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文 钱娅燕
葫芦丝为何如此深受中老年人的喜爱
■张德文 钱娅燕
近些年来,起源于滇西德宏傣族地区的一种乐器葫芦丝,广泛流传到了祖国各地,这种具有甜美音色,号称“东方萨克斯”的少数民族特色乐器,用它迷人的魅力逐步征服了全国各族人民。它简单易学,曲调优美,并且作为吹管乐器它还兼具练习吐纳呼吸功能,不仅仅孩童练习者广泛,更深受许多中老年人的喜爱,在很短的时间,葫芦丝音乐迅速风靡全国。
葫芦丝的起源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代一次山洪暴发,洪水冲垮了许多村庄,一个勇敢的傣家小卜冒眼看着他的心上人被洪水冲走,他万分焦急,情急之下,他抱着一个大葫芦,跳进了洪水之中,历经千重险万重浪,最终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佛祖为之感动,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了小卜冒,他手捧着金葫芦,立即吹奏出了美妙的音乐,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福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就在梁河县勐养傣族人家传承下来,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都来学习,并扩大到了整个滇西德宏和其他民族地区,世代相传。
葫芦丝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它融入了数辈人的智慧和演绎,形成了现在这样一个葫芦,下面三根竹管的造型。它取材于自然,看上去是那么的亲切,却还蕴藏着一份神秘。它的音域不够宽广,通常在九度以内,是一种典型的民族调式音阶簧管耦合振动类乐器。它的音色轻柔细腻,质朴圆润,极富表现力,具有典型的东方特色,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要求,如施光南的一首《月光下的凤尾竹》和杨非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耳熟能详。这些乐曲具有傣族韵味,云南风情。已故著名葫芦丝演奏大师哏德全将葫芦丝音乐带上了国际大舞台,经典的作品,加上他的精美绝伦的演绎,使葫芦丝受到了国际的关注。
葫芦丝不仅能充分表达出云南风情,还能演奏全国各地、各民族风情的音乐,忽而锅庄舞起,长袖飘飘;忽而茫茫草原,万马奔腾;忽而水乡小巷,一叶扁舟;是乐,是诗,如画,轻轻飘入人们的心扉,让人如痴如醉,似靡靡之音,似万般风情,浓郁的韵味让人流连忘返。
传统的葫芦丝有一把主管,主管上的七个发音孔加上全按音,由下往上分别可发5 6 7 1 2 3 5 6九度音。
熟练掌握这几个手指分别对应的音符,加上简单的气息训练,接下来就可以演奏一些初
级的乐曲如《婚誓》《雪绒花》等等。初次接触便可吹奏乐曲,这对于其他乐器比较而言是不易做到的。对于葫芦丝的气息要求,相对于其他吹管乐器来说,首先它是满口乐器,吹嘴是含在嘴里的,跟笛子等乐器相比,它的发音比较容易;其次,它是吐纳之功,跟小号等乐器相比,不需要嘴唇上的位置练习,所以吹奏特别方便。由于它的音域比较狭窄,只有九度,因而也不必像竹笛那样,吹奏三个八度时需要练习缓吹,轻吹,急吹,超吹的气息的切换。
初学者再继续努力,经过一周左右的训练,很快就能找到一种乐器学习成功的喜悦感。因为他们觉得学习葫芦丝很容易,这种喜悦感带来的是自信,这种自信给大家带来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这些兴趣,于是便会投入更多的热情,意犹未尽,简单的乐曲之后,便很快进入了一些稍有难度的独奏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人们向往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等。
虽然在葫芦丝的演奏中也会运用到双吐、三吐、和循环换气等一些技巧,但是这些技巧的练习都比较简单,相对于西洋吹管乐器和其他的民族吹管乐器来说要少花很多的练习功夫,而且,这些技巧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都是立竿见影,比较容易看到效果的。
