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晋仓
安徽上窑地区红枪会的抗日故事
●程晋仓
红枪会是民国前期兴盛于华中、华北一带的农民自卫武装 (会道门组织),因会员多使用红樱枪而得名,最先起源于1916年的山东农村,由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回归故里的义和拳教民为对付猖獗匪患而组织起来的自卫武装,其后,逐步传入华北、华中多省。
红枪会的基本组织为会堂 (又叫香堂、学堂),每堂设一学长,由本村德高望重者担当,学长负责聘请老师,传授吞符咒、练拳棒、焚香请神等技能,训练会员上阵作战等;一般以村、镇为单位,一村或一镇设一会堂。会员之间,一律平等相待。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初,红枪会在鲁、皖、苏一带迅速兴起,不久在复杂形势下发生了分化或解体,但许多地方的红枪会在保卫家园、配合中国军队抵抗日军侵略方面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国共两党的抗日军队也都曾利用当地红枪会武装进行抗战。例如,1940年秋,彭雪枫率八路军的第四纵(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挺进抵达安徽淮上地区后,为了迅速打开抗日局面,曾聘请安徽亳县红枪会师爷任义清为游击支队司令部参议。部队每到一地,任义清就以红枪会师爷和新四军参议的双重身份,与各地红枪会首领联络,帮助新四军做说服争取工作。
本文根据地方史料并采访当地老人,整理了安徽淮上地区尤其是上窑红枪会在1938年至1939年间配合地方驻军抗击日寇入侵的故事。
安徽上窑地区山林连绵,丘壑纵横,河网密织,是出入淮南、淮北地区的节点和重要通道,也是扼据蚌淮平原的战略重地。上世纪30年代,上窑一带匪患一度猖獗,为防御土匪地痞抢劫、滋扰,当地群众自发成立了看庄护院、保卫家乡的民间武装自卫组织——红枪会。
1936年,身为红枪会传会师爷的亳县人任义清由怀远县城来上窑一带传会布道,发展红枪会组织。红枪会组织信奉神灵,传会师爷传授符法咒语,声称能够练就 “枪刀不入”之身躯。参会的会员全是男性青壮年。红枪会会员的标准武器装备是自制的一杆红樱枪,木制枪杆长约5尺,铁制枪头长近2尺,呈四棱形,枪尖锋利,枪杆漆上红漆,枪头与枪杆安接处携缀有一麻制红缨,红缨枪便由此得名。
红枪会的组织形式,基本上是以自然村为基础来开设会堂,每个会堂招收会员人数不等,一般规模约在30至50人之间,并从会员中推选一名会长。仅上窑地区上窑、外窑、泉源、马岗等4个自然村成立这一组织后,在不到3个月时间内,就设有16处堂口,发展男性青壮年会众700多人。
在 “枪刀不入”及 “神灵护卫”等教诲和引导下,红枪会纪律严明,富于牺牲精神,只要首领一声令下,会众勇往直前,无所畏惧。他们战斗之时,常常光着脊梁,口喊“刀枪不入!刀枪不入!”,成群结队,向敌方冲锋。至今,在上窑一带的老人还能唱出当年的民谣:
“红枪会真硌锒,脱掉衣裳光脊梁。
手中一杆红樱枪,打得敌人叫亲娘。”
随着南京的失陷,日军长驱直入,战火烧至安徽蚌埠一带。1938年2月,怀远县沦陷。3月,上窑镇 (时属怀远县)红枪会3000多人主动与桂系第三十一军刘士毅部接洽,要求参加抗战,结果 “每50名红枪会员配步兵50名、步枪50枝”,共集结6000多人,依托上窑山、凤阳山的山林地貌,在怀远、凤阳、定远一带对日军开展游击作战,并曾一度攻入怀城县城。不久,数百名红枪会员携着所配发的枪支涉过淮河,夜袭新城口的日军,战斗中齐声呐喊,猛冲猛杀,诱使山上山下两股日军对打起来,结果,日军死伤30多人,红枪会无一伤亡。此后,红枪会组织在民间威望日增,“刀枪不入”等神话不胫而走,入会人数剧增。同年春,另有一支约8000人的红枪会协助配合国民党驻军开赴至淮河北岸驻防月余,曾击退了由蚌埠西进 “扫荡”的日军。
日军占领安徽上窑地区
