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辽东铁厂百户所的地理分布

2015-11-22 03:00张士尊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华里广宁辽东

张士尊

(鞍山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辽宁鞍山114007)

辽东都司25个卫,各设有铁场百户所(见表1)。与盐场百户所一样,铁场百户所的设置也不是与卫的设置同时完成的。据《明太宗实录》记载:永乐九年(1411)四月,工部右侍郎刘仲廉曾奏言:“辽东都司三万卫地临边境,成造兵器,用铁数多,卒难应办,宜依定辽左卫例,设置铁场,定拨畸零军百二十名,以其半炒铁备用,半屯田以给。”获得朝廷批准[1]。从刘仲廉的奏疏中可以看出,此前定辽左卫已有铁场百户所,三万卫只是援例设置。我们知道,三万卫设置于洪武二十年(1387)末,二十多年后才设置铁场百户所,说明辽东各卫置卫之初并没有同时设置铁场百户所,而是置卫数年或多年后才援例设置。据《明宣宗实录》记载:宁远卫设置于宣德五年(1430)正月,宁远卫铁场百户所设置于宣德七年(1432)二月[2],这可能是辽东都司所属各卫设置铁场百户所最快,而且是最后的一个卫了。

辽东都司各卫设置铁场百户所的目的,主要是满足打造兵器用铁的需要。辽东都司各卫铁场,在中央层面的管理机构是工部还是兵部,从现有文献记载来看,仍然有些模糊,但地方管理机构主要是都司,则是非常明确的。据《明武宗实录》记载: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三月,朝廷对辽东都司几位都指挥的权限进行过划分,其中署都指挥同知刘宗武掌管都司印;都指挥同知薛澄管屯,兼管盐场;都指挥佥事宁宝管局,兼管铁场[3]。之所以进行这样的划分,可能因前两者都是都指挥同知,职务级别相同,为防止职责不清,导致行政混乱,故朝廷特别加以说明。都司既然有都指挥负责境内的铁场事务,各卫也会安排某位指挥管理其所属的铁场,甚至千户也可能参与管理,因为无论盐场百户所还是铁场百户所,都从属于某卫某千户所。

关于冶铁兵丁的待遇,就辽东都司境内而言,基本与盐丁、驿卒情况类似,其中恩军占有很大的比例,因为按照明朝政府的刑律,流放犯人大多到边疆地区驿站、盐场和铁场,终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据《明宣宗实录》记载:宣德五年(1430)七月,北京行在刑部和都察院奏准:“杂犯死罪职官、吏典、人材、医士、僧道、民人,发终身炒铁或摆站;监生、生员发烦难衙门永远充吏;将军、力士、校尉军及余丁发边境充军立功,有功复原役,无功止终本身徒流罪;将军、力士、校尉军及余丁各依年限,准杂工满日复原役,余官吏人等依年限炒铁、摆站,满日为民[2]。”和盐丁类似,承担炒铁任务的兵丁同样有帮丁。英宗正统年间,辽东巡抚李纯的奏疏中称:辽东各卫队伍,并带管驿递铺、盐场、铁场军下余丁,除老疾幼小不成丁外,其少壮者54 086名中间,“有六七丁、八九丁者,耕种自食,多不纳粮”。要求朝廷行文辽东都司,“从实勘数,每军除与一丁帮助,其余每三丁摘拨一丁,与田五十亩屯种,年终照例比较子粒,于该仓交纳备用[4]”。获得朝廷批准。这说明此前和此后,帮丁制度在铁场百户所中同样施行。

提到辽东的铁场百户所,免不了使人想起明末文献中经常出现的“东山矿徒”。据《明熹宗实录》记载:天启元年(1621)四月,辽东失守之后,光禄寺添设少卿刘光珍上疏,反对辽东赞画、兵部主事刘国缙招募南四卫数万逃民的建议,奏疏中提到“山东矿徒,素号骁劲,矢不降夷,国缙既能招抚四卫官民,亦可收矿徒为用。曷不就彼中纠合团聚,耀武扬威,牵制奴酋,以自赎从来之积孽。”稍后礼科给事中周士朴的奏疏中也提到“东山矿徒”:“有谓东山矿徒,誓不降奴,但恐力薄不能久支,倘募敢死数千人,赍一诏书,亲抵其穴,奖其气而高其官,约其夹攻,可得一臂之用[5]。”同年五月,兵科给事中霍维华向朝廷建议:“闻东山矿徒,聚众数千,据山自固,足为奴酋后患,宜遣人赍文授其寨主以参游之职,倘肯并力杀贼,不惜资以粮饷,奴平与吾之将士一体封赏[5]。”得到朝廷批准。但六月,就传来矿徒遇难的消息。据《明熹宗实录》记载:登州防海副总兵沈有容派遣都司严正中等率船60余艘前往辽东沿海侦察,得知“东山矿徒”抵抗后金的实际情形:在努尔哈赤南下时,盖州生员李遇春、李光春兄弟,集合矿徒2 000余人坚守自卫,努尔哈赤派6人前去诱降,李遇春杀其5人。为此,努尔哈赤遣麻副将前去围攻,结果全部矿徒遇难,其首领李遇春携带家眷逃亡长山岛。但相关信息在《满文老档》和《清实录》中却没有反映,不知其真实性如何。这些所谓的“东山矿徒”应该是辽东都司各卫设置在东部山区,特别是盖州附近铁场百户所的兵丁和家属。

