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歌声”言说
——论电影歌曲的主题功能

2015-11-22 03:07刘小波
文艺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青春

○ 刘小波

电影的“歌声”言说
——论电影歌曲的主题功能

○ 刘小波

主题的定义可简可繁,繁到几本书也无法得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也可简单到一句话:“一个主题是围绕着一个特定论题的观念集合。”①关于电影的主题本文采用后者,即最简定义。围绕电影的观念集合和一般的艺术无异,不外乎形式、内容和与之相关的阐释。

电影音乐是强化或确定影片的情感基调乃至价值评判系统的强制性手段。由于电影有时间限制,情节必须高度压缩,很多叙述无法完全展开。通过插入歌曲这种方式能让电影的叙述功能更好地实现。主题曲通常直接阐明影片的主题思想,插曲通常衬托某个高潮片段,渲染人物进入情绪状态,场景歌曲(背景音乐)则奠定基本叙事基调和主题基调。通过对电影歌曲的分析解读,能更好地把握电影主题。

一、复现主题

电影画面以其特定符号对音乐音响无法传达的视觉形象进行阐释。因为音乐音响符号能够把电影视觉符号无法准确传达的人的内在情绪情感状态较全面准确地表现出来,从而对被电影符号抽象化过程中过滤掉了某种内在生命情态的难以言说的东西给彰显出来。

越是故事性比较强的电影,越容易通过视觉思维的影视创作来表达。但是,遇到抒情性比较强的影视作品,仅凭影视创作的视觉思维就难以把握和表现了。例如对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的表现,无论运用多么精致的情节组合还是运用多么细腻的场景和人物神态展示,总是让人感觉并没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其实,如果换种思维方式来处理,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高兴》(导演阿甘,2009年)是一部地方喜剧,具有浓郁的陕西风情。故事发生地十分明确,剧中使用地域鲜明的陕西话,并且使用大量的风味音乐。尤其是多处使用的歌曲让电影成为一部十足的歌舞片,也为喜剧成分增色不少。

该片主要插曲有《陕西美食》《起得比鸡早》《秦始皇的口音》《欢乐颂》《快乐的破烂王》。这些插曲将地域风情展示的十分到位,同时也将人们的知足常乐的心态描绘的十分形象。如《陕西美食》:

油泼面夹一口,香的发抖,/菠菜面营养多,绝对很牛。/裤带面粗得很,挑战喉咙,/Biang-Biang②面拌上肉,真是筋斗。/浆水面连汤带水,记得擦嘴,/岐山面哨子多,历史悠久。/蒜沾面有点辣,小心舌头,/炸酱面燃一点,吃不了咱兜着走。

都是司空见惯的饮食,“油泼面”“菠菜面”“裤带面”,在他们的吟唱中让观众垂涎欲滴,生活并不是非要山珍海味才算幸福。电影《高兴》是小人物在大城市的漂流史与拼搏史。主人公对生活的态度并没有因自身身份与地位抱怨和不满。此外改编自歌曲《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为什么呢》,出现在感情刻画段落。改编后的歌曲完全是故事情节的刻摹:

(女)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把我抱在你怀里/紧紧的相偎依 然后大声说出 /(合)我爱你你爱我/(男)为什么呢我捡破烂的/为什么呢我臭烘烘的

/为什么呢难道你可怜我/(女)为什么呢我是按摩小姐/为什么呢你却不嫌弃我/为什么呢是锅巴惹的祸/(男说)把看我现在很落魄

歌词幽默诙谐又饱含深情,捡破烂的和按摩小姐终成眷属,红娘却是锅巴,极富喜感。歌曲中的说唱部分也是对命运自嘲式的接受。两人最终的结合,是导演理想化的表达,也是观众对影片自始至终载歌载舞、热闹非凡的期待结果。故事处处将穷人和富人的生活进行对比,却并没有流露出对生活的抱怨与不满,相反,从平凡中找乐子,找意义。

片尾的三句唱腔“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矮板凳都是木头、走一步退一步等于没走”虽然是混混骗钱弹唱的,却将这种坦然的心态真实描摹出来,进一步强化了小人物笑对生活、知足常乐的心态,歌词将小人物的人生态度表达出来:小富即安,不盲目追求浮华,高高兴兴每一天。既增加了笑点,又起到点题的作用。

