野研讨幻觉现实主义的文学叙事视角与读者的认知图式和读者对文本的阐释心理过程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章认为,将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与现实主义有机融合,将动物与人的认知图式和认知叙事视角融入交谈性对话场的认知叙事框架,不仅能达到文学叙事的陌生化审美效果,还能使叙事文本更具多义性、活泼性和可接受性,给读者耳目一新的叙事阅读理解的认知体验。

关键词:认知叙事学;幻觉现实主义;叙事策略

认知叙事学的研究视野是叙事学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研究视角,主要关注读者对作品的阐释与接受过程。目前,将认知叙事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应用于文学叙事研究是跨学科研究的一种趋势。认知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和读者的认知模式是认知叙事学领域里的主要研究话题。本文将从认知叙事学的研究视角探讨幻觉现实主义的文学叙事策略与读者的认知过程和读者对文本的阐释心理过程之间的互动关系问题。

一文学叙事研究的认知转向

20世纪70年代,文学叙事研究开始关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改变了结构主义叙事研究一直只关注文学文本结构及文本生产过程的惯例。到了80年代,文学叙事领域的研究出现了重视读者接受的新趋势,研究者们对文学叙事理解中所牵涉的读者的认知结构及认知过程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所有这些前期研究基础引起了90年代后半段文学叙事研究的认知转向。David Herman于2003年编著的《叙事理论与认知科学》(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①在认知叙事学的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张万敏的叙述,国外认知叙事学逐渐形成了以下几种研究范式:赫尔曼的“故事逻辑”、弗卢德尼克的“自然”叙事学、雅恩的“窗口聚焦”和“花园路”、莱恩的“认知地图”、纽宁的“认知方法与修辞方法的综合”、鲍特鲁西和迪克森的“心理叙事”等。②

认知叙事学到目前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但在国内的相关介绍与研究还是21世纪初的事情。2004年,申丹发表的《叙事结构与认知过程认知叙事学评析》一文率先将认知叙事学引介到中国,对认知叙事学的定义、本质特征、研究对象和不同研究模式等作了开篇性的介绍。③随后,唐伟胜比较分析了修辞叙事学和认知叙事学这两个分支学科④;尚必武对“后经典叙事学”的提出语境、当代叙事理论的特征与走向等问题进行了介绍性探讨⑤;熊沐清对认知诗学与认知叙事学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⑥;张学义和宋建福利用认知叙事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侦探小说作了实证性分析⑦。国内有关认知叙事学的系统性和专题性研究,以及具体文学文本的认知叙事学解读还有待进一步充实。

申丹指出,认知叙事学是语境主义叙事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其注意力从文本转向了读者,有利于揭示读者与文本在意义产生过程中的互动。按照Herman的说法,使故事成其为故事的是文本或话语中明确的提示与读者和听众借以处理这些提示的认知草案的交互作用。⑧由此,从认知的视角探索文学叙事学的基本问题,将读者的心理和认知纳入研究视野,丰富了文学的研究内涵,也拓宽了文学的研究疆域,从而为文学叙事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二幻觉现实主义的文学叙事

幻觉现实主义(hallucinatory realism)是用来界定文学作品风格或作家创作风格的一个术语。幻觉现实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magical realism)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根据赵国月和高晓仙的介绍,魔幻现实主义(magical realism)最早在1925年被朗兹·罗(Franz Roh)用来形容德国新客观主义画家作品的风格,随后被文学界用来形容拉美作家的作品风格⑨。属于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叙述力,可将可知的现实与不可预料和解释的成分揉合在一起,夹杂着梦、传奇故事或者神话的元素来反映和再现现实生活⑩。20世纪80年代初,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被译为汉语介绍到中国,加大了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魔幻现实主义与幻觉现实主义都是为了更为深刻地揭露现实,但表现手法有所差异,前者用魔幻的手法来反映现实,强调通过具体的描写营造一个虚幻的世界,而后者是通过现实的手法叙写梦幻式的主题,通过幻觉营造一个现实的世界。

