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评说

2015-11-22 03:07胡传海斯舜威等
文艺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狂草王老楚文化

○胡传海 斯舜威等

胡传海(上海《书法》杂志执行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读王友智先生的作品,首先感觉到他是一个大气势、真性情、真豪爽的书家。他的草书,给人一种冲击力、很震憾、非常灵动的感觉。他选择了《离骚》这篇带有隐喻性的书写内容,《离骚》忧国忧民精神和狂草精神,两者糅合在一起,他阐释得非常好。

第二,书写方式。写狂草,要收放自如。王先生的草书有一个特点,线条的粗细变化不大。其形式,一种就是细线条的,一种是比较粗的线条。粗线条显得比较浑厚,好像带有章草的味道,笔意从篆和章草里来;细的比较娟秀,完全是另外一种感觉。他对草书的不同表现手段和形式,把握的比较准确,粗与细的对比很强烈。

第三,除了狂草外,王先生的篆书也写得相当不错,线条的质感很好。王先生是多面手,极富创作激情。准确地说,有震撼力,或者说他是一个有侵略性的书法家,是统摄型的,把人一下子就抓过去了,远远看去,这些作品都是迎面扑过来的感觉,非常震憾。如果要用四个字、两组概念来概括,一个叫“雄奇”,一个是“瑰丽”。楚文化是富有想象力的文化,多变、奇诡,这是楚文化的一个特点。王先生的作品就具有这种审美内涵,比较符合楚文化的美学特征。

斯舜威(原美术报总编、浙江美术馆副馆长、著名书法评论家):

看了王友智先生的作品,我想用八个字来概括:路正、气壮、意古、味长。

“路正”。他的草书来龙去脉非常清晰,他不单单是一位狂草家,他的篆书、隶书,功夫都很深。他的狂草从篆隶打下基础,狂草又从怀素、张旭一路过来,脉络清晰,所以说“路正”。因为中国书法特别是草书,路正是非常重要的。王友智先生的作品在这点是令我佩服的。

“气壮”。写狂草也是个力气活。我们讲要做到三个力结合在一起,功力、艺力、气力,功力当然是一个学养,全方位的修炼;艺力,书法的基础,书法的功力;还有一条是气力,你的体力。假如说没有足够的体力,你要写几千字,《离骚》将近3000字,你要一气呵成地写上狂草,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友智先生的作品,给我的感觉到他是一个生命力非常旺盛的、元气淋漓的人。

“意古”。从他的书法看的出来王先生是很有古意的人。王先生为人温文尔雅,但在书法上又是霸悍的,非常雄强。霸悍,你必须胸里有东西,肚里有东西了,就有古意。

“味长”。书法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这反映了王老的综合学养。而且我特别关注他的画竹,布置的时候是作为一个点缀来布置的,实际上这是一个亮点,这个竹很有郑板桥先生的风味。实际上书法搞得好的人,偶尔画一点,用书法落画,这个味道就不一样了。

朱以撒(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委):

欣赏王先生的书法,我觉得给我们的感动有两个。

第一,到了现在这样一个年龄,仍然对书法一往情深,持抱不放,这是很难得的。一个人对一门艺术能够坚持一辈子,这是很难做到的。有这么一段台词很好,叫做“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辈子爱好一门艺术,并且持之以恒,不间寒暑,不舍昼夜地来学习,肯定是能开花结果的。

第二个感动,以这样77岁的精力来进行创作,说明了他的创作精力是非常旺盛的,是一种激情,说明一个人是非常勤奋的。很勤奋,一个人能够不断地有新的作品出现。王老已经说写这样一百多件的作品只花了一天的时间,这很难想象,可见技巧非常娴熟。激情使王老的作品在短暂的时间里面就能够完成,选择《离骚》来创作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先秦的一些文献由于用字比较简单,甚至重复的字比较多,有的人就不太喜欢选择先秦的文献作为创作的内容。《离骚》中重复字是比较多的,比如里面的“兮”就用得很多,这就不太好处理。能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写成,而且处理得恰到好处,实属难得。

蔡树农(《美术报》资深编辑、著名评论家):

我在欣赏王老师的作品时,感觉到他的书法确实是带点闷骚的味道。写这篇草书隐藏很深,王老师可能是闷骚型的,但是闷骚型的东西有时可能看起来味道更好。

我感觉王老师这种闷骚味道的也是可以走下去,但是我认为他还可以借鉴一些古代跟当代的尤其是跟他个性比较近的作品。他如果能够注意到这一点,可能对他以后的创作会有非常大的借鉴作用或者启发。这点不仅是中青年艺术家需要注意到的,也是老年的艺术家要注意到的。

