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会娟+汪玉祥
宋代还有生花乞巧的习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 所载,京师一带人家,每到七夕前十日左右,用清水泡绿豆或豌豆,每天换水一次或两次,等到豆芽长到五六寸、豆苗可以自己站立的时候,就另换在小盆中。等到七夕,豆芽可长达一尺左右,人们称此为生花盆儿。豆芽还可以用来做腌菜吃。不过,七夕的豆芽主要不是食用。《东京梦华录》 说:七夕“又以绿豆、小豆、小麦,于磁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谓之‘种生。皆于街心彩帐设出络货卖。”妇女就将这些“种生”买回去乞巧。种生乞巧的具体方式,《东京梦华录》 等几本集中记录宋代民俗的书,均语焉不详。从近代四川方志中保存的豆芽乞巧习俗记载看,是把泡好的豆芽投在水里,像投针验巧一样,根据豆芽的影子来检验得巧与否。清嘉庆二十年刻本 《三台县志》:七月“七日之夕,为牛女渡河期。先期用水浸豌豆于碗中,令芽长尺余,红笺(线)束之,名曰‘巧芽。至此夕,妇女焚香,献瓜果,向空跪祝天孙以‘乞巧。祝毕,摘取芽尖投水中,对灯、月下照之,或现针影,或露花影,或变鱼、龙影,相与为欢,谓之‘得巧。儿童亦争效之。其影又有如笔形者,如刀剑形者,有如双斗旗杆者,种种不一。若投芽于水,毫无形相,则以为不巧矣。”
《东京梦华录》里还记载了另外一种种生乞巧的方式:七夕时节,人们在小木板上铺上泥土,种上粟谷,浇水令其生苗,然后在木板上再搭建小的房屋篱笆,栽一些小花草,做一些小人偶,做成农舍人家的样子,以此来乞巧,这种农舍模型就被称之为“谷板”。
(选自《文史杂志》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