由于当时没有强有力的政治组织来统一领导,1939年,在经历多次抗日作战付出较大伤亡,日军反复进剿、屠村清洗,以及国民党驻军被日军击溃撤离后地方人心涣散等多种原因,上窑地区红枪会组织便自行解体了。
1938年2月,侵占蚌埠怀远的日军以其第9、第13师团主力由蚌埠东渡淮河、西渡淝河进而向两河上游地区进犯。当时,日军为取得距其不远处的淮南矿区大通、九龙岗的煤矿,猛烈进攻沿上窑至定远北炉桥一线布防的桂系廖磊的第二十一集团军第三十一军第一三八师。由此,一场由军、民联合抗击入侵者的惨烈战斗在此打响。
当时,日军在上窑、外窑一带的战事不利,驻蚌埠的日军第3师团第9联队的200多人,奉命增援上窑。3月5日,前来增援的日军占领了上窑东北面刺山、妈妈山、乌鸦山,并控制了上窑地带的制高点。3月8日,得知战斗消息的炉桥、武店、官塘等地的红枪会与上窑一带的红枪会集结会合成一支约2000多人的队伍,在中国军队的炮火掩护下,进攻驻上窑的日军。队伍从霍家大桥兵分两路,对上窑形成了钳形攻势。一路向上窑东南进攻,计划冲进东门、南门后,与日本侵略军展开肉搏战;另一路向上窑东北面进攻,计划占领东刺山、妈妈山,拿下制高点。
当日下午5时,两路人马同时发起进攻,东北路红枪会顺着国民党军的炮火掩护,朝着东刺山、妈妈山发起猛攻。会员们个个义愤填膺,手中紧握红缨枪,高喊 “刀枪不入”,勇猛地朝向日本侵略军阵地冲杀过去。日本侵略军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居高临下,集中火力向冲锋上来的红枪会会员射击。会员们连续冲锋了4次均未成功,终因伤亡惨重,于当晚撤离战场。东南路红枪会也在己方军队炮火的掩护下,径直冲向东门,日军见状闭门固守,利用圩墙凿通的几十处洞眼,用机枪、步枪从洞眼内向外射击。红枪会发起数轮进攻,都无法靠近圩墙,还伤亡了数十人,被迫于当晚撤走。
这次战斗,红枪会虽然以伤亡惨重、战事不克而告终,但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器张气焰,鼓舞了当地及周边人民抗日的决心。同时,惨烈的现实也促使红枪会会员幡然醒悟,迷信 “枪刀不入”的符法、咒语,用血肉之躯与日本侵略军真枪实弹相对抗是行不通的。
1938年2月21日夜,活跃在上窑、外窑一带的红枪会会员,从附近各自然村汇聚集结于一处,由会首魏明胜、孙福禄、慢三爷等谋划带领,向驻扎在外窑据点的50多名日军发起攻击。因进攻突发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间,日军一时搞不清来者何种情况,仓促之下便将所有机枪、步枪等武器集中,一齐开火,毫无目标地四处乱射,待打到天亮弹尽人乏之时,方才看清楚前来围攻者竟是红枪会的人。那满山遍野都是手执红樱枪的人,喊杀声响彻山谷,进攻态势凶猛迅疾,一时间吓慌了神的日军估计寡不敌众,觉得坚守下去凶多吉少,便分为前后两队,仓皇向外窑后山逃窜。红枪会会员趁势一路穷追猛赶。毫无斗志的日军慌不择路,一股脑地逃窜。日军由于不熟悉地形,在山里东一头西一头地乱跑,当逃到小平山处,刚停下脚稍作休息,又被追赶着向北逃窜,他们沿着姜家大山南麓折而向东,翻过馒头山北坡,通过了一片开阔地带,再越过了羊山下面的大山涧而接近北沈岭时,意外地发现了此处有上窑通往蚌埠的官道,便顺着官道往蚌埠方向狂奔。
当这股日军中跑得快的人逃出盘塘埂时,被当地的红枪会发现,几十名会员迅速集中合围,堵住了盘塘埂北口。后面的日军看到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拼命冲杀,但都被英勇的红枪会会员死死拦截住,一个也没有冲过去,后面赶上来的红枪会也已经逼近,此时,逃奔了大半天的日军已精疲力竭,毫无抵抗能力,便纷纷朝附近的水塘逃跑,孰料,离塘埂不过几米处,水便已漫过他们腰部。时值寒冬时节,这些日军在塘水里被冻得哇哇怪叫。红枪会会员团团围住塘沿,天近黄昏,随着一声令下,大家一齐手持红缨枪冲进水塘,将水塘里的17名日军全部歼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