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卫国
从三晋大地走出国门、到异国他乡拼搏而获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中,有一位多才多艺的“多面手”,格外令人钦佩和叹服,他就是长期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工学院任教的侯承业。他不仅是名优秀的教授,还是位研究机器人的专家和成功的企业家。
侯承业,英文名Dr.Michael Hou,1935年11月3日出生于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抗战胜利后,随家人迁居台湾。他的祖父是一名晋商,生前在北京开一家木材厂,希望子孙能够在企业方面发展,但侯承业却喜欢理工科。1960年,侯承业毕业于台湾测量学校二十三期,为土木工程学士。后离开台湾赴德国留学,在斯图加特工业大学攻读土木工程,获硕士学位;接着又转赴美国留学,在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攻读生物工程,又获一个硕士学位。刻苦好学的他,坚信“知识就是力量”,攀登不止,随即转入华盛顿大学工学院继续攻读,获哲学博士学位。此外,他还曾参加全美总经理管理班学习,获毕业证书。
侯承业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美国交通部担任主任工程师。工作7年间,他有几项业绩颇受世人瞩目:一是为桥梁、隧道的变形做过预测和研究;二是在医学方面完成了人造关节的研究;三是为波音飞机公司完成了三度空间自动观测产品变形方面的研究;四是预测华盛顿圣海伦火山爆发。
一个交通部门的工程师怎么会跟火山爆发研究联系起来呢?原来,在从事交通工程中,除了地面测量以外,还经常使用航空测量。就是在小型飞机上安装专用的自动摄影机,在预定的航线上反复对地面景物做自动摄影,然后制成平面图、立体图和地形图,以便对交通工程进行分析和规划。
1980年,侯承业利用航空测量技术,发现华盛顿圣海伦火山发生异常现象,经过深入研究分析,预测到该火山可能爆发。当时,包括一些专业人士在内的许多人,都认为无爆发迹象。侯承业坚信并证明了自己的预测,及时通报给政府有关部门,事先发出警报,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结果圣海伦火山真的爆发,当炽热的岩浆和火山灰伴随着震天撼地的隆隆声冲天迸发时,人们并不慌乱,而是有条不紊地沉着应对。这次火山爆发尽管威力巨大,但引起的伤亡和损失却比任何一次都小,侯承业的准确预报功不可没,这位来自中国三晋大地的“不安份”的工程师,得了个“火山爆发预言家”的赞誉。
在宝岛台湾推广自动化、研制机器人,是侯承业施展拳脚的又一次机会。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侯承业已应聘在美国盛顿大学工学院担任教授,恰逢台湾修建翡翠水库,有关部门请他到台湾处理水库坝基的加固问题。具体要求是将层缝中不好的岩石切除,再灌浆加固,这样在发生地震时水坝安全才不会受到影响。
经过半年的试验和研究,侯承业摸索出低成本的高压水刀切除技术,每分钟切除速度由原来的1英寸提高到42英寸,结果提前2年完成了任务,并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于是人们送给他一个“水刀先驱侯承业”的称号,赞誉褒扬之情溢于言表。
工作完成之后,侯承业本想离台返美,一位朋友对他说:“台湾正要搞工业自动化,非常缺乏这方面人才,你为什么不留下来创一番事业呢?”于是,他决心留在台湾,开辟了事业的新天地。他同友人利用一部分“行政院开发基金”,共同筹资创办了台湾第一家自动化公司——台湾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专门研究开发机器人。公司注册运作之后,通过“招兵买马”,工程师由15人增加到65人,成立了机械组、电子组、电机组、电讯组、电脑硬件组、电脑软件组、结构工程组、感应控制组等机构,率领同仁分工合作,全力以赴。
新加坡政府与学校、工厂对自动化、机器人也非常有兴趣。侯承业审时度势,果断地在新加坡创建了新加坡国际科技自动化公司,亲任董事长,利用当地有利条件,与台湾同步开展机器人研制。他们所要研制开发的,是当时市场上空白的高科技产品,规格要求极严。大家都干得十分投入,简直达到痴迷的程度。
侯承业作为领头人,重任在肩,更是不辞辛劳,不避艰险,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不曾畏缩动摇。他经常乘飞机在台湾——新加坡——美国之间穿梭往返,每到一地,便投入工作,无暇顾及休闲、观光。经过2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在台湾和新加坡两地研制开发出SIR-1、SIR—2机器人。
作为高科技产品,还不能马上成为商品,必需经过一段试用期,发现问题和缺点,马上给予解决和改进。这样又过了一年半时间,终于推出了200部完全合格、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机器人,投放市场后广受欢迎。侯承业乘胜前进,率领他的团队,又研究开发出SIR—3机器人。这种型号的机器人主要用于工厂的装配线上,科技含量更高,做到了精度第一,速度第一,安全第一,应用方便第一。但价格只有同类型产品的三分之一。SIR—3机器人投放市场后,备受青睐,佳评如潮,曾荣获台湾颁发的“精品奖”和新加坡颁发的“研究发展奖”,同时在欧洲也打开了销路,在德国和瑞士的一些无人化工厂里,均应用了SIR-3机器人,其照片还被一些刊物选印在封面上。此外,侯承业还领导研制成功冲床精密机械手和高楼玻璃窗清洗机器人等产品,均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侯承业因而被称为“自动化的传教士”。
除了研制机器人,侯承业还为185家工厂做过自动化的规划与设计。他率先发起成立了台湾自动化协会,并担任第一届理事长。在他的带头推动下,台湾自动化逐渐普及、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侯承业虽然付出了无数的艰辛,但看到自己的心血和汗水结出硕果时,心里感到十分欣慰和甜蜜!他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感慨地说:“科技生根,要脚踏实地去做才行。努力的人,总是有成功的一日。但理念只有一个:要踏实地去做好一件事,然后再去做好另一件事……”
