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江阴市峭岐实验小学(214408) 徐慧娅
注重学习体验 提升数学素养
江苏江阴市峭岐实验小学(214408) 徐慧娅
数学教育要追求“以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数学教学不仅仅要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积累,更要关注学生学习体验的获得和数学思维的发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导自主探索等环节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
学习体验 数学素养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究和发展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经历探索过程,切实增强体验,不断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学习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教学尝试。
教师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有利于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学课程资源,建立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如教学“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解答完“每只船乘5人,全班租10只船正好坐满。全班共有多少人?”后,教师可把“每船乘5人”改成“大船每只乘5人,小船每只乘3人”,使原有问题由简单变得复杂,答案由确定变得不确定,学生由此产生一系列的连锁问题:为什么人数不确定?10只船可能乘坐多少人?人数会一直多下去或一直少下去吗?在问题的不断提出与探究中,学生深刻感受了人数的增减与大船、小船只数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且深刻体验了假设与调整策略的重要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关注生活,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现实问题,深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
课堂讨论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设置认知冲突可以使学生产生新的内在需求,激发学生讨论的强烈愿望。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并及时点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适当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学习数学。
如教学“找规律”时,在练习环节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规律的能力,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图1中的大长方形里面有多少个图2中的小正方形?
图1
图2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练习,得到三种不同的结果:15个、13个和7个。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我没有立即裁决,而是让持不同答案的学生派出一名代表发表意见,然后再讨论。
结果为15个的学生代表说:“大长方形里一共有16个小格,所以用16-2+1=15(个)。”结果为13个的学生代表说:“大长方形里一共有16个小格,而小正方形里一共有4小格,所以16-4+1=13(个)。”而结果为7个的学生代表说:“你们的结果都不对,虽然大长方形里一共有16个小格,小正方形里一共有4小格,其实大长方形我们可以看做有2排,而小正方形可以看做有2排,在平移时中间的那条横线就不用看了,得8-2+1=7(个)。”通过他声情并茂、图文结合的讲解,大家都一下子明白了:原来这题的结果应该是7个!
上述的教学过程表明,对于数学学习中一些似是而非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容易忽视的认知关键点,教师巧妙地组织学生讨论,能够增强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学生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后,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安排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手脑并用,感悟数学学习的方法,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教学“找规律”时,新授课环节我出示10张恐龙园连号门票,问:每次要拿2张连号的门票,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在练习纸上一一列举出来,也可以圈一圈,还可以使用老师提供的学具框一框。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动手操作起来,通过动手实践都得到有9种不同的拿法。交流汇报环节,可让学生展示各自的方法,重点让学生展示了平移的方法,学生边操作教师边引导,分步进行展示:方框先框住的是哪两个数?这时方框有没有平移?接着方框向右平移1次,平移2次、平移3次……一共平移了几次,得到了几种不同的拿法?学生通过操作,理解了第一种拿法没有平移,接着平移才得到了其他的拿法,所以一共平移了8次,得到了9种不同的拿法,平移的次数比拿法少了1次。
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提供了学生可操作的材料,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交流等活动,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重点,突破数学学习的难点。
探究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就是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实现学习状态从他律到自律、从消极到积极的根本性变化,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如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总结规律→应用规律”等一系列的探究过程。遵循这样的探究过程,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1)出示主题图,根据题意列出不同的乘法算式;(2)根据上面的例子猜想乘法中可能存在怎样的规律;(3)再举一些例子,看其他的乘法算式中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规律;(4)小组合作验证猜想是否正确;(5)用字母等符号表示出算式之间的规律;(6)总结规律,应用规律。
这些教学环节能够使学生有序地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准确把握乘法交换律的特征,同时也便于学生建立深刻的体验,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学习态度。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只要儿童没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他就达不到高一级的层次。善于反思的人,他的数学直觉、数学感受力会随着经验的积累而增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我是怎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哪些数学思考方法?有什么好的数学学习经验?通过反思,学生可以将低层次的活动经验提升为高层次的数学体验,并逐步生成新的体验。
如教学“认识分数”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反思表示分数的方法,让学生经历了分数产生的过程。首先出示教材的情境图,让学生平均分4个苹果和2瓶矿泉水;接着提问:“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有的学生用“半个”来表示,有的学生用图形来表示,还有的学生用1/2来表示。追问用1/2表示的学生的想法后,继续引导学生感受分数的意义:如果这时又来了两位同学,这个蛋糕要平均分给四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个?你想怎样表示呢?有的学生用“小半个”表示,有的学生用图表示,还有的学生用1/4表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三种表示方法进行反思,通过比较后发现最后一种方法比较方便,而且精确。
在此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历了分数1/2到分数1/4的过程,不断反思表示分数的方法,逐步感受到用分数表示结果的优越性。
总之,体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去观察、交流、操作、探究和反思,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体验。
(责编 金 铃)
G623.5
A
1007-9068(2015)0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