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墨家思想的联系——以《故事新编》为例

2015-11-22 08:08刘晓玉
剑南文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眉间墨家黑衣人

■刘晓玉

作为20 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对任何事物的批判并不是浅尝辄止的停留在表面,而是以自己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深入感悟,对现实鞭辟入里的理解以及着眼于未来的无休止的现实批判来辐射他的艺术能量的。这就使其作品具有深刻多义、现实超前的特点。虽然鲁迅在对传统文化是持批判态度的,在公共场合对儒道文化也是抨击的,唯独对墨家的思想却有高度的评价,并且欣赏和赞扬墨家文化,墨家的思想也对鲁迅有着思想和精神上的激励及鼓舞。

一、鲁迅思想和墨家思想的内在相通性

墨家作为先秦时期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的学派,其主要特点在于注重实践,具有“以苦为乐”、“虽苦槁不舍”的精神气质。墨家注重如何通过实践来实现体现个人的内在修养,从而寻求超越。这种注重行为的价值取向给鲁迅以思考,在《采薇》中鲁迅着重描写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的经过,最后在嘲弄中饿死的事,鲁迅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是在暗讽那些在国难当头竭力鼓吹闲适,宣扬隐逸的一批文人学者,也正是因为那些文人并没有将自己的才学转化为真正的行动,只是一味的逃避现实,逃避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鲁迅对于墨家思想中注重实践观念的重视。

在《理水》中他们崇尚大禹治水之功和“行劳天下”的精神,这样一种思想表现出明显的张扬主体力量的特征,这些与早期鲁迅所提倡的“超人”、“摩罗诗人”的精神品格是内在相通的。鲁迅所提倡的“先觉善斗知士”、“摩罗诗人”等的“超人”就是具有独特的个人精神品格,不仅敢于张扬自己的独特精神和个性,并且能够在现实中积极的去实践。他们注重通过行动来实现自身的理想,这是当时中国所欠缺的,所需要的。从鲁迅早期的“超人”哲学、“摩罗诗人”的肯定再到后来对“立人”思想的长期坚守,都隐伏着与墨学相同的精神。甚至说“可以把《故事新编》看作是鲁迅视作‘为人生’的系列成果”。在鲁迅苦苦寻求疗救中国大众的良方之时,在西方的独立、自由思想在中国盛世流行之时,这种外来的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结合就产生了独特的、可行的、深刻的思想。从而更有利于针对中国的当时的社会现象来进行深刻的披露和抨击,能够从现实事实入手挖掘这些事实背后的传统文化根源,能够“立人”,唤醒沉溺在愚昧思想中的大众,从而让古老的民族焕发新的生机。

也正是墨家这种注重个人力量的精神和外来文化的碰撞才让鲁迅的思想更加的深刻和独特,更加具有针对性。而从《故事新编》这本对于传统文化进行考察和整合的集子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来鲁迅对于墨家的独立个性、舍生取义和忘我实干精神的赞扬和肯定。

二、对舍生取义的精神人格的赞扬

在鲁迅的一系列思想中都有着对舍生取义、树立个性的精神的赞扬和追求,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对于墨家思想的倾心,更是得到了集中。《铸剑》写的是为父报仇的故事。小说一开始意图表现眉间尺精神人格不成熟的状态。接下来却用一种语言的方式,写眉间尺在母亲的一席话之后,其复仇意志和精神人格即刻成熟起来。之后眉间尺对于复仇的理解在黑衣人的影响下进一步的升华,超越了为父亲报仇的个人狭义性,以对黑衣人的信任和不怕死的巨大勇气砍下了自己的头颅,将复仇的任务交与素不相识的黑衣人来完成,这凸显了眉间尺作为一个具有强大意志力和勇毅精神的人格形象。

对于黑衣人,作者并没有交代他的来历,他的身份是神秘的,他作为一个具有大胸怀的复仇者,他以疏远世界的方式来热忱的维护道义的入世者形象出现。在这个世界上,黑衣人已伤痕累累,他对一切包括自己都深恶痛绝,他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报仇。冷峻和坚定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征。当他看见眉间尺在金鼎之中和国王的头颅撕咬难分胜负的时候,毫不犹豫的用宝剑削下自己的头颅,一跃而入,参加战斗。眉间尺和国王有着杀父之仇,黑衣人则没有。他不是为了报私仇才去冒险并且献身的。黑衣人是因为统治者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才去报仇的。黑衣人是一位“复仇之神”,他对一切丑恶的黑暗势力所进行的毫不妥协的且坚韧不拔的斗争,寄予了作者的理想和诉求。