兰干武(《书法报》执行主编、《中国书画印》主编、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副主席):

我和王老师是接触比较早、比较多的,也比较了解。从这点来说,我就更坚定了“字如其人”这种说法。王老做人很大气,很正派,心胸很开阔。再一点,王先生温文尔雅。在王先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谦谦君子的形象,是非常有古风的,这点在他的作品中也是可以看到的。在王先生的作品当中还可以明显感到很干净,有一股清风,很清贵。我们在王老师的作品当中感受到了有一股清风迎面扑来。这样的狂草很慢,慢里面就形成一种优雅,清贵就体现出来。我们在当代的作品当中,不管是大家还是一般的作品,我们看得太多了,可是这种清贵的东西确实是太少了。

王老师是一位有激情、有梦想的人。他的年龄到了70多岁,但是他的思想状况还不到老年,还是在中年阶段,所以说他的书法也是体现在中年状态。如果往下走,可以再慢一点,再做一些减法。现在我们看到的王老师的作品是很茂密的,长线条特别多,往下是否可以掺杂一些短线条,可以再慢一点。我个人认为这样走下去,可能王老师的作品会上更高一个层次。

马相武(中国人民大学华人文化研究所所长、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研究员、台港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先生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法度掌握的炉火纯青,所以他能够在一天之内写下105幅狂草作品,这个功力,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几十年的积累,从一种不自觉的到自觉的过渡。

朱中原(中国书协《中国书法》杂志编辑部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书法委员会学术委员、康有为书学院研究员):

王老师的书法的价值在什么地方?我觉得一个最重要的就是以学问入书,以文化入书,以文学入书。虽然我们今天可能不是特别了解王老做了哪些学问,他的文章写了些什么东西,但是我想从他的作品里面能够看到他的学养之气、文人之气,这点是很重要的。

我们要倡导有学问,没有学问的东西是很难称得上上品的。所以从这点来讲,他的作品这种精神很难得。王老的书法跟屈原的《离骚》有一种相通之处,就是追求这种精神的华贵,有一种华贵之美,还有一种高洁之美,有一种天真烂漫之美。这是楚文化的一种典型特征,而且他的情感饱满充沛。这是湘楚文化的典型。当然除此之外,他的作品追求大的气势,气势特别宏大,这又是中原书风的一个典型表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王老的作品既是中原文化的一种表现,也是湘楚文化的一种表征。

王老的草书线条非常干净,不脏。王老所作的草书,虽然有些线条、有些笔法可能还不是特别到位,但是他的那种干净、纯粹、忠实、醇厚是非常难得的。中国书法的笔法非常丰富,不管是草书还是其它书体,归结到两个最关键的点,一个是曲线,一个是直线。曲线和直线是中国书法的笔法里最基础的东西,但也是最难的东西。如果把这两个很好的表达清楚,表现出来,这是有相当大难度的。所以草书最能够表现这两种笔法,曲线和直线。王老的草书作品把这两个东西都表现得非常到位。

黄君(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北京文博学院教授、江西省黄庭坚书法文化研究会顾问、北京华夏翰林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

五年前我很荣幸参加了王友智先生的书法展览和研讨会,我当时有这样一个结论,我说王先生的草书非常规范,在风格上具备了一个成熟艺术家应有的特点,具有阳刚之气和古朴之风,而且既可远观也可近看,这种风格形式表示王先生经过一个长期训练之后走出了自己的风格锤炼的过程,成为一个当代书法圈当中为数不多的成熟艺术家。这是我当时的结论。我深感五年前说的话还是对的。

余德泉(中南大学教授、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主席):

我听说王老一天之内写完105个条幅,全本《离骚》,我就非常惊奇。因为王老有一个特殊的情况,你们都不知道。前年出了车祸,重伤,医院里住了那么长时间,我们都非常担心他的身体,可是今天我就非常放心,为什么?一天能够写这么多东西而且那么连贯、那么大气,没有好身体肯定就不行,所以第一要祝贺王老。第二,王老的求索精神确实值得我学习,他不断地探索,不断求取进步,我有时候看到大十屏的条屏,我看得眼睛都是发亮,王老不断提高,不断钻研,水平一步一步提升,这点我非常佩服。第三,王老的大草,这种狂草在国内确实屈指可数的,这点,我觉得王老先生也值得我学习。

猜你喜欢
狂草王老楚文化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设计作品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我与王锡良的那些故事
读林鹏《丹崖书论》有感
楚文化在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与民谣诗词相伴的九旬老人
狂草:笑为花开,花因笑发
浅析楚文化中的丝绸植物纹样
狂草
养生没有“铁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