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国雄 教授(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100872)
什么是批发商业,它是生产与生产,生产与零售的中介。如果说生产是源泉,批发就是商品流通的源头,直接为生产者和零售业服务,批量交易是它基本特征。美国市场学会对批发定义是:“购入商品是为了向零售业务或其他商业者,以及产业、政府机关等再销售的行业。”批发是商品流通发展的产物,是商业资本独立化的表现、规模化的客观要求。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条件下,消费以自给自足为主,地产就近地销,商品交换规模小,交换由生产者与消费者,生产者与生产者直接成交,一次性完成,没有中间环节,不需要贩运贩卖,但随着生产的发展需求的扩大,一地生产多地需要、一地消费多地供应,交易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特别是货币的介入,商业资本的独立化,批发经营就应运而生。生产企业自销、地产地销的格局被打破,要求资本介入,实现批量收购,分批分时分地销售,使批发业务或从生产企业分离出来,或使销售行为分成批量经营或零售买卖。从而产生批发和零售经营的两种不同的业态。
批发商业的形成有利于流通范围的扩大,流通费用的节约和社会交易成本的降低。批发商通过商品的采购,集中,挑选、加工、整理、包装、配送,把集中采购的商品分别销售给零售企业,不仅可以产生规模经济,也可以产生商品集散效率,节约社会交易成本。打破商品交换在时间、空间、数量的界限,促进商品流通在更大范围内迅速发展。
传统批发主要是指工业品批发,由于存在着集中生产、分散消费,一地生产多地消费,常年生产集中消费,或集中生产分散消费,因此就出现了产地批发,售地批发和中转批发,以适应商品流通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工业品批发主要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封闭式、行政式和垄断式的批发体制,实行的是以行政层次而设立的一、二、三级批发站,实行“三固定”的经营模式,固定供应范围,固定供应对象,固定扣点,这对短缺条件下的经济运行,实施合理分配,为满足基本需要起到了保障作用。但是这种远离市场的运行机制,既不利于生产的发展,也不利于零售的经营,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生产的发展,市场的放开,这种行政式的经营管理,单一的所有制主体,垄断式的一家经营,产品统购包销,财务统收统支,封闭式的流通体制,既成为改革的阻力,又成为改革的对象,必然要求从经营理念转变,体制上打破,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首先是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交换经济,商品市场是市场体系的基础,不仅需要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零售市场,还需要一个沟通内外、连接东西、四通八达的现代批发体系和分销通路。我国批发改革滞后是当前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突出问题,不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批发体系没有建立,甚至成为生产的瓶颈,制约着流通规模的扩大和阻碍市场的开拓。因此,加快批发业的创新,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社会化、国际化和专业化分工为特征的新型批发组织,是深化流通体制改革重要任务和当务之急;其次是市场主体激烈竞争的必然结果。在我国市场化发展的过程中,市场主体和经营形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批发领域不仅经营形式多样,呈现多元结构,而且规模扩大、营销方式、渠道结构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但它同样面临着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一方面生产企业重视营销,力争确保产品销售的主动权,不惜投入大量的资金建立自己的分销体系,积极扩大电子商务,扩大直销比重:另一方面零售企业的连锁化经营,联购分销、统一进货,直接向厂家下单,在不同程度上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加上外资分销体系的建立,民营批发的兴起,这些都迫使传统批发面临四面楚歌、内外夹攻的困难境地。要想在夹缝中生存,就必须立足改革、创新和发展,资产重组,组织重构,机制重换,形象重塑,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最后是流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流通现代化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是21世纪我国商业必须实现的战略任务。通过增强现代观念,重视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在流通中的应用,整体地提高商业素质来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批发商业也是流通的主体,是流通的源头,又是流通过程的闸口和转换器,处于生产与生产、生产与零售市场的中介地位,直接关系着流通的规模和市场范围的扩大。只有实现批发商业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才能建立起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商品流通体系,完成流通现代化的进程;对外开放的需要。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济国际化步骤加快,所有的企业都面临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双重挑战,外国资本纷纷进入流通领域,开商店、设工厂,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和分销体系,多方面挤压,使中国的批发商业处于生存竞争的紧要关头。同时,中国产品、资本和服务同样要走向世界也必须要借助批发、代理建立通向国际市场的分销通路。这些都需要批发商业加快改革与创新,推进现代流通方式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