关于辽东都司诸卫25个铁场百户所的具体位置,前人著述中的多数认定含混模糊,究其原因,就在于历史文献所提供的信息过于简单,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分析和判断。为突破这个瓶颈,本文把弄清铁矿资源的地理分布放在首位,因为设置铁场百户所的目的是冶铁,冶铁需要矿石,矿石来自于矿山,故找到矿山,就算走出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当然,经过数百年的社会变迁,矿山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总结起来不外乎有三种可能:一是资源丰富,现在仍在开采;二是资源净尽,已经停止开采;三是历史上有开采价值,现在已经没有。第一种情况肯定有助于我们的研究,就是后两种情况,或在地表上留下痕迹,或在地名中有案可寻,同样给我们的探索留下了空间。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结合历史文献中的相关记载,我们也许就会找到重新定位各铁场百户所位置的正确道路。

定辽左卫、辽海卫铁场百户所 据《辽东志》记载:定辽左卫铁场百户所设置于甜水站;辽海卫铁场百户所设置于甜水站北。这就是说,在甜水站附近有两个铁场百户所。甜水站为元、明、清时期的交通站点,也是明末清初的重要军事城堡,数百年过去了,地名没有变化,甜水站城故址就在今天辽阳县甜水站乡所在地甜水站村,东南距辽阳90华里左右。甜水站附近矿产资源丰富,有金、铁、磷、硫、铅、锌、铜、玉等多种,现在重点开采的主要有铁、金、铅、磷等矿,铁矿生产规模较大。甜水站附近的铁矿区主要有:甜水站北2华里的庙沟村铁矿;甜水站北14华里的三道岭村甜信铁矿;甜水站北20华里的陈家村大杨木铁矿和张二沟铁矿。从现在甜水站附近铁矿分布情况看,明代定辽左卫和辽海卫铁场百户所,可能有两种存在方式:一是两卫铁场同处一地,那么,最大的可能在庙底沟;二是两卫铁场分开设置,定辽左卫铁场在甜水站近处的庙底沟,辽海卫铁场在甜水站北的三道岭,或大杨木等地(图1)。

定辽右卫、定辽中卫铁场百户所 据《辽东志》记载:定辽右卫铁场百户所分别设置于“都达里”和“三角山”;定辽中卫铁场百户所也分别设置于“都达里”和“三角山”。

首先我们看“都达里”在哪里?“都达里”,显然不是汉语词汇,从辽河以东各卫铁场均设置于辽东山区来看,定辽右卫和定辽中卫的铁场也应设置于此,而这里距离女真族聚居区较近,估计“都达里”一词当与满语有关。据推测,“都”与“大”音近似,“达里”与“大连”音同,而满语“大连”做“河滨”解。今沈阳城南90华里,辽阳东北50华里处,蛤蜊河北岸,有“大达连沟”村。“大达连沟”村以西,蛤蜊河两岸有小达连沟、李达连沟、董达连沟、周达连沟等屯,可能都是从大达连沟村衍生而来,可见“大达连沟”村历史久远。“大达连沟”村东不足3华里处,有起台子村,其附近山上现有铁矿开采。(根据近年灯塔市政府对境内资源的统计,其铁矿主要分布在铧子、柳河子、鸡冠山等乡镇,其中铧子镇2009年共有选矿厂12家,分布在水泉、东王、黄堡、半拉山子、后铧子、起台子、张海、唐堡等8个行政村)由此看来,“大达连沟”村附近矿区可能就是明代的“都达里”(图2)。

“三角山”在何处呢?查《辽东志》“山川志”,三角山在沈阳卫城东南百里。今天,在沈阳东南百里处已经找不到称“三角山”的山峰,其原有名称当为新的名称所取代。名称虽然可以变换,但其位置和形状却不会变化。今沈阳城东南100华里处有一山,由于其峰顶貌似鸡冠,而称“鸡冠山”。鸡冠山下有鸡冠山村,属灯塔市鸡冠山乡。“三角山”因峰形似三角而得名,“鸡冠山”因峰似鸡冠而得名,“三角”和“鸡冠”,形状相近,故后者才能取代前者。鸡冠山附近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其蕴藏量超过亿吨,居灯塔市之首(2007年,全乡拥有采矿场13座,集中在鸡冠山、牛棚、詹家、高家、关门山等村),故现“鸡冠山”应为明代“三角山”,定辽右卫和定辽中卫铁场百户所应设置在鸡冠山附近(图3)。

