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投无路》中悲剧结局的成因分析

2015-11-22 09:03刀国新
剑南文学 2015年20期
关键词:悲剧命运妻子

■印 凡 刀国新

《走投无路》讲述了生活在泰国社会最底层的一家人在面对贫困、饥饿、落后生活时的挣扎、抗争和无能为力,最后这一家人都以悲剧命运告终。家里的男主人本玛向自己的雇主借贷了3000 铢来建造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本想着有了家后,日子会好些,但却事与愿违,有了“家”以后,一切都改变了。为了偿还贷款、为了生存,家里所有人都在力所能及地干活,拼命还账,但仍然还不清债务,生活越来越拮据。最后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家人的关系和命运都发生了变化。男主人本玛常年累月不回家,出海打渔挣钱;女主人外出工作,怀上了别人的孩子被本玛殴打后离家出走;大女儿夜不归宿,被本玛赶出家;大儿子为了给年迈的爷爷治病,与小伙伴去偷废铁,被抓入狱;爷爷听说孙子被抓,心想事因他而起,愧疚难当,再加之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抛下小孙子上吊自杀;本玛跟随渔船出海打渔被缅甸警方抓住,关押6 了个月,回来后看到家已经破败不堪,物是人非,买药毒死了小儿子又自杀,但儿子死了,他却被救活了,最后以谋杀罪被判入狱。小说中的人物无力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抗争,无力与命运抗争,最后都已悲剧命运告终,可以说这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一、社会环境是悲剧结局产生的根源

“从乌汶府到曼谷的火车在夜色中行进,发出‘哽刚、哽刚……’的声响,三层车厢里到处挤满了人,青年男女、孩子和老人们为了摆脱饥饿纷纷进入曼谷这个大都市。孩子饥饿的哭闹声、打呼噜声、醉酒人的喧闹声、夫妻的争吵声、朋友间的诉苦安慰声 充斥着整个车厢,这些声音犹如是挣扎在饥饿边缘的、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们的诉苦声,但它又仅仅只是嘈杂声而已。”小说中这一场景的描写,给我们展示了当时泰国的社会环境。六、七十年代的泰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快速地发展,城里出现的暴发户逐渐增多,这些富翁纷纷购置土地增加自己的产业,这使得无地农民增加,大量破产农民只能依靠租种别人的地,或流入城市充当苦力来勉强度日。这些生活在社会最 底层的人们每天都被疾病、饥饿、债务所困扰,有的孩子已经严重营养不良,瘦的就像是个饿死鬼!以至于本玛的老父亲为妻子能死在他前面而不用面对这一切而感到庆幸。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贫穷!贫富差距的悬殊,对弱者的欺诈、忽略、不公,使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除了这些,小说中还折射出当时的泰国社会并不安宁,充当妓女卖身、偷盗、抢劫不断发生,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环境是本玛一家悲剧结局的根源。

原本这家人是在曼谷租住一间狭小的如猪窝般的房间生活,由于老父亲的投奔和小儿子的即将出生,本玛向自己的渔船老板借了3000 铢,并经得允许在老板的土地上建盖了一间房子,一间属于自己的“家”。但盖了房以后,本玛为了偿还债务,补贴家用,长期出海打渔,回不了家,但日子仍然举步维艰。最开始还连本带利归还贷款,后来就只能还利息,到后来连利息都是有时能还有时还不上,这样就利滚利,最后连本带利变成4000 铢了。本玛不得不继续在船上工作,忍受着这个冒险、无聊、孤寂、辛苦的工作,很多人因为不堪忍受都离开了,但本玛必须忍受,只有这样,他才有希望把债务还清,再者还不了钱,他的老板也不可能让他离开渔船。小说中渔船老板和监工“戴”可以说就是富人和上层阶层的代表,他们集狡诈、贪婪、冷酷无情于一身。本玛不明白,为什么“戴”每次发工钱给工人,都不是在船靠岸卖完鱼以后,而是在渔船重新起航以后才发。而那时工人们唯一的娱乐方式就是赌博。本玛注意到,工友们赌博,大部分钱又回到了监工“戴”手中。监工“戴”不仅狡诈、贪婪,还冷酷无情,因为他的无情,导致一名船员因病拖延,失去了生命。这个老板的监工,一心就想着如果返航,那么既浪费了时间又会损失钱财,贪婪自私之心让他拒绝了工友们的要求,毅然决然地继续前进打渔。他们把穷人的病痛看得那么无关紧要,把穷人的生命看得那么不值钱。这些穷人几乎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他们为了生存就不得不忍受富人的不公正待遇。就像本玛一样,为了能还上借雇主的钱,不得不没日没夜工作,照顾不到家人,连自己的命运都左右不了,他半年都没有回家了,因为跟随老板的渔船出海打渔,在缅甸被关押了半年。当半年后回家,没有带回来一份钱,也没有给孩子们带回甜点,只有劳累多病的身体。本玛已经积极尽力在与命运抗争,但结局如何,他辛苦拼命赚来的钱依然不够还贷款,债务越积越多,身体越来越差,生活也越来越困难。到最后连“家”——借钱才建起的房子也被告知将在三个月内被拆除。因为土地的主人要收回土地,建新工厂。小说中的渔船老板、土地主人、监工都是有钱有势之人,社会上一切好处都偏向他们,他们可以随意终止与本玛的劳动合同,把他和债务转给新的雇主,可以限令穷人搬家,可以变相地压榨穷人的劳力和回拢钱财,可以做他们想做的一切,而本玛这样的穷人没有意识也没有能力去做任何抗争,只能被动接受这一切。在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环境中,穷人没有话语权,他们显得是那么的卑微。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到“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这也是本玛一家人的写照,本玛穷困潦倒,最后因毒死小儿子被判谋杀罪入狱,妻子为了挣钱,充当了妓女,大儿子欧和小伙伴一起偷废铁被抓入狱,爷爷出去磨刀辛苦挣钱,被人抢劫受伤,从此丧失劳动力,最后自杀。贫穷、饥饿、疾病、欺诈、妓女、偷盗、抢劫、自杀、强奸等似乎已成为当时社会上的常态,社会充满了矛盾、病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本玛一家人的命运也被迫一步步被推向了悲剧的结局。