为了使科学研究与市场经济接轨,推动科学技术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侯承业除了组建“台湾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和“新加坡国际科技自动化公司”之外,还在美国成立了“美国海舵机器人公司”。他在领导企业方面,和从事科研一样有章有法,得心应手。美国海舵机器人公司的股票还成功上市,通过融资获得大量的科技研发资金,从而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他曾在自己的著作中论述“世界市场与游戏规则”,畅谈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经验体会。他说,要成功地研究开发一种新产品,其主要负责人必须做到“九要”:要很诚实、要有远见、要有广泛的常识、要有专门的知识、要有负责任的心、要有勇往直前的精神、要有承受压力的胸怀、要有不退却的意志、要有亲切待人的素质。正是具备“九要”,所以他获得了成功。侯承业创办的公司,是用高科技武装起来的采用现代化管理方式的新型企业,成功地将科研、生产、商贸熔于一炉,而且将吸收中西方文化精华的理念贯穿于企业的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之中。
担当南怀瑾大师的助手、顾问,参与修建中国第一条合资铁路——金(华)温(州)铁路,是侯承业的华夏情和报国志的集中体现。
旅居海外的南怀瑾是侯承业和夫人王富士的老师,是精通儒、佛、道和东西文化精髓的著名学者,是执着追求民族复兴、社会安定、祖国统一和世界大同的华夏俊杰。为了帮助大陆人民发展经济,尽早脱贫致富,进而加强中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南怀瑾作为香港联盈兴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决定投资建设金温铁路。该铁路北起浙江金华,南至温州龙湾,全程251公里。80多年前,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就提出这项计划,民国以来先后7次酝酿兴建均未能成功。从1983年开始,浙江省有关部门先后与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的财团、企业商讨合资兴建事宜,也均未有结果。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南怀瑾挺身而出,于1992年初与浙江省签约,合资兴建金温铁路,组建浙江金温铁路开发有限公司。香港联盈兴业有限公司投资比例为80%,浙江省20%,由南怀瑾担任“浙江金温铁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这是中国第一次合资修建铁路,无章可循,无鉴可借,风险很大,困难无数。南怀瑾聘请自己的得意门生侯承业担任金温铁路建设的总顾问,代表他奔赴第一线工作;而侯承业出于对老师的信任和敬仰,更出于对故土的挚爱,自己的理想信念与老师产生共鸣,故而不图名利,不计得失,慷慨赴任,万难不辞。
过去,侯承业从事某项事业,都是自己唱“主角”,别人唱“配角”,而这一次参与金温铁路建设,唱“主角”的是南老,自己只是个“配角”,他心甘情愿,并真诚地说:“我为南老跑腿,将他的名字贴在我的脸上,自觉光荣。”他一次又一次地往返于香港与浙江之间,联系有关部门,磋商重要问题,同时将每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各种报表资料,及时汇报给南老。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了解工程的真实情况,他经常背着行囊、水壶,头戴安全帽,深入现场考察,有时甚至带病坚持工作。对于每个工地、每条隧道、每个涵洞、每座桥梁,他都做到了如指掌。南老对他的工作十分满意,曾在信中这样说:“您一路行踪,随时有传真回报,均已一一收到。且感(您)善于受命,详于处事,缜密周到,殊足为今时散漫之表率……前路有您如此精心,我可无忧矣!”
1998年1月9日,耗资近30亿元的金温铁路终于全线建成通车。这是一条由政府和人民一心、干部和群众一心、国内同胞和海外华人一心修成的铁路,是一条高效率高效益、低消耗低成本的铁路,开创了中外合资修建公共设施的先河,摸索出了一套可供借鉴的经验。
金温铁路完工后,侯承业返回华盛顿大学,继续当工学院教授。他讲授公路、铁路及机场工程建设等课程,可谓“桃李遍天下”。先后完成研究计划20余个,发表科学论文100余篇。
经南怀瑾首肯并支持,侯承业还在华盛顿大学设立南怀瑾学院,亲任院长,在任教之外,推动南怀瑾理念,从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两部中文著作——《南怀瑾的理念》和《南怀瑾与金温铁路》,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前者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以独特的视角、切身的体会,对南怀瑾的理念作了深刻的阐述和准确的诠释。其中,还融入了作者自己的科研心得和创业经验,对读者有很大的启迪。后者由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于1998年出版,用大量翔实的一手资料,记叙南怀瑾投资修建金温铁路的动机和过程,重现当时的艰苦而奇特历程,并且讲述作者作为金温铁路建设总顾问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内容丰富生动,文笔朴实无华,充分展现海外华人对华夏故土的钟情挚爱。因为有了这些著作,有人给侯承业又添了一个头衔——作家,他完全当之无愧。读了侯承业的著作,我们更为这位从三晋大地走出来的华人精英“多面手”感到骄傲!
2014年5月14日,科技“多面手”侯承业因病在台北辞世,享年80岁。
斯人已逝,英名永存。侯承业一生对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