本文赞同赵国月和高晓仙二人的观点,莫言的文学叙事风格“应该定位为依赖幻觉反映现实的幻觉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风格。尽管莫言曾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但莫言没有局限于魔幻现实主义,而是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创新,将中国的传统叙事艺术和现代的现实主义融合起来,利用中国式的传统艺术手法进行创作,通过描写幻觉上的虚拟世界来揭露现实世界。莫言通过语言上的隐喻化让读者产生一种“迷蒙”、“恍惚”的幻觉来表达作者的一些看法及思想观点,讲述高密东北乡的故事,进而映射并讲述整个中国社会的传统和现代。譬如,《丰乳肥臀》中被削下的一块巴掌大的皮肉,像一只剥了皮的青蛙在地上跳跃。。《四十一炮》的最后一章中通过描写罗小通在屋顶发射了四十一枚炮弹追打老兰的幻觉式魔幻化场景来发泄主人公内心积压的仇怨等。《生死疲劳》的六道轮回则是一个完整的幻觉式魔幻化叙事的典范,生死轮回的民间传说给莫言提供了幻觉现实主义叙事的原始框架。透过莫言及莫言作品中叙事者的幻觉现实主义的叙事视野来看世界,我们便会发现从前很难发现的一些东西,更能领会一个更为宽泛而自在的文学世界。

三幻觉现实主义陌生化审美的叙事策略

一般说来,叙事视角指叙事者采用谁作为聚焦人物来叙事,即从谁的眼光出发来说话。叙事视角一般分为内视角和外视角。内视角指的是叙述者采用故事内人物的眼光来叙事;外视角指的是故事外的叙述者用自己的旁观眼光来叙事。内视角包括第三人称固定性人物有限视角、第一人称经历性眼光以及处于故事中心位置的第一人称见证人眼光。外视角包括第一人称外视角与第三人称外视角。而第一人称外视角里又分为第一人称回顾性眼光,以及处于故事边缘位置的第一人称见证人眼光。

如前所述,莫言的幻觉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主要表现在创新性地应用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在《生死疲劳》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莫言既将中国传统小说的章回体与佛教的六道轮回融为一体,又用佛教六道轮回中的动物的视角、稚嫩孩童的眼光以及“我-你”对话场的叙事策略进行叙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给读者带来陌生化的阅读审美效果。莫言在《生死疲劳》的叙事框架中,前面四个部分安排了两个叙事主人公:一是蓝解放,一是大头儿蓝千岁(包括西门闹转世投胎的西门驴、西门牛、西门猪、西门狗等),形成“我-你”对话场交谈性叙事架构。对话场中的“我”不仅指故事中的叙事者,当然也隐射作者本人;对话场中的“你”既指叙事接受者,同时也隐射作品的读者,邀读者踏入叙事轨迹,融入故事之中,亲临经历和感受故事人物中的悲欢离合。

(一)章回体与佛教六道轮回相融合的叙事策略

读者在阅读接受的认知过程中产生陌生化审美效果是莫言在长篇小说《生死疲劳》的整体叙事架构上的创新,即将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章回体与佛教中的六道轮回融为一体。从认知叙事学的角度看,这样的创新叙事模式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激活相应的叙事认知图式(或称认知草案),调整、修正和构建新的认知框架,才能经历一种崭新的叙事理解认知体验。章回体起源于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以讲述历代兴亡和战争等故事,像《西游记》、《西厢记》、《红楼梦》等都属于章回体作品。在莫言的《生死疲劳》中,除了最后一部分“结局与开端”外,前面四个部分共计五十三章,都采用了章回体结构,每章均有结构对称的章回标题以提示概括章回内容的微型叙事结构,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微观的叙事理解的认知图式。

《生死疲劳》运用佛教的六道轮回叙事架构向读者展现了从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五十年的乡土历史,描述了包括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及改革开放在内的半个世纪的沧桑岁月。地主西门闹被冤杀后投胎为驴,再经由牛、猪、狗、猴、大头儿等六道轮回转世,读者也随着文本中的叙事者经由六道轮回,以动物的认知叙事视角重新审视领略动物世界、人的世界以及人与动物的相互关系。