二、家庭关系是悲剧产生的推力

本玛一家人为了生活,都积极找工作做。但适合他们做的,都是些劳动量大而收入微薄的零工,而且还时有时无。就像本玛妻子告诉公公那样 “没有人愿意聘用没知识的人工作”。本玛长期出海打渔,他挣得钱还不够还贷款。家里的经济负担都落到了家人身上。本玛的老父亲来到曼谷投靠儿子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年纪那么大了还在辛苦劳作,折纸袋、给别人磨刀,挣钱补贴家用;妻子在小儿子断奶后就每天外出打零工;女儿每天都给在等红灯的汽车擦车镜,这项工作是住在这附近的人从事的主要工作;而年仅12 岁的儿子欧也缀学卖报,挣钱养家糊口。这一家人善良、孝顺、勤劳,却家贫如洗、经济拮据、负担沉重。在这样的境况下,妻子为了能多挣钱,后来经常晚归, 有时甚至第二天早上才回来。“几个月来,家里气氛不像从前那样亲密、愉悦了,每天晚上家人都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家,然后各自睡觉。没有时间再像从前那样在一起开玩笑娱乐,也没有谁注意谁。为了能追上不断上涨的物价,每个人都得忙个不停!”“没有人注意到大女儿色达已长成大姑娘了,而且还出落得比较漂亮,除了年轻男子和那些流氓。连老人都没注意到,儿媳妇也经常在每次出门前都会涂脂抹粉”。这些叙述描写,都为后来家庭关系的改变埋下了伏笔。

小说中主要描绘了两种家庭关系,即夫妻关系和代际关系。当听到妻子又再度怀孕后,本玛气愤至极。因为只有他知道,这个孩子不是他的。本玛对妻子拳脚相交,妻子被打倒在地,头发蓬乱,眼泪流过被打肿的脸庞,身体直哆嗦。孩子们都被这一情景吓哭了。第二天早晨,妻子就离家出走了。本玛后来在家呆了五天,这五天里家中异常安静,大女儿色达不愿意跟父亲讲话,小儿子旦每天追着爷爷问“妈妈去哪儿了?妈妈去哪儿了?”大儿子欧则尽量避开与父亲正面交流。家中的三个孩子都不敢靠近自己的父亲,犹如家中有一只凶恶的老虎。本玛夫妻关系的破裂,直接导致了他与子女之间的代际关系受到影响,孩子们开始与他疏远,产生了隔阂。小说中的家庭矛盾由此产生。后来又因为大儿子欧告诉父亲姐姐色达有一天晚上没归家,这让本玛甚是恼火,痛骂女儿一顿后又把女儿赶出了家门,这个事件直接导致了家庭矛盾的激化。本玛与女儿的关系彻底恶化,姐姐也因为弟弟向父亲告状,而对弟弟产生怨恨。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家庭关系的变化是把这个家庭推向绝望深渊的助推器。