“鸡冠山”铁矿与“大达连沟”附近的起台子铁矿相去30余华里,并不遥远,定辽右卫和定辽中卫各分出半个百户所分别在两地建立铁场,比较符合情理,故把“都达里”铁场和“三角山”铁场分别定点于大达连沟和鸡冠山附近还是比较接近事实的。

定辽前卫、沈阳中卫、铁岭卫铁场百户所 据《辽东志》记载:定辽前卫铁场百户所分别设置于奉集堡和安平山;铁岭卫铁场百户所设置于城南210华里的奉集堡;沈阳中卫铁场百户所设置于城东90华里的安平山。

奉集堡就是今沈阳城南苏家屯区的奉集堡,其古城址已变为市区。奉集堡西南距辽阳100华里,东北距离铁岭170华里。奉集堡附近没有铁矿,但周边地区铁矿资源丰富。如奉集堡西10华里的陈相屯、小陈相屯附近就有规模较大的铁矿。奉集堡东5华里小堡屯村北山上也布满铁矿石,前些年政府控制不严,每天都有无数乡民上山开采。既然周边地区有易于开采的铁矿,奉集堡可能就是集中冶炼之处(图4)。

沈阳中卫铁场百户所设置于沈阳城东90华里的安平山,定辽前卫也有半个铁场百户所设置在安平山。安平山,即今弓长岭铁矿所在地,山北有安平村,现在已经变为市区。弓长岭铁矿分为井下开采和露天开采两个部分,分别在安平村东南10华里和20华里处。历史上的安平铁场可能在两处的任何一个地方,特别是今天可以露天开采之处(图5)。

三万卫铁场百户所 据《辽东志》记载:三万卫在威宁营东设置铁场百户所。据《盛京通志》记载:“威宁营城,城东南一百里,周围四里,东西二门,明时筑城,置铁场百户所于此。”刘谦说,此城呈方形,每边长250米,有三周护城河。此城遗址在本溪市东北郊区威宁营村,城垣遗迹仍有部分残存。今威宁营村东近处没有铁矿,但据人们回忆,“今威宁营东沟、崔大洼一带确有铁矿,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人曾在此勘探过[6]。”东沟在威宁营东北3华里,虽然藏有铁矿资源,但距离威宁营城较近,如果当年三万卫铁场百户所设置于此,《辽东志》的记载中不必加“东”字,说铁场在威宁营东,两者之间应该有段距离。今威宁营东16华里太子河东岸有王官沟铁矿,开采历史悠久,多数人认为这里应是当年三万卫在威宁营东所建立的铁场。

定辽后卫铁场百户所 据《辽东志》记载:定辽后卫铁场百户所分别设置在平顶山和连州峪。平顶山以峰顶平坦著称,今本溪市区有山峰,顶部平坦,称平山,应是明代平顶山。平顶山历史悠久,山下曾筑有古城。现平顶山早已绿化,周围为本溪市区,已经找不到当年设置铁场的痕迹。在今平山西南20余华里处有北台和大台两座铁矿,开采历史悠久,不管两矿是否与定辽后卫铁场百户所有关,都说明这一带铁矿资源丰富,定辽后卫铁场百户所设置此地是有根据的。至于连州峪,《本钢史》认定其在本溪县山城子乡磨石峪和柜子石一带。

东宁卫铁场百户所 据《辽东志》记载:东宁卫铁场百户所分别设置于阴湖屯和窑子峪。阴湖屯:今本溪市区北部大堡卧云山崖下洞中有一小湖,称为“杯犀湖”。清雍正十二年(1734),因“杯犀湖”名称过雅,又难以辨认,故取其谐音改称为“本溪湖”(本溪湖药王庙碑文可为佐证)。同治八年(1780),辽东处士高升尧书写“辽东本溪湖”五字凿于洞口上方,此后,本溪湖之名便流传开来。从本溪湖所处位置,人们猜测在得名“杯犀湖”之前,可能称为“阴湖”,故东宁卫的阴湖屯铁场应设置于本溪湖附近,但本溪湖附近今已变为市区,铁场的具体位置,难以确指。