微电影《老男孩》(导演肖央,2010年)主要使用歌曲叙事。在不足一小时的影片内使用了包括《Billie jean》《十六岁》《我一定要得到你》《粉红色的回忆》等在内的19首歌曲。用歌曲《小芳》回忆青春时期的爱情,用迈克尔·杰克逊的歌声缅怀理想,最终用主题歌《老男孩》祭奠整个逝去的光阴:

那是我日夜思念深深爱着的人啊/到底我该如何表达/她会接受我吗/也许永远都不会跟她说出那句话/注定我要浪迹天涯/怎么能有牵挂/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花开花落又是一季/春天啊你在哪里/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

歌曲在选秀节目上出现时,吸引了几乎所有观众的注意,也让很多人留下了眼泪。歌曲《老男孩》也成为年度经典曲目,在网上疯传,各个年龄段的人们沉浸在歌声中检视现在、回忆过去。

《太阳照常升起》(导演姜文,2007年)是姜文的一部得意之作,导演自己每每都要提及。但是国人似乎难以接受这样的电影。影片由四个故事组成,大量的符号象征隐喻让整部电影“跳来跳去”,加上导演为了躲过审查,不得不模糊时代,将整部电影切成碎片。音乐是电影最玄幻的部分,也是解读电影的关键点。故事往往以死亡结束,却配以狂欢之曲,歌声、枪声、哭声交织在一起,演绎了一种莫大的悲恸感。

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插曲《美丽的梭罗河》是解读电影的一个维度:

美丽的梭罗河,我为你歌唱!你的光荣历史,我永远记在心上。/旱季来临,你轻轻流淌,雨季时波涛滚滚,你流向远方。/你的源泉来自梭罗,万重山送你一路前往,/滚滚的波涛流向远方,一直流入海洋。/你的历史就是一只船,商人们乘船远航在美丽的河面上。/你的源泉来自梭罗,万重山送你一路前往,/滚滚的波涛流向远方,一直流入海洋。

这是一首俄罗斯民歌,改成中文演唱寄寓了导演的一种情怀。单从歌词几乎解读不出过多的意义,必须挖掘背后的东西。在历史上,由于印度尼西亚属于第三世界,这首民歌风的作品也因为“朋友遍天下”“第三世界国家团结紧”等政治方面的需要,而具有相应的政治正确性,作为“革命歌曲”而得到官方认可的广泛的传播。在这部电影中,黄秋生用风格迥异的唱法唱出来,有了解构与讽刺的意味。联系到天鹅绒这一意象,整部电影就是一部政治讽喻,也是一部采用曲笔反体制的作品。

这首歌与天鹅绒这一意象结合起来理解更好,

米歇尔·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详尽探讨了理性文明与疯癫的关系,作者摆明了一个观点,“疯癫在这里是对只是及其盲目自大的一种喜剧式惩罚。疯癫不是与现实世界及其各种隐秘形式相联系,而是与人、与人的弱点、梦幻和错觉相联系。”③电影中,女主人公被称为疯子,而自己却一再辩解,疯癫与文明,谁是谁非、孰对孰错?如果结合对歌曲的理解,电影的主题便得以复现。

《前任攻略》(导演田雨生,2014年)是一部爱情片。既然讲述前任,总有些许虐心。但电影反而在与并非前任的关系纠葛中达到高潮,而歌声《矜持》也胜过了一切语言。在女主角之一罗茜始终无法释怀自己喜欢十四年的男生,回到曾经的地方哭了三天三夜,这是对爱情的追忆,也是对青春的祭奠。在长达几分钟的镜头里只有歌声《矜持》以及刻画罗茜伤心的跳跃画面。片尾曲《我是爱你的》似乎也是罗茜的真情告白。总之,电影看似在讲述一茬又一茬的前任,导演实则对罗茜这样对爱情的执着给予最多的笔墨。

二、深化主题

歌曲在电影中还能进一步升华电影主题。《中国合伙人》结束时,在介绍一群成功人士时,背景音乐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响起:“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叶,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的这么想。”他们也都是曾经的小人物,经过一番奋斗和拼搏成为时代的成功人士,在光阴的故事里,每个人都在演绎着自己的人生,同时也都是在创造着历史。所以,《中国合伙人》讲述八十年代三个年轻人创业奋斗的故事,但是这又不仅仅属于他们三个人,也属于每个时代追梦的青年们。流年似水,光阴的故事周而复始,电影以音乐叙事将影片的主题超越个人而上升为所有人的、时代的、永恒的主题。