(二)以动物的视角叙事

从接受美学来讲,选择动物视角来观察世界并进行寓言性叙事可以让读者在进行文本阅读过程中得到耳目一新的阅读审美体验,在古老的传说与童话中尤为突出。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动物农场》(Animal Farm,1945)即是以动物作为叙事主角的政治寓言式叙事的范例。莫言在《生死疲劳》中十分巧妙地将人的灵魂安置在动物体内,当动物体内西门闹的记忆开启时,便能听懂人话,能识阴阳两界,种种强烈的人的情感和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当动物体内的动物本能占主导时,便以动物的认知模式开口叙事,以动物的视角冷眼观看人世间所发生的一切,平静客观地叙述所见所闻所感。这种独特的动物体内人和动物形成的互补性的叙事视角,开启了新奇的文学叙事形态和认知叙事模式,也给读者带来了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第一、驴的叙事视角

被冤杀的地主西门闹遭阎罗王欺瞒转世为驴之后,为更好地以驴的眼光进行描述,作者莫言为西门驴设计了超驴的本领,“……我的眼睛获得了比西门闹的眼睛广阔许多的视野,我的眼睛还能看到我屁股后面的东西。”由此,一方面,西门驴可以以第一人称回顾性的外视角眼光,通过动物驴的认知叙事方式,依据一头驴的认知框架进行叙事,向蓝解放(及读者)回忆了西门闹生前的为人处世和劳作习惯。读者通过驴的眼光,获得了被冤杀的地主西门闹生前的认知图像:为人正直、受人尊重、与人为善,虽然家境富裕,还坚持劳作、勤俭持家,甚至“寒冬腊月……去捡狗屎”。

另一方面,当西门闹的灵魂在驴的体内占据主导时,处于叙事中心,又可以以第一人称经历性内视角,将读者直接引入“我(西门驴中西门闹的灵魂)”经历事件时的内心世界,在阎罗殿前焦灼火热地向阎罗王大呼冤枉,发泄愤懑与怨气:“我不服,我冤枉……我到底犯了什么罪?”或者当讲述自己作为驴所经历的事情时,向读者展现一个不同于人类眼中的、看上去挺陌生、实际上存在却往往被人忽略的有关驴的动物世界。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对西门驴与自己心爱的母驴夜半幽会的描述让读者能够领略认知西门驴与花花驴的恋爱图式:主人公西门驴随自己爱驴的浓烈气味飞奔而去,追到静静的小河边,与自己的爱驴侧目相望、含情脉脉,双双坠入深深的爱河:“我,一头纯粹的、纯洁的公驴……与我驴的童贞,一起给你……我最亲的花花驴……”

第二、猪的叙事视角

莫言为了让西门猪能更加顺畅自如地观察人间世事、叙述猪世界所发生的奇闻异事,给西门猪赋予了一些奇异功能,诸如可以夜晚出游、轻松爬树、翻越围栏、听懂人的语言等等。这种新奇的、以猪的认知图式展示人的世界,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认识人类自身的独特视角。一方面,奇异的西门猪可以以旁观者的外视角,以猪的本能与眼光,“悬卧在杏树杈上”,处于故事边缘的观察位置,目击见证了“文革”后期“大养其猪”现场会上的高官宏论,见识了那个疯狂年代人们的异常言行,具有很强的反讽意味,深深地刻印在读者的认知图式中,也向读者提供了一次重新审视人类、审视自我的机会,从而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熟悉而陌生的世界,达到了陌生化审美效果:“每一头猪,都是一颗射向帝修反反动堡垒的炮弹……”让见多识广的西门猪觉得玩味无穷,甚至联想到电影中的镜头,想象到把自己从炮筒中发射出去的那种晕晕乎乎、颤颤悠悠的感觉,而且还幽默风趣地调侃“而如果是头肥猪,突然降落到帝修反的碉堡里,还不把那些坏蛋乐死?”

另一方面,当西门猪体内人性减弱动物本能占据主导时,处于故事中心,西门猪作为故事主要人物及叙事焦点,以第一人称内视角叙述自己的英雄事迹,诸如西门猪追月成王、人猪大战等奇猪本事,给读者以幻觉化的如梦般的审美体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门猪以第一人称经历性内视角描述自己营救落冰儿童,让读者以猪的认知框架,见识了一个英雄猪奋不顾身、见义勇为的事迹。当西门猪看见河面冰层坼裂,玩兴正浓的小孩们落入冰河,它勇敢地跳入河水,用嘴叼住孩子们的衣服,一个一个地拖上冰面,西门猪自己却因为体力不支、鼻孔进水坠入水底,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完成了西门猪转世的历程。

