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2015-11-22 12:07:54冯桂梅杨红
中国科技纵横 2015年23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吉林辅导员

冯桂梅 杨红

(吉林医药学院学生处,吉林吉林 132013)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冯桂梅 杨红

(吉林医药学院学生处,吉林吉林 132013)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全方位从事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职业倦怠作为一种职业伤害,职业倦怠正在影响着辅导员的健康发展。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分为客观和主观原因,在分析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两个方面原因的基础上,分别从社会国家层面、高校层面以及辅导员自身三个方面来解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辅导员 职业倦怠 成因 对策

近年来,高校的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严重,职业倦怠作为一种职业伤害,职业倦怠正在影响着辅导员的健康发展。因此,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以及对于降低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提出解决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1 职业倦怠的内涵

职业倦怠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frudenberger在1974年提出来的,并且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美国学者maslach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份: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的要求,需要持续情感付出,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因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的在情绪、情感和行动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1]。以往有研究表明教师是职业倦怠的多发人群,而其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辅导员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职业及倦怠更为明显。

2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2.1 客观原因

2.1.1 社会层面

(1)社会地位相对低下。辅导员虽然在高校工作,但却是教师当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很多人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辅导员是谁都能做的工作,甚至把辅导员当成“高级保姆”。

(2)社会期望过高。国家把辅导员定义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对辅导员寄予很大的期望,可是实际工作中却都是琐碎的小事情。

(3)就业形势。近些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对高校的辅导员提出了特殊的考验。

2.1.2 学校层面

(1)岗位职责不明确。在多数的高校中辅导员的岗位设置都相对比较混乱,缺少整体的规划和具体的计划,对辅导员的岗位亦没有统一的界定,工作角色难以科学定位是导致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2]。

(2)考评和培训机制不完善。很多高校没有完善的考评机制,做了大量的工作,却没有像其他任课教师那样有相应完善的考核机制。高校自身没有为辅导员量身定做适合的培训,上级临时有培训除非有硬性规定才会派辅导员参加。

(3)管理机制不配套。管理机制不完善也是个重要原因。目前很多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管理方面并没有健全有效流动机制、完善的进修晋升机制,也没有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而扼杀了辅导员的积极性。

2.1.3 工作层面

(1)工作负荷超载。所有涉及到与学生有关的信息都要经过辅导员的上传下达,工作量非常大,而且都非常紧急,影响了辅导员的身心健康。

(2)工作对象复杂。新时代的高校基本上都是90后,这个时代的大学生更具个性,使得辅导员在很多方面比如教育方式、信息优势方面等逐渐处于劣势。

(3)工作角色多元化。奖、贷、勤、住、助、补等凡是涉及到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工作都离不开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某些高校的辅导员不仅要管理自己的班级,还要兼任院系的分团委书记,学办主任,学生党支部书记等等,角色很多,工作压力很大 ,疲于应对。

(4)工作发展受限。很多高校由于不能给辅导员一个合理的定位,所以在辅导员的未来晋升上没有长远的打算,忽视了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

2.2 主观原因

2.2.1 应对压力方式

李红等调查发现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应对被动策略对职业倦怠有预测作用控制点在辅导员工作压力,应对策略和职业倦怠过程中起中介作用[3]。

2.2.2 价值观——角色冲突 自身角色定位

辅导员琐碎重复的工作和不被理解的现状较难让从事此工作的人有价值认同感。因此,辅导员队伍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转岗、调动、离职频繁发生,很少有人愿意终生从事这项工作[4]。

2.2.3 个人经验不足

很多辅导员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对于辅导员的工作经验不是很丰富,对于90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还没有明确的把握,在开展工作的时候略显经验不足。

2.2.4 人格特点

有些高校辅导员缺乏对自己的合理认知,自信心不足,在遇到事情的事情不能客观评价自己和优缺点,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2.5 教育效能感低

对于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在短期内是不可能马上显现出来的,容易降低职业兴趣,导致辅导员的职业倦怠。

3 解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3.1 社会层面

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从国家到高校都应该足够重视辅导员的身心发展,为辅导员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减少社会对辅导员的压力,从而减少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产生。

3.2 高校层面

高校要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提高辅导员报酬,明确考评机制,建立长期的培训机制,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为辅导员的未来发展保驾护航。

3.3 辅导员自身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自身要加强自我调节能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提高自身的工作方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系统,增强教育的效能感,这样才会有利于开展学生工作,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更好的为大学生服务。

[1]唐德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及成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3(2).

[2]陈琨.浅谈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0,29.

[3]李红,赵然,徐富明,李夏妍.控制点在辅导员工作压力应对策略和职业倦怠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2):207-209.

[4]刘菲.基于工作匹配理论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4.

冯桂梅(1980—),女,吉林松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吉林辅导员
13.吉林卷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中老年保健(2021年6期)2021-08-24 06:55:46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吉林卷
学生天地(2020年31期)2020-06-01 02:32:24
吉林卷
学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 08:53:24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吉林出版集团
全国新书目(2014年7期)2014-09-19 18:18:20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
西南军医(2014年4期)2014-01-19 13: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