《浮城谜事》(导演娄烨,2012年)以一起离奇的车祸引出。但通篇不是讲述案情,而是借婚变的故事剖析人性,反思社会、反思时代。整个社会从表面看来笼罩在欢乐之中。无论是警察扫黄的场面还是警察找陆洁问话的场景,背景都是全民狂欢的场景。最有意味的是,通篇贯穿着《欢乐颂》。开篇以《欢乐颂》引出车祸,在53分的时候,爸爸离开之时宇航弹奏的是《欢乐颂》,警察扫黄的时候背景音乐也是《欢乐颂》,在1时31分,勇照和新的家人一起聆听着《欢乐颂》。在欢乐的掩盖下,这个时代的人在苟延残喘着。电影使用了大量的歌曲,《日》《水晶鞋》《让我弹琴给你听》《惊惶》《如梦令》,每一首歌曲都是对剧情、对人性一次新的诠释。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导演赵薇,2013年),改编自同名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④。电影上映后争议不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对电影无论持何种态度,都对该电影的音乐表示出极高的赞誉,可见音乐的确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因此就应当引起研究者关注。电影所选取的三首歌曲极具代表性,影响深远。《红日》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流行歌曲中的经典之作;Suede(山羊皮乐队)是中国乐迷备受推崇的乐队,甚至很多乐迷是听说电影的插曲是Suede的歌曲才进电影院的;王菲演唱的主题歌曲《致青春》凭借电影登上各大音乐榜,经久不衰。以《红日》为例,我们可以解读电影多重主题。

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命运就算恐吓着你/做人没趣味/别流泪心酸更不应舍弃/我愿能一生永远陪伴你?/哦……一生之中兜兜转转/哪会看清楚/彷徨时我也试过/独坐一角像是没协助/在某年那幼小的我/跌倒过几多几多落泪……

李克勤的《红日》红遍了大江南北,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原作者。《红日》改编自立川俊之的《それが大事》(《最重要的事》)。由李克勤本人填词,李克勤、谭咏麟演唱。《红日》是一首励志歌曲的经典之作,至今仍然很受欢迎。《红日》的流行与它的曲调(即节奏与旋律)分不开,但更为主要还在于歌曲的意义层面。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郑薇勇敢上台演唱这首歌曲,主要是一种交流行为、一种倾诉。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勇敢表达自己对陈孝正的爱,高呼“我愿能一生永远陪伴你”。她有意选择这句符合自己心境的歌词追逐自己的爱情,把自己的心声通过歌曲传递出去,而她预想的倾听者陈孝正也正好坐在观众席上。

观众的响应是文化交流的体现,每个人都爱过,但是未必敢像郑薇一样大声说出来。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份青春的懵懂留在了心底。对观众来讲,这些情愫都曾有过,而电影正好勾起了这些回忆,些许落寞,些许悔恨,更多的却是幸福,都年轻过,也都爱过。

除了表达自己的爱之外,歌曲更多的就是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一代的精神面貌,唱出了一代人追求梦想的激情以及蓬勃向上的力量。因为《红日》主要还是一首励志歌曲。多年之后面对如此强度的生存压力,回想起青葱年代听过的歌曲,瞬间又有了力量。回忆,也是为了找到继续生存下去的力量与勇气。

除了励志,反抗主流也是该歌曲出现在毕业晚会上的用意。赵薇首次担当导演,一时难以归入哪一类导演,很有独立电影人的意味,因此这个桥段也可以理解为对主流的一种疏离。各种晚会其实不是民众的狂欢,而是官方与主流权威的渗透与展演。镜头有意推向“院长”“党委书记”等牌位也隐喻这种晚会就是演给某一类人观看的。当郑薇在台上演唱歌曲时有人撒花,而不少的花瓣飞到了前排领导人身上,镜头有意推向他们抖掉花瓣以及无奈的眼神,这些特写镜头,加上副院长早已安排好的曲目《北国之春》被《红日》取代,可言说的东西无穷无尽:不同类型歌曲的交锋,民间与官方的对话,意识形态在娱乐中的渗透等。观众厌倦了这种早早安排好的程式化晚会,有人敢站出来反对,必定会引发共鸣。