窑子峪 关于窑子峪的位置,《本钢史》断定在本溪县偏岭镇窑子峪。今本溪县偏岭镇铁矿资源丰富,其境内西麻户、红光、沿龙等村都有铁矿开采。只是在窑子峪附近是否曾有过铁矿现在还找不出明确的证据。刘谦认为:窑子峪铁场在今本溪市东北约50华里的牛心台矿北山,其山名叫窑子峪。东宁卫“窑子峪”铁场,与现在牛心台矿北山“窑子峪”相吻合,故推断今天本溪牛心台矿就是明代的窑子峪铁场所在地(图6)。

本溪境内铁矿石储量大、质量好,闻名中外,已经探明的铁矿石产地有50余处,总储量24亿多吨,约占辽宁省探明储量的四分之一。主要矿点分布在南芬、思山岭、欢喜岭、歪头山、红旗岭、梨树沟、北台、大合演、贾家堡一带。鞍山市矿藏矿体规模大、埋藏浅、含铁层稳定、矿体多呈层状,适于露天开采,这些条件均有利于辽东铁场百户所的设置。

海州卫铁场百户所 据《全辽志》记载:海州卫铁场百户所设置于卫城东90华里。海州卫城正东90里为辽阳县下达河流域,这里并无铁矿。海城市东北为鞍山市区,其东部丘陵山区呈扇形分布着西鞍山、东鞍山、大孤山、眼前山、齐大山等著名矿山(图7)。这些矿山矿石埋藏较浅,开采历史久远,西鞍山、王家堡矿区都留有古代开采的矿洞,以及冶炼矿石的坩埚和残渣。20世纪40年代,西方人丁格兰在《中国铁矿志》中记载,鞍山周围有西鞍山、东鞍山、大孤山、樱桃园、王家堡子、一担山、关宝山、小平山、铁石山以及汤岗子附近小岑山等矿山。很有可能,在近代大规模工业开采之前,古人曾经在这些矿区进行过开采和冶炼。那么,海州卫铁场百户所究竟设置于其中哪座矿山呢?单从距离上看,王家堡子矿区(今属齐大山铁矿)位于海城东北90华里,与《全辽志》记载距离相符。西鞍山矿区位于海城东北60华里,与《辽东志》记载有所不同,但西鞍山矿石裸露,矿洞密布,为历代铁场故址。更为重要的是,东西鞍山扼守南北交通要道,运输非常方便,明朝人应该不会放弃如此好的条件而另寻他途。况且距离“九十”,也可能是“六十”之误,同样笔误在其它明代文献中亦可见到,如《皇明九边考》记载:“安山驿九十里至海州卫”。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鞍山堡“在司西南六十里,以地有鞍山而名,亦为鞍山驿,西南去海州九十里”[7]。

值得注意的是,《辽东志》“海州卫山川地理图”和《全辽志》“海州卫境图”上,在海州卫城东,木查河和散水河之间标注有“铁场”。明代木查河即今海城河;散水河,今上游称玉白河,下游称五道河。今海城河有南支流牌楼河,因其距海城20余华里处北岸有北炒铁、东炒铁两村,故称此段河流为炒铁河。据《海城县志》(1987年)记载:海城境内铁矿资源并不丰富,而且矿点分散,品味较低,曾经开办过多处矿点,后来都陆续下马。如1973年曾在南台镇北建设驼龙铁矿,开采不到三年就停产。另外海城东部山区朱葛岭附近曾有铁矿开采,朱葛岭,即明清时期的猪窝岭,位于辽东分水岭附近,西距海城东50华里左右。

盖州卫铁场百户所 据《辽东志》记载:盖州卫铁场百户所设置于盖州卫城北90里。盖州卫城正北90里为海城市感王镇,那里一望平川,根本无铁矿而言;盖州卫城以东90华里处亦无铁矿资源。

盖州东北60余华里为大石桥市,明代岳州驿就在市区西北5华里处。据《中国铁矿志》记载:根据民国七年(1917)调查:“锅底山铁矿,属海城县境,在南满铁路大石桥车站北三.五公里,距营口约二十三公里,矿层露出于山顶。……矿区之南为猪龙山。……主要矿区之东,为道士屯山,亦有铁矿。又有孤山子铁矿,质劣,内夹石英岩,位置在锅底山北四公里[8]。”锅底山在大石桥市区西北,山高113米,与东南道士屯相距2华里,现大石桥虎庄镇前坎村建有锅底山铁矿,由锅底山和其东南相距2华里的道士屯两部分组成。锅底山为小丘,道士屯山高56米(图8)。1958年开采,1961年停止,1970年恢复,每年生产矿石8-10万吨,后来达到25万吨,属于中小型矿山[9]。