第三、狗的叙事视角

一方面,西门狗在处于故事中心时,常以第一人称经历性内视角叙述作为动物狗所经历的事情。譬如,作为高密县狗协会会长的西门狗领导群狗在高密县城天花广场“人模狗样”地开起了圆月大会,让读者从狗的认知视角了解这种荒诞场景。如此隐喻化梦幻般的叙事策略寄寓了作者对20世纪90年代某些社会风尚的深刻反讽:群狗在月光下的欢歌笑语、开怀畅饮,人的影子却在大地上浮现出来,这一隐喻或许正是作者莫言所要创作的意图:动物不过是人的假面。

另一方面,西门狗在处于故事边缘时,被赋予了灵敏的嗅觉(“我掌握着这县城的二十万种气味”)、听觉和敏锐的视觉,通过狗的认知图式,以第一人称见证者、旁观者的外视角观察、叙述周边发生的有关人的事情。比如,西门狗能“寻着(庞春苗)那根如同绿豆粉丝一样的气味线”嗅出时任副县长的蓝解放的新欢情人,还能灵敏地嗅出一位女县委书记的打扮与气派,“这气味与新出厂的人民币的气味、法国香水的气味、高级时装的气味、名贵首饰的气味混杂在了一起”。

(三)以稚嫩孩童的眼光叙事

利用稚嫩孩童的眼光来叙事描写成人世界所发生的事情同样能给读者带来陌生化阅读审美效果。莫言代表作《生死疲劳》中曾用孩童蓝解放从一个次要人物的身份,以第一人称见证人、旁观者的外视角进行叙事,以一个稚嫩孩童的眼光叙述他对成人世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比如,蓝解放以一个小孩的认知视角描述了亲爹蓝脸坚持单干的决心:在长达近15年(1967-1981)的时间里,蓝解放亲爹蓝脸的那一亩六分地一直夹在人民公社的集体土地的正中央,犹如“肉中刺、眼中钉”,甚至在重新上任作支部书记的洪泰岳打算除掉最后一个单干户的时候,每次都被蓝解放的亲爹那句“把我吊到大杏树吧”顶了回去。这就在读者的认知图式中呈现出一个质朴、倔强、坚守自己土地的农民形象,体现出了一个全国唯一单干户要誓死守住自己那份自耕地的纯朴而坚强的意志,体现出一个靠土地为生的农民对土地的依恋与执着。

此外,孩童蓝解放还以小孩看热闹的冷眼旁观的第一人称外视角描述“文革”时期的游斗场景,“在大树上,居高临下,目睹了事件的全部过程,看清楚了每一个细节”,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莫言使用“我看到了……我听到了……我嗅到了……我感受到了……我联想到了……我始终不渝地认为……”这样的排比并列的语言结构,读者便通过一个农村小孩的认知图式去体验一个孩童对“文革”街上游斗的所见所闻、所嗅所感、所想所思,并构建出犹如亲临“文革”游斗场面的认知图像:视觉上大雁坠落和形形色色的人物表情(贪婪的、痛苦的、狰狞的);听觉上震耳欲聋的高音喇叭和嘈杂狂喜的噪音;嗅觉上血腥酸臭的气味;也让读者感受到寒冷的气流、闷热的气浪,联想到传说中的武斗与战争,等等。

(四)以作者自嘲方式叙事

作者在《生死疲劳》中采用动物与人相结合的视角进行叙事,在前三部中设置被冤死的西门闹转世为“驴、牛、猪”三种适于农村农耕、食用动物叙述以高密东北乡为缩影的中国农村大地上发生的土地改革、大跃进、人民公社、“文革”等历史,将西门闹转世为被人们宠养的“狗”和在街上戏耍供人们观赏的“猴”而进入县城城市,叙述改革开放给城市生活带来的变化。

以作者自嘲的方式进行叙事也是莫言《生死疲劳》中的一大叙事特色。为增强小说叙事的真实性与可信度,调整小说相对沉闷的叙事氛围,弥补大头儿蓝千岁(以及西门驴、西门猪、西门狗等)和蓝解放的一些叙事漏洞与叙事盲点,《生死疲劳》前面四部中的叙事中经常跳出一个“莫言”或“莫言那小子”(前四部五十三章共544页中有121页出现了“莫言”字样275次),以讽刺挖苦的语气插科打诨,引用、评价“莫言”所谓的《黑驴记》、《苦胆记》、《养猪记》、《撑杆跳月》、《复仇记》、《太岁》等作品,并有意无意地引导大头儿蓝千岁和蓝解放两位主要叙事者以及作者本人的叙事路径,增添了小说的多义性、活泼性,不断地激活了读者的阅读认知图式,大大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接受程度。