青春题材的电影经久不衰,持续主打歌曲这张牌。2013年岁末上映的方文山处女作《听见下雨的声音》是一部青春电影,更是一部音乐题材的电影。方文山是资深音乐人,是中国风创作的开创者和大成者,转战荧幕肯定会带上浓郁的音乐人风格。影片主要讲述乐队人的成长经历,片中大量使用歌曲组织情节,完成叙事。

《一座城池》(导演孙渤涵,2013年)是另一种形式的青春体裁电影。该片也是一部荒诞的电影,具有超现实、解构的色彩。电影讲述从学校肄业的“我”和朋友健叔因杀人(实则是自己的臆想)从上海逃到了一个城镇的生活经历。将人们的无奈、茫然、彷徨与尴尬表现的淋漓尽致,有“在路上”的意味。影片杂糅了青春、爱情、友情、奋斗、励志等元素,却在演员们漫不经心的演绎下一一结构,留下的只有荒诞,有点类似《十八岁出门远行》等先锋小说的特质。电影的荒诞主题在左小祖咒的歌声中进一步深化。

电影使用了左小祖咒近十首歌曲,主题曲《他们的儿歌》用小左特有的民谣风吟唱: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镰刀和锤子在谷堆的下面/亲爱的孩子你在我的右面/让我给你介绍眼前的世界/我们伟大到无以复加/这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这世界上有六万多个国家/我们排在第一百零八

“谷堆”“镰刀锤子”“孩子”“父母”“国家”等能指所指都很明确的词语,意义却发生了衍变,极具阐释空间。比如我们在谷堆上,谷堆又在

镰刀和锤子上,意义已经凸显,而“我”还要给孩子介绍就在眼前的世界(不是多此一举?),“我们有什么无以复加的伟大?”总之歌词具有后现代的拼贴、混杂、堆砌风格,貌似不知所云,却符合影片荒诞的风格。

片尾曲《小莉》是一首荒诞的情歌,有着解构爱情的色彩。在片中几次出现:

如果我吻你你就微笑我就吻你/小莉啊谁人能像我这样对你/我多想吻上你个把钟头到了南方就离你太远/想起这个我的心儿就碎了/想起这个我的心儿就碎了/如果我吻你你就微笑我就吻你/小莉啊谁人敢像我这样对你/他就不怕我打破他的头/但是法律这玩意儿可怕哟

歌曲写于2010年,但是用在电影中十分贴切,无论是于剧情吻合的“他就不怕我打破他的头/但是法律这玩意儿可怕哟”,还是与荒诞主题类似的“我多想吻上你个把钟头”,都完全符合电影的整体构架,也符合电影主题。

其它还有谢天笑与冷血动物的歌曲《阿诗玛》、左小祖咒的《征服》、二手玫瑰的《青春啊青春》、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⑤等,都深化了电影的主题。

《你好,树先生》(导演韩杰,2011年)的主题也通过歌曲深化。该片是贾樟柯风格的电影,由他本人监制。声音风格也是一以贯之的。影片讲述小人物卑微的生存境遇直至发疯。影片充斥了大量的幻觉成分,在亦真亦假中触碰了那个巨变年代的真实面目。电影歌曲的安排也匠心独运。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在树的幻觉中出现在了婚礼上,并且是挥之不去的大哥演唱的。歌曲的优美与欢快,婚礼的闹腾与喜庆,既是树的美好想象,更是对现实境遇的绝妙讽刺。树的生活自大哥去世后就没有安宁过,这种来自亲情残缺的心理枷锁折磨着树,树的那双手似乎都永远没有地方放,却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苟活着。

树的感情是电影最核心的部分,主题曲也出现在了两人擦出感情火花的时候,主题曲是二手玫瑰乐队演唱的《火车快开》:

我们的生活就要开/往哪儿开往幸福里开吗/我们的爱情就要开/往哪儿开往永恒里开吗/我们的青春就要开/往哪儿开往希望里开呗/我们的理想就要开/往哪儿开往幼儿园里开/我们的生活它还在开/往哪儿开往红楼梦里开吗

