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薪然
所谓“周德”三缄其口——我读《群书治要》之一
文/徐薪然
言语,因为多言必定多败;不要妄兴事端,因为多事必将多患。
这是一部唐太宗钦命编纂的皇家御制执政指南,开启大唐贞观治世的伟大时代;
这是一部集合先贤修齐治平智慧的宝典,熔铸两千年中华上古文明精粹于一炉;
这是一部失落千年重归华夏的珍贵文献,烛照新千年中华文脉复兴的伟大前程。
这便是《群书治要》,一部来自唐朝,称述上古,指引未来的恢宏巨制,是当今国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上乘之选。
《群书治要》是唐初名臣魏征、虞世南、褚遂良、萧德言等,受唐太宗李世民之命,以辑录前人著述作谏书,为唐太宗治国理政、开创“贞观之治”提供借鉴而编纂的一部匡政巨著。它取材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诸子百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兵、农、医、纵横),时代“上始五帝,下迄晋年”,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呕心沥血数年而成,总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
《群书治要》涉猎甚广,博大精深。要言之,在明得失,在修身治国。笔者不揣浅陋,以有限的阅读和理解,将其中足以明智者奉与广大读者品鉴,并诚挚欢迎方家批评指正。
夏、商、周是三个中华上古王朝,因为有大禹、商汤、文王、武王、周公这样的圣者,被视作理想治世的典范,后世合称之“三代”。其中,周传国八百载,制礼作乐,尤为三代翘楚,故孔子有“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之慨。以文王、武王、周公为具体体现的所谓“周德”,被视为与天道相合的人间至德。那么,享有如此盛誉的“周德”究竟有何内涵旨趣,令无数后来者既遐思神往?《群书治要》中有一则“孔子观周”时的见闻,或可助我们窥其一斑。
故事是这样的:孔子为鲁大司寇推行改革,受摒抑后与众弟子周游列国。当行至周都洛邑时,夫子一行参观了周人的宗庙,在周人始祖后稷的庙宇前,赫然看到一尊“三缄其口”古怪模样的铜人,背上还刻有大段铭文,上面写道:
这是古时的慎言之人,尔等一定要谨记他的教诲!
不要妄作言语,因为多言必定多败;不要妄兴事端,因为多事必将多患。即便现下既乐且安,也一定要谨记他的教诲,避免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切勿以为言语只是日间小事,没什么大不了,如果不善加涵养,它的祸患既长且大;切勿以为自己的言语敏妙机巧、遮掩深藏,神明的谛听无所不在、不容欺肆。试想,焰焰的火苗不灭,恐怕会蔓延成炎炎火海;涓涓之细流不壅,他日将汇成侵灌的江河;绵绵之丝缕不绝,难保不会结成困缚的网罗;毫末之幼苗不扎,待其长成就需要斧子才能砍伐。
如果真能戒慎小心,便是获福的根基;如果以为无所伤害,就是招祸的门径。好勇斗狠者少有善终,好强争胜者必遇敌手。盗贼天然地憎恨物的原主,民众本能地厌恶凌驾其上的人。达德君子知天下不可傲踞其上,故低下其容;知众人不可逾越其先,故后缓其行。他们温恭慎德,反而受到敬慕尊重;执雌持下,众人反而莫能逾越。即便他人竞相追逐攀援,唯我能遵守此道;即便他人纷纷迷茫眩惑,唯我能坚定不移。如果做到收敛才智,若无若虚,即便我德尊才高,也将免于众人的攻讦伤害。
只要能做到以上这些,要坚信,天道无所亲私,必将眷顾善人。所以一定要谨记这些话!谨记这些话!
这篇铭文是非常震撼的:要知道,先秦时代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宗庙祭祀与兵革征伐同为国家最重大的事,因而祖先宗庙是国中最神圣的所在。这段铭文陈列在周人始祖的庙宇里供后人瞻仰,显然代表了周人先祖留给子孙的至高训诫,理当属于“周德”最核心的范畴。当我们明白了,连“周德”这样至高至美的德行所训诫的也不过是一个“谦”字,怎能不立即打消心中逞强争胜、飘然自得的执念妄念,去力行谦恭敬让、卑己尊人的“谦德”呢?
责任编辑:韩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