回顾三十多年的改革,中国日用工业品市场是最先开放市场,也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市场。零售市场改变了“三无一统”(商品无档次,经营无特色、购物无环境、国合一统城乡市场)的传统格局,特别是批发体系突破“三固定”的桎梏和垄断,一个四通八达、纵横交错、交易市场兴起,多种经济参与、具有中国特色的日用工业品批发体系正在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
批发业发展的状况,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流通力的重要标志,它关系到市场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发达国家批发销售都大于社会商品零售额,美国是3-4倍,日本是2-3倍,意味着地区之间商品流通相当充分,批发交易在不断上升进出口贸易两旺,国家通过批发这一途径,建立广泛的经济联系,批发改革滞后不仅直接影响产品销路,成为生产发展的瓶颈,而且也制约着现代分销体系的建立和先进流通方式的发展。
坚持以国有或国有资本参股的批发公司为主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的需求。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交换经济,通过商品交换实现社会分工合作,达到有效、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它不仅需要发达的零售商业,还需要结构科学、功能齐全的批发商业体系。尽管多种批发形式的发展,但独立批发商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在厂商批发高度发达的美国,商业批发约占全国批发机构的80%、人员的75%、销售额的50%以上,独立批发商仍居主导地位。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需要更多的独立批发商发挥连接国内外两个市场、嫁接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零售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我国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国有批发商业在整个批发商业中的主导地位,不仅关系到国有批发商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还关系到市场的稳定和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目标的实现。令人担忧的是,经过多年的改革,国有批发企业尚未摆脱困境,走出低谷,甚至少数企业陷于每况愈下的境地。国有批发企业出路何在,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
国有批发企业职能分流化。严格地说,传统体制下的国有批发企业只是完成政府流通计划、执行政府调控市场任务的专设机构。但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国有批发企业却被赋予了双重职能,即既要根据市场导向组织经营,又要根据政府导向调控市场。事实上,正是这种双重职能导致了国有批发企业与其所有者代理人—政府之间产权关系的模糊。也即企业在进行一般经营活动时与政府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关系同政府要求企业承担调控市场任务的命令和被命令关系交织在一起。这是当前许多国有批发企业走入困境的根本性原因。因此,深化国有批发的改革,要将企业这种双重职能分流,让一部分经营国家需要调控商品的企业,专门担负收购、储备和调节任务,国家支付调控成本,企业按计划经营,其余批发企业应全部放开,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根据市场导向调节自己的经营活动,实施自主、独立经营。
国有批发企业功能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指批发机构提供的服务和功能要以满足社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经营者发展流通的需要,对外开放,按市场原则经营。国有批发拥有仓库、厂房、运输、检验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具有保管、加工、运输、包装、整理、配送、中介、代理等功能,通过租赁、承包,直接收费等形式,实行现代化管理、社会化经营。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资金和设备,发挥优势,面向社会、服务生产、服务零售,发挥国有批发商业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应有作用。我国未来的批发企业不仅仅立足于批发领域,发挥多功能作用,发展批发连锁;还要涉足零售领域和网上交易,扩大经营范围,建立配送中心,发挥连锁商业龙头作用。同时向生产领域延伸,通过生产、加工、包装,拥有自己品牌的名、特、优产品。建立一个产销合一、批零兼营、功能齐全的名副其实的现代化流通企业集团。