……

幸福、永恒、爱情、理想,这些东西出现在电影中是多么地让人心酸。父亲失手杀死儿子、强权侵吞百姓土地,强拆建厂开矿、丈夫对妻子的背叛、为了金钱兄弟的反目、老人流着眼泪离开故土……哪有什么幸福,永恒,爱情、理想?幼儿园里才有,红楼梦里才有,这就是答案。本来爱情的出现让绝望的观众有了一丝慰藉,但最终小梅还是离开了,当片尾树幻想着小梅怀着孩子回来,并且开口讲出那句“走,我们回家”,影片也发展到了高潮。幻觉破灭后击溃了树,也击溃了所有观众。

三、扩展主题

除了复现明晰主题,深化影片主题,歌曲还能扩展电影的主题,使得电影的多个主题得以浮出。

《海角七号》(导演魏德圣,2008年)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引入内地经历了曲折,原因在于对部分历史尤其是中日关系的表述脱离了我们的接受语境。电影究竟在表达什么样的主题,通过电影歌曲分析可以给与参考。《海角七号》描述是一个爱情故事,电影主要由音乐人出演,主要讲述一个乐队的成长历程,穿插一段几十年前的爱情故事以及几十年后的另一段跨国之恋。同时掺杂了音乐元素、励志元素,讲述青春的爱情与梦想。政治解读是另

一视角,但明显走向极端,过度诠释。

《无乐不作》是乐队最后演出的一支歌,也是片尾曲,所有的主题都在这首歌曲中体现:

想搜集夏天的热穿越叫幸福的河/想做吞大象的蛇/不自量力说真的又有何不可/我想写歌/当天是空的地是干的/我要为你倒进狂热/让你疯狂让你渴/让全世界知道你是我的/天气疯了海水滚了/所以我要无乐不作/不要浪费每一刻快乐/当梦的天行者

歌曲体现的是最青春的盛赞,表达一种青春大无畏的情怀。爱情和理想是青元素的表达,歌曲也体现了对爱情的追逐,对音乐理想的执着。电影中还出现了其它的歌曲,都是为凸显这一主题而安排。

治愈系电影《等风来》(导演滕华涛,2013年),走出单纯爱情片的窠臼,将主题深入至人生意义的开掘。忍受一切默默打拼的美食专栏作家程羽蒙、想要“寻找人生意义”的富二代王灿、刚遭失恋的大学毕业生李热血三人遭受人生痛苦的时候到尼泊尔疗伤。由于影片绝大部分在尼泊尔拍摄,异域风情浓厚,影片多处使用佛教音乐,净化疗伤者的魂灵,用歌曲《趁你还年轻》作为疗伤的药方,而主题曲《故乡》则是疗伤的终极方式:

阳光照云雾飘/那一座山/波光耀鱼儿游/缓缓小溪/我的故乡在远方/又在我梦里/回忆起朋友们/今在何方/每当狂风暴雨/总会想起故乡的山林/幽幽清新父亲母亲在远方/又在我梦里/何时能再见到想念的你

虽然主题歌表达思乡情略显牵强和单一,因为影片的主题并非如此简单,但其实借助歌曲表达的是多个主题。如表达异乡漂泊生活的艰辛,表达对人类无尽欲望的反思,对都市生活的批判等。结合影片来讲,事业、爱情、享受、欲望、付出、收获都是生活的一份子,当心灵太累的时候,都需要回到故乡那片净土求得心灵的净化与抚慰。

贺岁电影《私人定制》(导演冯小刚,2013年)除了用幽默诙谐的剧情舒缓大家紧绷的神经,还在提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慢节奏生活。让我们放慢追逐无尽欲望的脚步。

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只是为歌颂普通女性和为感恩而出现,但是歌曲蕴含的深意远不止这些。“当过足了‘富婆瘾’的丹姐卸下妆容,温情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应声响起——‘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如果说,对于这么大岁数还抱有‘富婆梦’这种不切实际的梦想的丹姐,我开始是持一种嘲讽的态度,那么此刻,从她淡然的目光中,我感受到她对生活是有感慨的。丹姐就是千千万万任劳任怨的中国女性的代表,她们一辈子都在为别人忙碌,忙来忙去完全忘了自我的存在,没有人会关心她们曾经的梦想是什么。而这样一次疯狂的圆梦经历,丹姐的脸上写满了知足。”⑥歌曲在此处的出现,直接深化主题,甚至转换观众的观影感受。