从黑衣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那种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黑衣人身上的这种舍生取义,为大家舍小家的精神气概,是大多数中国人身上缺少的,鲁迅通过黑衣人,想去刺激当时的国人,希望他们能够觉醒,认识到民族的危机,从而能够站出来对黑暗势力进行坚决的反击。既然想要在大染缸的世界中洁身自傲,不被污染,就必须要有独立的人格精神,黑衣人的身上还有种独立的人格追求。黑衣人是为劳苦大众而做出反抗的,也正是他的这种独立、舍生取义的精神,才促使黑衣人从千万人当中为了民族大义而站出来。鲁迅对墨家思想中的这一种精神通过 《铸剑》,通过黑衣人这一人物展现出来,不仅仅是对自身“超人”、“立人”思想的例证,更是对墨家思想的宣扬。这种舍生取义的人格精神正是当时许多的劳苦大众身上所缺少的,因此大力弘扬墨家的这些思想,对于当时、甚至是现在都有很多的现实意义。

三、对忘我实干的精神的推崇

墨家主张的“兼爱”是天下之人皆相爱的没有差别的爱”。小说中对于墨子言行的描述实际上是表现了鲁迅对于墨子人格的赞扬。鲁迅在比较孔墨的行为方式的时候说:“惟侠老实,所以墨者的末流,至于以‘死’为终极目的。到后来,真老实的逐渐死完,只留下取巧的侠”(《三闲集·流氓的变迁》),实际上是在感慨“老实的侠”所体现的正直诚实,舍生取义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的没落,其背后传递的是对墨子所代表的那种劳身苦志而济危扶贫的大义行为的倍加赞赏。在鲁迅看来,世界上正是由这种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的“老实人”所造成的“聪明人决不能支持世界,尤其是中国的聪明人”。小说中鲁迅刻意渲染墨子的艰苦生活,脚踏草鞋,身背包裹,像一个乞丐独来独往;饿了啃一个窝窝头,渴了就在井边喝水,脚磨破了撕块布裳包一包。墨子这样一个聪明能干,并且身体力行、拼命硬干的行为,正体现了鲁迅在写作期间时的感情倾向,表现了鲁迅对于墨子精神人格的钦佩和赞扬。

《理水》讲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其中也传达出对于墨家思想的看重。小说以讥讽的语言描写文化山上的众学者、大员的丑陋面目,诸如好杜有图、古貌林、OK、咕噜几里之类的洋话;自称“很下过一番研究功夫”专门的王公大臣和豪富人家的学者,推定大禹治水不会成功,不一而足。所以当除了禹以外的考察员回来以后水利局的同事们为其大摆筵席,分予钱财。酒饱饭足之后,大员们开始讲述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对于百姓所遭受的苦难没有丝毫的动容,在触目皆见丑陋,油滑的世相背景下,鲁迅所张扬的正是大禹“理水”的博施救济、注重救世的独特的人格。鲁迅赞扬墨家,不仅仅是因为墨家有像有识之士所赞扬的大禹的救世精神,还有达到救世的方法和途径,即“埋头苦干、拼命硬干、舍生取义”的自我牺牲的精神。作者拿大禹的公而忘私、勤恳务实的精神,强大的人格魅力和考察大员们的腐败和学者们的无耻作对照。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风里雨里、四处奔波,通过大禹的形象,鲁迅肯定的是墨家所提倡并且身体力行的那种忘我实干的精神人格。

鲁迅在《故事新编》中对墨家的文化进行得了大力的赞扬,这不仅仅继承和发扬了墨家思想,并且鲁迅将墨家思想中的主张结合自己的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别具一格的自我精神。因此鲁迅能够站在时代历史的前沿,用犀利先进的目光来剖析看待中国的现实问题,通过对传统墨家文化的赞扬以及儒家文化的批判,才能更加深入的披露出传统文化的诟病,才能更有力量的去唤醒被蒙昧了的中国人。

猜你喜欢
眉间墨家黑衣人
先秦显学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
进我家喝水的叔叔
从改写理论看翻译的幕后操纵
笑寒冬
段学俭(一首)
图说车事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浅谈先秦墨家哲学观念
论墨子“兼爱”思想作为通识教育之核心理念
人说人面桃花(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