同时要推行批发企业形态多样化。所谓形态多样化是指批发企业可根据所提供的不同功能选择相应的企业形态。总的来讲,批发企业有以下三种基本形态:自营企业、代理商和服务企业。前两者分别是指为自己和他人组织批发经营的企业形态。所谓服务企业,是指为批发交易提供交易场所、交易信息、交易秩序以及商品挑选、分级、分等、重新包装、贮存、运输等物流功能的企业。上述三类企业形态还可以根据经营商品的数量、代理委托人的数量、性质以及为批发交易所提供的服务项目等标准进行进一步的划分。正如前面所述,未来十几年中,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批发企业的功能、规模、经营范围比之以往都将有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所以,只有批发企业的形态实现多样化,才能适应这种变革,新的批发商业也才能在这种变革中发展壮大起来。
资本构成多元化。由于生产企业自建供销系统,实行联营或批零兼营形式。导致产业资本和零售商业资本快速进入批发领域,争夺商品批发权,迫使传统批发业改革必须坚持双重多元化发展,即社会批发主体多元化,打破国有商业独家批发为主导的经营格局,产生以国有批发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批发共存的批发流通体系,同时加快国有批发主体结构的多元化进程通过转换改制、内外联合,吸收民营资本和职工入股,实现国有批发主体资本结构的多元化。
商品交易市场或专业市场是中国改革的产物,虽是批零兼营,但逐步发展促进横向流通的批发体系建立。
它是改革的产物,是对极左思潮不准弃农轻商的有力批判,使传统的集市贸易合法化、常态化和升级化,发展为规模不一的专业市场,批零兼营;它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培养一大批专业户、专业村和专业产业集群,使传统的单一的农业注入了二产和三产;产生一大批具有现代化水平和营销意识的乡镇企业,成为交易市场从事批发行为的主体;它从大量的小农队伍中催生和培育了一批具有现代商品意识、生产技巧、经商致富的劳动者:成为万元户、百万元户和少数的亿万富翁,成为农村的财富中心;它从家庭分工开始,实现专业化生产,在工业生产领域和商品领域吸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它改变了中国商品市场的格局和流向,发挥传统三级或二级批发的综合功能,成为中国现代批发体系的基础。2008年仅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的成交额就达到5.2万亿,增幅19%,成为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的商品交易中心;它不仅使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关键在于通过它们的示范效应,推动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改变农村生活环境、推动农村生产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它从简单仿造、“三来一补”的来样来料加工,到自力更生开发产品,营造一大批地方和全国的名牌,为全国、甚至世界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造就了中国成为生产大国、制造大国的基础;它从地方的自产自销、就地生产、就地供应,到发展纵横交错、产销合一,城乡互动的营销网络,成为中国特色的商品市场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础。以批发为主亿元以上的交易市场,占全部成交额的82.2%。
中国专业市场的发展进入一个调整、完善、创新、提升的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应重点抓好下面几个方面;调整规模、调整结构、调整商品和区域分工;充分依托产业优势,调整产品结构,做大做专,形成自身的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完善服务功能、完善配套设施,这是决定一个批发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任何一个批发企业的发展首先不取决于它的规模,而取决于它的服务功能的完善;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经营环境;用现代理念、现代技术、现代物流配送和供应链管理,促进商品大批量、远距离、多方位发展;提升整体的经营素质,重视现代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赢利能力。
具体战略:软硬兼施、内外同步、三链一体、全面推进。
发达国家批发业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形式多样,流量上升,批零之比都保留在3∶1以上,成为商品流通的主干道,沟通内外,链接产销,促进区域之间大交换,大流通,大市场的新形成和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已出现一大批集团公司,像中石化、中石油、中粮、中土等,已担负着国际批发的任务,作为出口国它是产地批发,作为进口国它是销地批发,搭建沟通中外的批发平台,为发展中外贸易做出特殊贡献,随着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更需要更多的企业担负着内外沟通的国际批发的任务。因此它必须掌握国际批发的发展走向。
首先,批发业的功能在不断创新,打破了过去单一的购销功能,增加和扩大为生产者、零售业和团体消费者的服务功能。美国专业批发,除了做好自己业务外,还给生产企业提供资金借贷支持;日本综合商社凭借其规模巨大,功能齐全,经营的优势,为生产企业提供从商品开发,组织生产、运输、仓储到进出口贸易等一套完整的市场营销服务体系。法国批发合作社,业务范围除了批发业务之外,还与银行、保险、运输公司,以及旅游业建立广泛的联系。