在学习演奏乐曲的过程中,难免会接触到滑音、叠音、打音、倚音、颤音;接触到附点音符、切分音、三拍子、四拍子等乐理知识。这些基础乐理知识的学习融江贯通又极大地增强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轻轻松松,寓学娱乐走进音乐之门的过程令许多的中老年葫芦丝朋友们无限痴迷,乐在其中。
艺术之美吸引人们不断地去探索,每一门叫做“艺术”的行业是一个人倾一生之力都研究不完的。“葫芦丝”就是这样的一门艺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千百年来它一直都如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现在它已经走出德宏,走出滇西,走出云南,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无数的音乐人、无数的葫芦丝人,为之痴,为之迷,为之推广,为之弘扬,为之发展,为之付出毕生心血。这些音乐人、教育家、演奏家,在世界的各个舞台上,尽情展示葫芦丝的魅力,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葫芦丝后继人才,创作出一大批优美经典的葫芦丝名曲。这又吸引了无数的音乐人爱上了这种醉人心弦的“东方萨克斯”,而且这种良性的循环还在不断地延传。
著名葫芦丝演奏家,有“葫芦丝王子”美誉的李春华先生,他的演奏令世人心醉。他创作的作品极具地方特色;《打跳欢歌》《蓝色的香巴拉》将葫芦丝的独奏水平提上
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了推广发扬葫芦丝,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培养了一大批葫芦丝演奏家。
著名葫芦丝教育家、演奏家王厚臣先生,他的作品曲调热情饱满,既细腻又收放自如。他的演奏爆发力强又极具艺术感染力,尤其难能可贵是他在创作方面亦有独到之处,他的作品《灞柳情》《茶歌》《赛江南》等,将葫芦丝这样一种极具傣族特色的音乐运用到陕西、新疆等地方特色浓郁的音乐之中,这种大胆的尝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一时间享誉全国,深受国人喜爱,这对于葫芦丝的发展贡献是巨大的。
葫芦丝这种乐器的音准方面比较难以控制。一批葫芦丝制作人倾心研究,克服了重重困难,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著名葫芦丝巴乌制作大师马振荣先生运用手工与机械相结合,其制作的葫芦丝品质高,音准好,在专业演奏舞台上,随处可见“马牌”葫芦丝,在推广葫芦丝艺术上彻底解决了音准问题的后顾之忧。
一辈又一辈的葫芦丝人;一位又一位耳熟能详的名字:何维青、乔志忱、曾明、李贵中、赵洪啸,孙开成,张笑、胡晓、李思才、贾洪君……他们付出的努力赢得了回报,拓宽了葫芦丝的市场。让更多的人走进了葫芦丝,爱上了葫芦丝。
葫芦丝的历史久远,民族风情浓郁,它又简单易学,入门非常轻松,音色甜美迷人,曲调优美。由于近年来许多音乐家的倾情创作,葫芦丝可演奏全国各地各种民族风格乐曲,因此人们爱上葫芦丝。现在葫芦丝再也不是只在云南、镇西、滇红、傣族、景颇族自治区级少数民族演奏的特色乐器了。
中老年人,因为那个年代特殊的原因,饭菜都不能吃饱,维持生活都是那么的困难。他们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经历了文革十年,经历了上山下乡,无情的岁月匆匆过去,终于进入了小康社会,但年事已高。美好的音乐梦一直在心中不曾泯灭,随着岁月流逝却越发的清晰,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让学习已经变得如此简便,抬头一看,音乐梦已经伸手可及,老年大学遍布祖国大地,弹钢琴,拉二胡,美术班,摄影班,合唱队,老年人终于可以开始静下心来参加各种学习,圆自己多年的音乐梦,艺术梦,享受幸福安逸的晚年生活。
因为葫芦丝浓郁的风情,迷人的音色,简单易学,风格多变,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老年人。如今他们学习葫芦丝,这比弹钢琴,小提琴要简单许多。它携带方便,演奏轻松,上手容易,见效很快,却也同样可以走进音乐的大门,圆自己年轻时就一直在做,并不曾泯灭的音乐之梦。运用手中质朴自然的葫芦加几支竹筐演绎自己心仪的音乐,更是演绎出自己幸福的音乐梦,演绎自己幸福晚年的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