除锅底山之外,盖州北还有一产铁处,位于汤池镇附近。汤池镇在盖州东北60华里,镇内有南北汤池两村。据《营口市文物志》记载:北汤池村内有古城址,现为居民区。20世纪90年代,还可见长30米、宽4米、高3.5米的残破夯土城墙一段,城内遗物带有辽代特征,群众反映城内曾挖出过带有“铁州”字样的石门额一块。调查得知,该城原来每边长250米左右,设有东西二门。除此之外,还在北汤池村东约10华里于家堡打铁炉沟屯发现古代炼铁遗址一处,当地群众看到铁渣满地,认为是早年炼铁之处,故称其为打铁炉沟。又因为其地砖瓦遍地,也称其为瓦房沟。调查时,在村西人称“铁巴巴地”里发现铁矿渣堆3个,直径5米,高1米;在沟崖上发现灰烬层3处,长5米,厚4.8米;在打铁炉周围的山上,发现长40米,宽5米,现深3米的古代采矿道4条;打铁炉村东有山名裂缝山,因山顶在采矿时挖开一道深沟,故而得名。由此看,汤池应该为辽代铁州故址[9]。现周家镇于家村和汤池镇塔峪沟村仍有铁矿开采,由此看,不能排除明代继续在此地开采的可能性(图 9)。

从上边提到的两处铁矿开采点来看,大石桥北锅底山最有可能是当年盖州卫铁场百户所所在地。除此地具有铁矿资源外,还在于靠近交通线,有耀州堡为依托,安全系数会高些。

复州卫铁场百户所 关于复州卫铁场百户所的位置,《辽东志》仅记载在城北,但《全辽志》记载更详细些,说在城北90华里。《辽东志》“盖州卫山川地理图”熊岳城南有“铁场”。复州城镇北90华里有浮渡河,源于瓦房店东北老帽山西麓,分南北两支,西北流向,经万家岭、许屯、二台子、李官等乡镇,在矿洞山北汇入渤海。浮渡河下游称龙口河、李官河,也称铁场河,为盖州与瓦房店两市的界河。浮渡河北有归南村和归北村,归北村有辽代归州城遗址。归州南数里有仰山村,附近丘陵有铁矿资源。1958年大炼钢铁时,曾建仰山铁矿,开采矿石炼铁,1961年关停[10],上个世纪末恢复生产。由此看,复州卫铁场百户所当设置于此(图10)。

金州卫铁场百户所 据《辽东志》记载:金州卫铁场百户所在金州卫城东130华里,但《全辽志》记载为230华里。两书记载前后相异,是原本一地,距离误载,还是先在卫城东130华里处,后迁到卫城东230华里处,需要仔细加以研究。但难题是,文献中只给出铁场百户所距离卫城的方位和里程,却没记载其具体地名,那么,我们只好根据其现有的方位和里程,看看那里是否具有铁矿资源了。金州卫城东130华里或230华里,现在只能到普兰店市和庄河市辖区内去寻找。近年来,两地共发现铁矿点70余处,金州卫铁场应在其中。

普兰店市的前身是新金县,据《新金县志》(1993年)记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新金县有普兰店、台山、马虎岛、双山、杜屯、张家沟、大崔屯、杨树房南姜家屯、小王屯、前杨树房、大刘家镇麦家屯、马家店、莲山、普兰店西北山、大郭家屯、陈家沟等铁矿[11]。通过我们对这些矿点的排查,发现莲山镇铁矿与金州卫铁场较为接近。首先莲山镇在金州卫城东北130余华里,与文献记载130华里接近;其次莲山镇位于白云山麓,铁矿资源较为丰富,除所在地水门村有铁矿开采外,镇内还有铁矿富集点多处,如天河沟、老马沟等地;再其次,普兰店境内其它铁矿点多在莲山镇以西,距离金州卫城不足130华里(图11)。

据《庄河县志》(1996年)记载:庄河境内的铁矿主要有8处,即荷花山镇的砬子山、二砬山、砬子沟、歪脖子、关门沟;观驾山乡的李坎子、黄古咀;城山镇的刘家屯等。从铁矿的地理分布,我们不难看出,庄河境内铁矿主要集中在荷花山镇,少数几个分散在观驾山乡和城山镇。荷花山镇和观驾山乡在金州卫城东北230余华里,铁矿分布集中,与《全辽志》记载方位里程基本相符(图12)。

关于金州卫铁场百户所的位置,《辽东志》与《全辽志》记载里程相差百里,是文献误载,还是修《辽东志》的嘉靖十六年(1588)铁场在130里处,而修《全辽志》的嘉靖末年铁场却迁到百里之外,从现有的铁矿资源分布来看,莲山镇铁矿往东到荷花山镇铁矿之间百里之内,几乎没有铁矿,由此看来,金州卫铁场百户所可能在嘉靖十六年后曾经迁移,放弃距离金州卫城130华里原铁场,开辟距离金州卫城230华里的新铁场。