一个家庭的伦理道德应该是夫妻互敬互爱,共同赡养老人,养育子女,而子女应该尊敬长辈,爱护弟妹等。但本玛一家,却颠覆了传统家庭的形象。妻子为了挣钱出卖肉体,怀上了别人的孩子。本玛没有理性对待妻子和女儿的事情,而用粗暴的方式来解决这些事。妻子和女儿的离家出走,使得家庭的负担全都落到了大儿子欧的肩上。可以说,不管是父亲本玛,还是母亲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他们根本没有考虑到子女的感受,没有尽到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尽心赡养老人和养育孩子,他们把整个家庭都丢给了欧,12 岁小小年纪的他要承担着本不该在他这个年龄承担的一切,他既要照顾年迈有病的爷爷,还要照顾幼小的弟弟。欧每天白天要卖报纸,晚上回家后还要给给爷爷和弟弟做饭,淘气的弟弟几乎每晚都要让他做手影戏给他看。在那贫困潦倒的家庭,已经没有其它的娱乐方式更能满足幼小的旦的娱乐需求了。他已经没有了爸爸妈妈的爱,只有哥哥和爷爷爱他,只有哥哥养育着他。作者笔下的欧善良、孝顺、有责任心,他也曾想过离开这个家,可是如果他走了,爷爷和弟弟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他们呢?一想到这些,他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小小年纪的他没有父爱、也没有母爱、还被姐姐误解为他故意告状而与他产生隔阂,他背负着太多的责任和负担,这是他应该承受的吗?最后欧为了找钱给爷爷治病,而偷废被抓铁入狱,这是谁的罪过,是他道德有问题吗?不是!父母角色的缺失,家庭关系的变故 才是欧走上犯罪道路的最直接原因。如果父母、姐姐都在,就有互相商量和帮助的余地,欧曾在心里问到“为什么爸爸不回家?为什么姐姐离家后不回来看爷爷和弟弟?如果在的话,就可以一起想办法,一起帮忙。为什么爸爸要打妈妈?如果妈妈在的话就可以帮助他。”从欧的心理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小年纪的他在面对生活和家庭时是多么的无助、颓丧。小说中妻子、女儿色达、大儿子欧的悲剧命运无疑跟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三、人物性格是导致悲剧的个人因素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小说中本玛是一个性格暴躁、冲动又悲观绝望的人。

“‘你不是我的女儿,你是妓女的女儿’本玛边呵斥女儿,边用手重重地扇了女儿一记耳光。‘滚,滚出这个家。你不是我女儿,不用叫我爸爸,不要再踏进这个家,滚!’而女儿却掩着脸在一旁低头啜泣,头发蓬乱,眼泪一滴一滴地往下落”。小说一开篇就对本玛的语言进行了叙述,让读者先闻其声,了解到本玛是一个性格暴躁的人。在对待妻子外出挣钱怀上孩子这件事情上,本玛也表现出了冲动暴躁的性格“他抬起脚把妻子踹倒在地,另一只手打翻了油灯。本玛全然不顾火势,继续抽打妻子,嘴里说到:‘烧,让它烧,全家一起被烧死吧!’”。从这些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上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本玛易冲动、暴躁的性格特征。在面对妻子出轨、女儿夜不归宿的事情上,并没有冷静处理,而是选择了冲动,情绪的冲动和行为的粗暴,使得这个家庭支离破碎,把家里所有的人都进一步推到了无助、痛苦、无望的边缘。

当本玛半年后回家,面对破败不堪的家、疲劳羸弱的身体,巨大的生存压力,父亲上吊自杀、大儿子欧被抓入狱这些事实,他觉得生活已没有了任何意义,他开始问自己,这一切都是因为谁,是因为他自己。他后悔叫父亲来曼谷,后悔借钱盖房子,后悔踢打妻子,后悔把女儿赶出家,后悔去出海打渔。如果他能像其他人一样在家做事,结局将不会像这样……他把所有的罪都归于自己,认为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都是在赎罪,这种业报的思想,决定了他最后悲观绝望,选择把自己和小儿子旦都毒死,一条不谙世事的小生命就这样逝去,留给读者无限的惋惜和怜痛。

作者以生活在泰国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家为描写对象,小说中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但这一家人的悲剧命运却触动着读者的心灵。特别是子女们的生活和命运让人痛楚、心酸。他们都还是不懂世事的孩子,却要承载着承重的生活负担,他们没有更多地享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和呵护,没有感受到世间的温情,正如本玛心里所想的那样“‘幸福’到底是什么味道啊?他只知道痛苦的滋味”。他的痛苦以及家人的悲剧命运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但也离不开家庭关系和个人性格的原因。

猜你喜欢
悲剧命运妻子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命运的更迭
女儿要富养 妻子要暖养
道理重要,还是妻子重要?
命运秀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
画家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