进入新世纪,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一批反应生态问题的电影出现,生态批评也随之产生,《私人定制》便可以从生态批评的立场进行解读。《私人定制》有一个潜在的生态主题,主要是通过歌曲实现。电影结尾的点睛之笔是主要角色向满目疮痍的环境道歉,随后的片尾曲《解放》将这种主题进一步强化:

心中有片美丽的牧场/蓝天白云干净的土壤/而梦是一群吃草的牛羊/自己就是放牧的太阳/背着欲望的行李箱/里面装满爱和善良/向着信仰的那个方向/还能画出自己的模样

生态意识包括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两种意识。

歌曲《解放》,一方面向往美好的牧场这样的自然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则力图摆脱精神层面的枷锁,求得解放。

《白日焰火》(导演刁亦男,2014年)是近几年华语影片的一大收获,在第64届柏林电影节上拿下最佳影片金熊奖及最佳男演员奖。获奖之后也在国内上映。表面看来,影片讲述的是一起碎尸案件引发出的爱情救赎故事,但能赢得评委的亲睐同时获得观众的认可,电影表达的远不止这些。

电影中使用的歌曲提示我们从多个角度解读开掘电影主题。影片开始的时候想起的歌声是战争年代的主流歌曲《打靶归来》,伴随着“日落西山红霞飞”的是肢解的尸体随着货车漫无止境的前行,和歌声一起响的还有各种未加处理的噪音。声音在影片一开始就建立了绝对的地位。《打靶归来》属于无源音乐,不知从哪里传来,用在这里是否定位影片的反讽意味,或者说电影具有隐形的政治维度?

电影涉及性、暴力、犯罪,更为主要的还是人性的书写与开掘。这其中也隐含了理想的追求与失落,或许连环杀人案及其告破仅仅是一种理想的隐喻。影片的主题曲是《向往》,由欧阳菲菲演唱。

梦乡/你站在我的前方/挡住我的去向/梦乡/听起来多么迷惘/我却不彷徨/每当/我走进梦乡/你在我身旁/每当/我走出梦乡/你不知去向/梦乡/我分秒都在等待/今夜走入梦乡/……

歌曲反复吟唱的是梦乡,是一种对失落的找寻与向往,但梦乡究竟是什么却有多重可能。结合电影来看,似乎歌曲与电影的惊悚、犯罪、性书写都沾不上边。但为何这样安排?或许可以这样理解,那就是电影并不表现这些,而仅仅是凭借这些元素的外衣而包裹更为深邃的主题,比如人生究竟在追求什么,或者失败者的人生境况等。歌曲作为一种多重解读的伏笔,起到线索提示的作用。

在电影中还有一个片段,发生在理发店,最为引人入胜的是几声突如其来的枪声,与此同时,理发店正播放着郑钧的歌曲《怒放》,郑钧的歌声和枪声一起想起,效果不言而喻。

“音乐不仅是一个研究的对象.它是体认世界的一条途径。”⑦电影中的歌曲为我们理解电影的主题提供了一条极佳的路径,电影歌曲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电影歌曲如今不再仅仅附着于电影,而是融入电影,成为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电影情节重要的一环,更是表达电影主题的一种利器。影视和音乐尤其是歌曲的双向互动关系越来越明晰,对它们的研究也就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美]简·罗伯森、克雷格·迈克丹尼尔著,匡骁译:《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第10页。

②BiangBiang,陕西土话,无对应汉字。

③[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三联书店,第22页。

④作者在起点中文网上连载此小说时用《致我们终将腐朽的青春》的名字,之后出版所用的书名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该小说也曾被改变成同名音乐广播剧,因此本身就具有极强的音乐性。

⑤《在风中飘荡》是伟大摇滚歌手鲍勃·迪伦最为出名的歌曲之一,出现在这样一部电影中一方面是导演向经典致敬,同时也考虑到原著韩寒的某些特质与迪伦有些相似,虽然两者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原著作者毕竟也是国内少数另类中的一员。

⑥邵薪宇:《<私人定制>:欢笑中体味豁达人生》,《光明日报》2013年12月20日。

⑦[法]贾克·阿达利著,宋素凤、翁桂堂译:《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责任编辑 张韵波

猜你喜欢
青春
青春睡不着
被爱簇拥的青春
青春诗会
幻青春
幻青春
幻青春
幻青春
幻青春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