广宁卫和广宁右卫铁场百户所 据《辽东志》记载:广宁卫铁场百户所设置于城西60华里的大牵马岭;广宁右卫铁场百户所设置于城西40华里的小牵马岭。据《义县志》记载:义县的铁矿储藏并不丰富,主要分布在医巫闾山西部稍户营子、瓦子峪、大榆堡及张家堡等乡镇[12]。其中瓦子峪乡老龙口、山城子、富有台、瓦子峪,大榆树堡镇大榆树堡、小榆堡、黑背,石佛堡乡台子沟、官厂沟,张家堡乡张家堡等铁矿都已开采。另据《锦州市志》(1996年)记载:北镇县属牵马岭也有铁矿资源[13]。在这些铁矿开采点中,值得注意的是稍户营子镇东铁嘴河,富有台村东大铁厂(场),石佛乡北官场沟,我们知道清朝政府并没有在这一带开采铁矿,铁嘴、铁场、官场等名称应该与明代铁场有关,与广宁卫和广宁右卫长期在此地开采冶炼有关(图13)。

广宁左卫、广宁中卫、广宁右屯卫铁场百户所

据《辽东志》记载:广宁左卫、广宁中卫铁场百户所设置于连山岛,广宁右屯卫铁场百户所设置于连山驿。连山岛、连山驿实为一地,原址在今葫芦岛市连山区。连山驿有城无矿,那么为什么把3个卫的铁场百户所设置于此呢?估计当时的决策者可能认为连山驿北部的虹螺山产铁,但由于过于靠边,易受到来自北方蒙古各部的骚扰,故把矿石直接运到驿站的城堡附近冶炼。查《锦西市志》(1988年):境内铁矿主要集中在黑鱼沟、张家沟、平岭子、姜家屯、边沿子、郭家屯、钢屯、植股山、黄坎山、下塔子等地[14]。如上这些铁矿点,只有钢屯、黑鱼沟、植股山在辽东边墙之内,而且非常靠边,但矿石储量应该较为丰富,如钢屯铁矿现在仍在开采。辽西各卫临边,战事频繁,边墙之内的开采和冶炼不能不受到严重的影响。

广宁中屯卫铁场百户所 据《辽东志》记载:广宁中屯卫铁场百户所设置于卫城西60华里的虹螺山,正德七年(1512)复移于白花寨。这说明此卫铁场百户所最初设置于白花寨,后迁徙到虹螺山,最后又移回白花寨。关于虹螺山的铁矿资源,《明实录》中有所记载:洪武二十九年(1396)三月,大宁卫曾奏报说:“屯田军士多乏农具,虹螺山旧有铁场,宜开炉冶造农具以给。”朱元璋回复说:“远戍勤苦,不可重劳,其令有司运农器给之[15]。”没有同意大宁卫在虹螺山开矿的计划。据《锦西县志》(民国)记载:境虹螺岘镇附近植股山(支锅山)有铁矿。另据《锦州市志》(1996年)记载:虹螺山附近靠山屯也有铁矿资源。植股山、靠山屯均距锦州60华里左右,故广宁中屯卫铁场百户所应设置其附近(图14)。

至于白花寨,目前从地名上还找不到其踪迹。《锦州市志》(1996年)提到锦州附近的铁矿分布时,提到锦县双羊镇的山峡峪;高峰乡的城隍峪;三台子镇的上铁厂等地都有铁矿,但品位低,储量少[13]。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上铁厂附近。上铁厂东北距离锦州百里左右,从铁矿和地名看,疑似广宁中屯卫铁场百户所故址白花寨所在地(图15)。

广宁左屯卫铁场百户所 据《辽东志》记载:广宁左屯卫铁场百户所设置于锦州城南百里的刺黎山。刺黎山在哪里?除《辽东志》,其它文献没有记载。但是,我们按照锦州城南百里这个方位和距离寻找,在葫芦岛市区发现一处低山,其名称、方位、里程与《辽东志》所记载的“刺黎山”完全相同,故此处应该是广宁左屯卫铁场百户所设置地无疑(图16)。

宁远卫、广宁前屯卫铁场百户所 据《辽东志》记载:宁远卫铁场百户所设置于卫城西南18华里的糜子峪,广宁前屯卫铁场百户所设置于城西70华里的糜子峪。糜子峪,顾名思义,当以盛产糜子的山谷而得名,但现在兴城和绥中两地根本没有以糜子命名者。根据现存铁矿资源分布寻找线索,绥中和兴城两地铁矿多分布在北部山区,明代时多在辽东边墙之外。仔细分析,两个铁场百户所都在糜子峪,只有如下三种可能:一是有两个糜子峪,一在前屯镇西70里,根据图上测量其位置大约在绥中铁厂堡和李家堡附近;一在兴城西南18里,根据图上测量当在铁马山、白铁村一线(图17)。