《生死疲劳》中的第五部“结局与开端”不再是蓝解放与大头儿蓝千岁的对话性叙事模式,而是通过他们的朋友“莫言”以第一人称旁观者的外视角进行介绍性叙事。这个“莫言”以外视角眼光,交代性地叙述了庞春苗之死,向各位读者续上了小说中众多人物的最终归宿:服刑中的庞抗美(曾任县委书记)在狱中自杀;西门欢在广场上耍猴戏时被恶棍乱刀刺死;蓝开放因为不能娶自己心仪的庞凤凰(与蓝开放自己有同一个祖母)而开枪自杀;西门闹第五次投胎转世为猴;庞凤凰因生大头儿失血过多没了性命;西门宝凤与梦中恋人常天红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蓝解放与初恋情人黄互助终成眷属。

“莫言”最后向各位读者圆上了六道轮回之圆,为映射西门闹的六道轮回(“人—驴—牛—猪—狗—猴—大头儿”),小说最后一句话同小说开篇第一句一致,完成了一个叙事圆的回归,叙事起点与叙事终点相汇合,由此激发起了读者去细读品味小说叙事文本,思索探寻这个动态性轮回式的叙事图式的浓厚兴致。

结语

本文在阐释文学叙事研究的认知转向、简要介绍幻觉现实主义的文学叙事的基础上,以莫言的幻觉现实主义代表作《生死疲劳》为例,较为详细深入地从认知叙事学的视野研讨了幻觉现实主义的叙事策略和不同的叙事视角,包括传统章回体与佛教六道轮回有机结合的小说叙事架构、动物与人对话性互补叙事策略以及作者自嘲式叙事风格等。在阅读文学文本的过程中,读者的神经不自觉地受到小说的认知叙事线路地牵引,不停地调整和修正自己阅读理解的认知图式,自然而然地完成自己的审美历程并经历不同寻常的审美体验。

注释:

①David Herman, 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 CSLI Punlications, 2003.

②张万敏:认知叙事学的引进与文学研究的新拓展,《思想战线》2011第3期。

③⑧申丹:《叙事结构与认知过程—认知叙事学评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9期。

④唐伟胜:《阅读效果还是心理表征—修辞叙事学与认知叙事学的分歧与联系》,《外国文学》2008年第4期。

⑤尚必武:《叙事学研究的新发展—戴维·赫尔曼访谈录》,《外国文学》2009年第5期。

⑥熊沐清:《故事与认知—简论认知诗学的文学功用观》,《外国语文》2009年第1期。

⑦张学义、宋建福:《侦探小说的非线性认知叙事范式》,《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 年第2期。

⑨赵国月、高晓仙:《翻译辨析:“Hallucinatory Realism”与“魔幻现实主义”》,《中国翻译》2013年第3期。

⑩Drabble Margaret,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English Literatur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629.

莫言:《丰乳肥臀》,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第38页。

莫言:《四十一炮》,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第354-374页。

南帆:《魔幻与现实的寓言》,《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1期。

高培华:《〈生死疲劳〉的叙事艺术和文体特征》,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5-6页,第44页,2008年。

万雪平、邹姣莲:《向土地与生命致敬—浅谈莫言小说〈生死疲劳〉的叙事视角》,《景德镇高专学报》,2003第2期。

莫言:《生死疲劳》,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第11页,第4页,第52页,第247页,第251页,第252页,第428页,第450页,第449页,第188页,第145页,第145页。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3年一般项目“基于平行语料库的认知叙事学视域下的莫言作品汉英版本比较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3BYY037)

实习编辑刘小波

猜你喜欢
叙事策略
徐浩峰武侠电影的美学风格与叙事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叙事策略研究
曼奴·彭达莉小说《班迪》的女性叙事策略
浅谈鲁迅先生《故事新编》的叙事策略
论美国动画电影中的非主流创作
略论多重人格电影的叙事策略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叙事研究
BBC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影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