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林
青神竹编于2007 年3 月被四川省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11 年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竹编种类丰富,历史悠久,艺术类竹编工艺精美,其发展历史,艺术价值,生产工艺,都为我们研究竹编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材料。
青神历史悠久,古为古蜀国“后户”,于西魏废帝二年 (公元553 年)建政,以崇祀蚕丛氏“青衣而教民农桑,民皆神之”得名,迄今1400 余年。
青神竹编工艺历史悠久,匠人技艺高超,产品从竹制品生活、生产用具到竹编画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2000 年,青神被文化部命名为 “中国竹编艺术之乡”,于2007 年3 月被四川省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11 年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竹编起源在中国范围内多因为当地环境适宜竹生长,野生竹数量多,能够直接被人类取得、加工并应用在日常生活中。青神县的竹编起源亦是如此。竹编艺术的出现和发展,离不开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竹的日常应用。关于竹被中国人所使用的最早记载为: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 年)遗址中发掘就有竹子实物,1973 年至1977 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掘出以二经二纬法编织的苇席残片。
(1)丛生类
竹笋从猪头的笋眼长出,竹头代代相连,一丛丛的分生在不同地点。
(2) 散生类: 从竹头上生长出地下茎,延伸至四面八方,竹笋从地下茎节眼上长出成竹,竹头与竹头间不相连。
青神县竹编艺术用到的竹类主要为属于丛生类的慈竹和单竹。现代主编艺术中的平面竹编常会用到慈竹, 因为慈竹纤维较细,用慈竹加工可制作出较其他种类的竹更薄且可塑性更强的竹篾。
青神县古代竹编应用可以归结为五个方面:1.为房屋的房架,搭棚;2.竹片制作成弓与箭打猎;3.鱼篓,捕鱼养鱼;4.竹编成竹筐用于采摘野果的容器等;5.用于养蚕。 青神竹编在农桑中的应用: “蜀侯蚕丛,其纵目。蚕丛,即蚕丛氏,是蜀人的先王”。
青神竹编在农耕中的应用:1.筒车: 青神人用竹做成筒车,将低处的水抽到高处灌溉农田。青神的一江五河和三十二条溪流都是古人安放筒车抽水的流域。青神的筒车均为用竹制作而成。2.竹磨: 县城南城有罗擂子匠,青竹乡的王擂子匠,是现在能做竹磨的最后一代传人,濒临失传。
(1)青神竹编艺术起源
关于青神县竹编艺术的产生时间,现存资料显示则只能划为明代,最早记载为青神人余子俊 (翰林学士)进京做官时用竹丝编成蚊帐、贡扇、食盒带进皇室,其中一部分现存于沈阳博物馆,青神竹编陈列馆馆藏有明代青神编织加工的禁军所佩戴的竹编斗笠以及明代皇室竹制膳食盒,到了清代光绪年间,青神的竹编艺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当时编的“宫扇”相当精美,被列为朝廷贡品,现有一把收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据传:青神贡生文笔超,是清代同治贡生,想进京会试。当时科举考试,贿赂考官风气盛行。他家境又不甚富裕,没有银两可送,听说 “东坡宫扇” 很有名气, 于是便带了几把进京,送给主考大员。主考大员觉得青神竹编宫扇非常典雅秀美,决定送给皇上讨赏。皇上得到此扇,很是喜欢,因此下旨:青神竹编宫扇作为朝廷贡品。 文笔超因为考试失误落第,光绪三年还乡,撰写了 《青神县志》54卷。随着养蚕业的迅速发展,青神成了当时“西南第二大丝市”。 养蚕用的竹簟、 簸箕、背篼、筛子等形成了庞大的竹制品市场。从实物看,明代皇室膳食盒制作工艺已经很成熟,已具有成熟的编织、雕刻、镶嵌、和染色以及油漆技术,应该是经过一段时间发展而成的,青神县竹编艺术产生可能会在更早的朝代,然而这次暂时没有找到明代之前青神县竹编艺术的记载或是实物,需配合中国其他地点竹编艺术产生时间进行研究。
(2)青神县竹编艺术的分类阐述
平面竹编:即为竹篾编制出的平面型图形的竹编, 平面竹编是竹编类型中最常见的,例如凉席、晒垫、戳箕、簸箕等等,平面竹编经过造型就变成了盒、筐、篮等竹编织品,这类为平面造型竹编。近年来,青神县平面竹编有新突破,将原画扫描,利用竹篾丝编织成为竹编画作,是现在青神县制作量非常大的一类竹编, 这类竹编十分精美,但是受限于和原画或原书法, 创新性不足,除了制作工艺流程和染色之外,研究价值不大。
立体竹编:即为横切面是矩形的竹丝编织成立体造型的竹编。按造型和用途可以分为篮类、筐类、盆类、帽类、餐具类、瓷胎竹编类、仿生动物类等。
混合竹编:即为把立体竹编和平面竹编混合为一体的编织。
仿生动物类竹编:青神的仿生动物竹编造型优美,多为禽类或提篮禽类状,提篮型仿生动物同一造型有多种大小,禽类动物包括公鸡、 鸭、 天鹅、 鸳鸯、 孔雀, 喜鹊等,亦有动物类,均在重要部位有上色,造型生动,整品均只用竹制作。
青神县竹编艺术中,例如仿生动物竹编以及漆竹盒等, 颜色鲜亮, 颜色种类繁多,不同工艺品亦可染不同风格颜色,很多工艺品经过几十年不掉色,青神竹编染色工艺有其独特性,和其他材质如木质材质漆器在染色原料及工艺上有所不同,并且燃料非普通纯工业燃料, 是自然燃料进过加工而成的,染色分多个步骤,关于青神县古代竹编艺术的染色,可以找到的实物有明代皇室膳食盒的染色以及清代竹漆器,青神古代竹漆器染色方法及原料以及古代染色与现代染色的不同,可以进行进一步研究。
自东晋起,文人雅士们就崇拜竹子这一植物,宋元更甚。竹编在很早时期便被人类所利用,而制作之物,多以实用品为主,而从实用向艺术的转变,与社会发展和文人风气有很大关系。青神县属眉山市管辖,众所周知,苏轼便是四川眉山人,苏东坡在中岩书院就读时,就用竹扇驱蚊纳凉。在青神县当地,有说法是苏轼与青神才女王弗在中岩相恋后,王弗见东坡在中岩山上读书,常被山上的蚊子咬一身疱块, 十分痛心, 于是,回家请篾匠教她编了一把很精美的宫扇,送给东坡,作为“定情物”。消息传开后,竹篾工匠们就开始学编宫扇, 被称为 “东坡宫扇”,青神扇子从此就出了名。民间竹编用品也增多,形成了竹制品生活、生产用具市场。关于 “东坡宫扇”的定位,可以划为竹编艺术,其存在的真实性,在没有实物与史料记载的情况下无从考证,虽如此,但就关于青神县竹编艺术起源的前推,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研究方向。
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神县竹编,实用性竹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而艺术性竹编以其独特的技术工艺和所传承的地域文化,成为竹编工艺史上的一大创新于进步。本文通过对青神竹编的的历史脉络梳理,对青神竹编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希望进一步填补对青神竹编的研究空白。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关于青神竹编的竹篾制作技术,竹篾染色技术,以及古代与现代染色技术的对比,还有待深入研究,同时,关于青神县竹编艺术起源年代的确认,还存有疑点,推测应该早于可以证实的明代,有出现于宋元之前的可能性,尚待进一步考证,希望本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案的初步研究,对于竹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