二是只有一个糜子峪,介于两卫中间,文献中广宁前屯卫城西70里,是广宁前屯卫城东70里之误,但结果是两者并不相交;三是文献记载的数据两者均有误,正确的记载应该是糜子峪在广宁前屯卫城东70里,宁远卫城西南80里,两者相交于六股河东,东辛庄镇的报公岭一带(图18)。

义州卫、广宁后屯卫、广宁右屯卫(迁移)、广宁左屯卫(迁移)铁场百户所 据《辽东志》记载:义州卫、广宁后屯卫铁场百户所设置于盖州卫石柱子;天顺年间广宁右屯卫铁场百户所设置于距盖州卫城60华里的石柱子;成化十七年(1481),广宁左屯卫铁场百户所迁移到盖州卫。这样盖州卫石柱子就有铁场百户所3个,另外1个铁场百户所虽然在盖州卫境内,但不能肯定就在石柱子。首先我们要弄清石柱子在哪里?《辽东志》“复州卫山川地理图”上城东南有石柱子山,但离盖州卫城太远,不可能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石柱子。文献中只提到石柱子距离盖州卫城60华里,但没有说具体方位,那我们不妨把这个距离内的所有可疑地点排查一遍。

盖州东北60华里为大石桥市,市区内有铁岭村,市区北为锅底山和猪龙山,有铁矿,地名也与其相符,但附近山上没有“石柱”,故不可能是文献中所说“石柱子”。

盖州东北60华里为汤池镇,其东部有数处曾经开采的铁矿,有铁岭城之称,是历史上的开采和冶炼基地,但附近山上没有“石柱”,故不可能是文献中所说的“石柱子”。

盖州东60华里是盖州境内铁矿的主要产区,其中卧龙泉镇的东三道沟,旺兴仁乡的龙头里、石湖沟,万福镇的白家堡子,矿洞沟镇等地都有铁矿开采[16],但是,在如上地区同样没有“石柱”,故这里虽然盛产铁矿,但也不可能是“石柱子”。

盖州南60华里是熊耀镇,因为远古海水的侵蚀,镇东北的地貌奇特,形成有别于其它地区的自然景观,其中望儿山(清代称王小儿山)拔地而起,如同擎天之柱,与所谓“石柱子”的记载完全相符。其南有归州仰山铁矿,故广宁后等三卫铁场所在的“石柱子”,应该就是此地,至于广宁左屯卫铁场百户所落脚之处,很可能也在“石柱子”(图19)。

实际上,由于受到当时采矿、冶炼等技术的限制,各卫铁场迁移的情况可能并不少见。据《明实录》记载:万历十八年(1590),蓟辽总督张国彦奏:“广宁九卫地属河西,原不出产铜铁,岁造军器,每年俱辽阳、海州等处收买,装运往返数百余里,车牛倒损,屯民苦累。”为此辽东督抚“议以九卫军器局作,改设套岫峪,各卫摘发局匠,就彼成造[17]。”获得朝廷的批准。辽西11卫,其中9卫铁场迁移到套岫峪,哪9卫铁场迁移,哪2卫铁场留下,现在很难弄清,需要考证的是,套岫峪在哪里?那里是否有丰富的铁矿资源足以满足9个铁场百户所的开采?

套岫峪位于本溪市东南60余华里的草河上游,今行政隶属于本溪县草河掌镇。套岫峪也称套峪,是整个小流域或山间谷地的称呼,草河两岸多个村庄名称都与其有关,如套岫峪、小套岫峪、套峪沟、套峪沟门等。套岫峪北起套岫峪村,南至套峪沟门,谷地全长30余华里,就明代开采冶炼的技术能力而言,这里可以说是资源丰富。

煤炭:煤炭是冶炼钢铁的主要燃料。套岫峪东10华里草河掌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据《本溪县志》(1983年)记载:20世纪80年代,草河掌还有4家煤矿。

铅锌铜:据《本溪市志》(1991年)记载:本溪市辖区内共有铅锌铜矿60余处,比较集中的7处小型铅锌矿产地,其中就有套岫峪。20世纪40年代,为掠夺矿山资源,日本人曾对套岫峪的铅锌铜矿做过详细的调查,在满铁档案中留下《辽宁本溪小套岫峪矿山报告书》(1917年)、《辽东本溪县草河城黄沟黄铜矿》(1938年)、《奉天省本溪县套岫峪铅亚铅矿调查报告书》(1942年)、《安东省本溪县套岫峪铅亚铅矿产地调查报告书》(1943年)等文献。现在套岫峪中红铜沟、黄铜沟、铅洞沟、汞洞沟等地名当都与这里的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