其次,各国批发不拘泥一种形式,而采取多种形式、多元发展、建立多层次、有特色的批发体系。纵观发达国家的批发业,其形式是多样化的,根据市场需要自发而有序的形成。发展多种经济形式批发体系的历程应是我国批发体系完善的发展方向。
再次,批发商业必须与银行资金相结合,得到资金借贷、融资、参股的支持。没有金融支撑的大型批发企业是难以支撑,难以发展,难以持久的。各国经验启示,这种的结合应是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结合,使批发业的发展得到金融资本的有力支持。
最后,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批发体系: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批发业的发展趋势是中国批发业走向国际化、大型化、集团化必经之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区域化,世界各国经济越来越紧密联系在一起,国际间的物资流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发达国家的批发业早已跨出国门走向跨国界的国际化、大型化、集团化之路。所以,本文认为,我国批发体系从组建的时候就应思考这一问题,应有前瞻性,不然我国的批发业始终处于落后地位。
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消费品批发理念实际上经历了以生产商为主体-以批发商为主导-基于消费发展趋势为先导,以资产和利益等为纽带,实现生产、批发、零售之间的服务支持、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这三个时期的演变。
西方国家正在进行新的“批发革命”,最新动向如下:一是批发资本多元化,金融资本和流通资本的融合,制造业资本与零售业资本均大量快速注入批发领域;二是批发行为模糊化,不少企业的法律身份或存在形式是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而实际上从事大量的批发业务,特别是仓储商店这一业态,其主要职能是面向机关团体,从事批发交易;三是经营机构大型化、职能综合化,即批发规模庞大,实施综合配套服务,涉及多个环节,辐射面广,控制“上家”制造商和下家的零售商。四是高度依赖信息技术。凡国际化的巨型制造商或销售商集团,其销售额之所以巨大、利润之所以丰厚,根本原因就在于其销售额的绝大部分不是来自“地产地销”和“外产内销”,而是来自大大超出本地市场容量的“地产外销”,特别是来自具有大进大出批发优势和特征的“外产外销”,充分发挥中转、集散的效应。
推行供应链管理是实现现代流通方式的基本内容。也是实现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由于批发业处于生产与零售的中间环节,是流通网络的结点和枢纽,它的供应链管理水平物流配送状况,不仅仅标志着自身的发展水平,而且关系到流通功能的发挥和整合,关系到流通效率和社会交易成本的大问题。
供应链管理的实质就是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产、供、销衔接,建立新型工商、商商之间的战略联盟和互动关系,使由于分工而隔离的生产商、批发商、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关系,通过链式架构,建立起更紧密更稳定的纵向关系。这种链接是价值的提升、流程的简化和物体运动的紧密结合,使其产生最有效的整体效应,极大的降低流通费用。
建立以批发业主导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是批发业改革与创新的基本途径。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如何对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进行统一、系统、科学、有序的衔接管理,从而达到减少中转环节、缩短流程、节约费用,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根本目的。由于产品性质不同,销售渠道不同,加上产供销企业的职能也不同,其管理类型和模式也不一样,不仅造成了环节多、流程长、周转慢,加大了寻租成本、谈判成本和履约成本。批发企业上接生产,下连零售,横跨地区,直至出口。以其为中心向上下游延伸,连接原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供应商和代理商,建立联网互动、平台共享的分销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不仅有利于批发功能的充分发挥,也有利于社会效益整体提高。
生活消费品按照来自不同的生产领域,可分为工业消费品或日用工业品和农业消费品,它们互融、互补、互促,构成我国商品市场的基础,满足广大消费者多层次的消费需要。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从贫穷大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同时,又面临着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这个更加艰巨的任务,市场繁荣、商品丰富、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营销方式的多样,日用工业品流通又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货畅其流、物尽其用,不仅关系到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且也关系到扩大内需、提高流通效益,促进城乡市场的协调发展。