金砂:本溪的金砂主要产自太子河、草河、细河(万两河)、杉河等河流,草河支流流经套岫峪,故这里盛产黄金(图20)。

硫化铁:明代开采铁矿是为了制造兵器,我们知道,明代军队中火器所占比重较大,故对硫磺有相当大的需求,而硫化铁矿是制造硫磺的重要资源。据《清仁宗实录》记载,大约在康熙年间套岫峪就已开采硫化铁,用火法制硫,供作军火[18]。乾隆五年(1740)兵部侍郎苏赫德提出封禁东北措施时,其中就有“严禁凿山以余地利”一款:“查奉天所属各地方山内,因出铅觔硫磺等物,曾经严禁偷凿,但谋利之徒,总以出煤为辞,就中偷取铅觔硫磺,希图获利。雍正十二年间,有民人田秀等,率众私挖矿磺,曾经拿获治罪。今请将奉天城东南白西湖(本溪湖)地方,供应陵寝煤觔,从开过煤窑,不干例禁外,其余虽有煤觔,永行严禁,不许挖取[19]。”获得朝廷批准。硫化铁也称黄铁,往往与煤矿共生,故只要有煤矿开采,硫化铁就难以封禁。套岫峪是本溪硫化铁的重要产地,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就有《辽宁省本溪湖套岫峪及双林子北沟硫化铁矿调查报文》,今天套岫峪村仍然有硫化铁矿生产。虽然文献中对明代开采利用套岫峪中硫化铁矿没有明确记载,但一时间9个铁场百户所入住,硫磺作为军工生产的重要产品,理所当然应该成为首选,故本溪套岫峪中的硫化铁生产不是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而是始于明代万历年间。

遗憾的是,虽然套岫峪中矿产资源丰富,但这里独独缺少各卫铁场百户所主打产品铁矿,明朝统治者何以做出这样荒唐的决策?事实可能远非我们想象的那样。今天看来,明朝政府之所以把九卫铁场迁移至此,可能有如下解释:第一,当时这里有铁矿,而且矿苗外露,但储藏量很小。因为当时技术落后,每年冶炼所需矿石不多,故把铁场设置在今天看来没有多少开采价值的地方,而后来套岫峪以其它矿藏著名,原有铁矿便无人提及。第二,9个铁场百户所搬迁的目的原本就不是铁矿,而是其它金属,如黄金等,因为自张居正死后,明朝税收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为缓解压力,辽东都司把9百户所迁到这里冶铁并淘金;再如硫化铁,因为当时火器的增加,硫磺需求量大增,故为了提炼硫磺而搬迁。第三,套岫峪西部为今天本溪地区最大的露天铁矿——南芬(南坟)矿,早年称庙儿沟铁矿。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本溪湖煤铁公司报告》(1926年)中说:庙儿沟铁矿是大型磁铁矿,铁矿露头沿山背走向形如长带,南自黄柏峪,北向庙儿沟,而终于黑贝沟,长约七公里,地势高峻,海拔八百六十余公尺,矿区面积二十方里四百八十六亩。日本人勘测,富矿为一千万吨,贫矿四亿五千万吨。如此规模,如此丰富,如此外露的铁矿资源,明朝人难道视而不见?南芬与套岫峪分属两个小流域,南芬处于细河谷地,套岫峪处于草河谷地,两者相距近30华里,中间的分水岭并非难以逾越。我想,在当时人的眼中,可能套岫峪并非是个四至十分明确的地理区域,故迁徙前来的各铁场百户所完全可能就近庙儿沟铁矿易采处搭营结寨,起炉升火,否则在庙儿沟开采铁矿,然后走数十里山路,运回套岫峪冶炼,那就太不经济了。

表1 《辽东志》与《全辽志》所载各卫铁场百户所相关信息表

[1]明太宗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

[2]明宣宗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

[3]明武宗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

[4]明英宗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

[5]明熹宗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

[6]本溪市地名委员会编.本溪地名轶事[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7]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8]丁格兰.中国铁矿志[M].谢家荣译.南京:农商部地质调查所,1940.

[9]崔艳茹等.营口市文物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

[10]营口市志.冶金工业篇[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

[11]新金县志.自然地理[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3.

[12]义县志[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2.

[13]锦州市志.自然环境篇[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14]锦西市志.地理[M].锦西:锦西市新闻出版局,1988.

[15]明太祖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

[16]盖州市志.自然环境篇[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7]明神宗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

[18]本溪市志.自然资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19]清高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7.

猜你喜欢
华里广宁辽东
明代辽东镇险山参将地方城堡
明代的女真朝贡政策与辽东马市变迁
蜜獾哥的别样温柔
心向辽东
蝉诉
“河梁风月”——广宁桥
酒中日月
偏 见
广宁路口
寻找魅力人声刘广宁:将所有的热情留给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