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应该是:“完善一个体系”、“畅通四个网络渠道”、“构建三个平台”、“发展多种经营形式”,建设一个快速、畅通、高效、和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
日用工业品流通的重点在于批发,它决定工业消费品流通的深度和广度、效益和速度。因此,构建新型的批发体系,就成为日用工业品流通改革的核心任务。从我国国情出发,以产业集群为依托,以国有资产参股、控股的大型股份制公司为主导,以遍布全国各地各种批发(交易)市场为基础,积极发展网上批发,提倡连锁企业兼营批发,充分发挥供应商的作用,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日用工业品批发体系。
一,坚持以大型批发公司为主导,要充分发挥国有资产参股、控股的大型批发公司的主导作用。市场化不等于私有化,市场化的核心是多元化,只有多元化,才能发挥生产要素的各自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各司其职,最大限度地施展各自的市场空间。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和重要商品,采取必要的宏观干预,这不仅是体制所决定的,也是商品本身特点的客观要求。在美国,作为经济支柱的汽车产业,“通用”重组中政府直接控股的比重高达62%。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对诸如汽车、石油、糖、盐等重要工业消费品也就更不可能放任自流,必须通过国有资本控股、参股形式实现国家的调控目的,以保证市场的稳定;二,要以各类批发市场为基础。完善和发挥各类批发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各种批发市场的产生和兴起,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产物,它们以专业户、专业村、专业县以及产业集群为依托,形成地方性、区域性和全国性的批发市场群体,以横向流通为主要形式,完全取代传统的一级、二级、三级纵向的批发的功能,并以此为中心,建立相应的配套的服务设施和网络配送体系,集聚农村二产成品,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形成新兴的次城市群,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城市化之路。如何调整、充实、完善、提升现有的批发市场,推进现代化管理、集约化经营、规范化运作,是完善工业消费品流通的重要任务;三,提倡连锁企业兼营批发。这是新型的批发形式,应大力提倡和发展。目前全国只有少数几个连锁企业兼营批发业务。应充分利用其仓储设备、配送体系和货源的优势,实现自身网点配送的同时,面对个体户、夫妻店和农村网点开展批发业务,送货上门,充分发挥传统的二级、三级批发功能。以低成本扩大经营规模、服务社会,成为工业消费品重要的流通渠道;四,发展厂家批发。这是流通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在传统流通体制中,厂家不能自销,必须把产品按照规定的供应范围,通过国营批发环节进入市场。改革开放以后,厂家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直接从事工业消费品批发和零售业务:一是推行代理制(全国总代理和区域代理),借助中间商将产品推向市场;二是开展电子商务,开展网上B2B批发。这样就可以建立信任、落实合同、规范行为,使我国多数生产企业逐步实现订单经济;五,推行零售兼批发。在短缺经济条件下,“零兼批”只由少数大型百货商店担负。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百货业多采取联营或引厂进店形式,自营比重下降,兼营批发业务萎缩。当前,“零兼批”任务主要由仓储商场肩负,作为一种新的业态,实行仓店合一、批零兼营,价格合理,面对机关团体用户和小商小摊;有条件的大型零售企业也可以继续开展兼营批发,构筑一条工业消费品流通补充的渠道。
通过以上5个方面的举措,再加上适度引进外资批发,建立一个以横向流通为主要形式,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工业消费品流通的批发体系。
现代流通业的竞争实质上是网络竞争,谁掌握和拥有网络,谁就掌握市场的主动性和定价的话语权。沃尔玛进入中国召开的第一次订货会议,就向供应商提出一个苛刻的条件,即“与我们供货,就进入沃尔玛网络体系,价格就必须低于市场价格的10%-15%,否则,就免谈”。就这样,在中国第一次提出网络营销的概念,利用网络优势,取得定价的话语权,达到控制厂家,占领市场的战略目标。
网络经济必然带来网络化管理、网络化营销和网络化的渠道模式。实现网络化流通是深化工业消费品流通体制的改革的重要任务。
第一,抓好连锁企业自采自配的网络体系。这不仅是实现中国商业连锁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工业消费品流通主渠道的核心任务。“百强”连锁销售额已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加上中小连锁企业,和汽车网络全国连锁销售额比重不下40%,其日用工业品除由供应商直供以外,相当比重是由连锁企业自采自配形成的网络完成。随着自营比重扩大和提高,连锁网络将成为工业消费品流通网络的主要形式。完善、扩大、规范、提升连锁企业的日用工业品配送网络,是连锁企业扩大内需、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保证。
第二,完善生产企业直销、直供流通网络体系。一是以品牌为导向,建立遍布全国的专门店,专业店实行专营,直接面对广大消费者,实现无环节的流通网络;二是推行代理、总代理制和供应链管理而形成的厂家销售网络;三是借助大商场,采取联营形式和租赁柜台,直接将商品推向市场而构建的供货网络体系。推行和完善工业消费品厂家直销、直供网络,是畅通工业消费品流通的一项重大措施。
第三,建立和规范网上购物的网络体系。网上购物(包括电视购物等)是一种时尚,是一种潮流、一种趋势。目前虽然比重不大,只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左右,但它会以较快速度较大的增幅增长。形成以工业消费品流通为基本内容的网络体系,它可以是全国性的,但更多是区域性的;它可以是专业性的(如图书、音像、电器等),也可以是综合性的。制定和规范《网上购物管理条例》,建立高效、快速、安全的配送体系,不仅可以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基本权益,也是扩大工业消费品流通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四,提升批发市场的物流配送体系。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物流配送的发展状况,取决于物流配送可能达到的长度和宽度。发展、规范、提升各类批发市场的物流配送体系,构建宽敞、多元、畅通的独特的网络输送渠道体系。
第五,构建三个平台。我国工业消费品销售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潜力。我国工业消费品产能过剩,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生产过剩,只是受到收入差距而导致部分消费能力的不足,造成销售不畅,产品积压。许多低收入的阶层、特别是广大农村存在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只是由于目前收入限制,无法得到满足。再是阻碍于信息不对称,交易不通畅,导致工业消费品部分品种、部分地区一边过剩、一边积压,货不畅其流、物不尽其用。同时,任何市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空档、空白和空隙,过剩中有不足,买方中有卖方市场,由于经营观念落后、经营形式单一,使许多企业失去有利的发展时机。
流通产业是准公用产业,它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关系到生产和生活,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国家不仅要重视政策的引导,还必须有必要的投入,完善流通的基础设施,促进流通的发展,更好服务生产和生活。完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当务之急必须重视三大平台的建设,包括信息平台、展销平台和科技支撑平台。
信息平台。信息不通,货流不畅,消费需求不能得到全方位的满足。通过发布信息,指导生产、引导消费,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基本职能。信息化已成为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衡量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加大政府对信息工程的投入,构建政府、协会和社会三位一体的信息体系,定期不定期地发布市场供求状况,促进日用工业品大产业、大流通、大市场的建立和完善。
展销平台。传统的展销会、订货会是计划经济的补充,交易的是计划分配以外的小商品。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形式的展销会、交易会和订货会是商品交易的主要形式,是实行订单经济的重要途径。政府引导、协会搭台、企业唱戏,规范、完善和提升各种类型的展销会、交易会和订货会,建立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的会展体系,发展会展经济,促进日用工业品在更大的范围内交流和交换。
科技支撑平台。随着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国际化,流通综合能力将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一个基本标志,它表现为科学技术应用所焕发出来的现代生产力在流通领域的重要作用。它既表现为现代基础设施硬件的建设,也表现为IT技术的软件应用。重硬轻软、手工操作、效率低、缺乏技术支撑,是中国流通领域存在的普遍现象。要加大政府对商务科技应用和普及的投入力度,从上而下建立商务科技促进中心,构建商务科技支撑平台,支持、促进、指导商业企业重视现代科技在商品经营中的应用,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加速日用工业品流通。
发展多种经营形式。促进业态的不断创新,发展多种的经营形式,做好终端服务,满足多层次的消费需要,是扩大日用工业品销售有效措施。
发展多种经营形式,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采取什么样的经营形式是企业的行为,而政府商务部门可以引导。企业要依据市场供求态势、产品的品牌价值、市场的占有率,自身的经济实力以及获利的空间,来科学地选择最适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经营模式。由于日用工业品品种繁杂、品牌多样、档次不同、产地分散、产销关系复杂,而且多为中小生产企业生产,要最大程度扩大其流通范围,就必须鼓励商业企业采取多种经营形式:可以代理也可以代销,可以自营也可以采取多种联营形式;可以引厂进店,也可以出租柜台;可以租赁,也可以赊销;可以拍卖,也可以降价出售,尽可能拓宽渠道,推行多种形式,全方位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消费阶层对日用工业品的不同需要。
总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批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中国流通改革的战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