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熔炉:《感动中国》节目的仪式功能研究

2015-11-20 14:23罗刚
剧影月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晚会符号媒介

■罗刚

民族精神熔炉:《感动中国》节目的仪式功能研究

■罗刚

CCTV《感动中国》节目已经走过了十二年,在中国电视传播史上创造了一个铸造民族精神的经典案例。本文将从仪式传播视角对CCTV《感动中国》节目出发,探究媒介庆典的话语表达、实践以及社会认同空间的建构,勾勒出传播与国民性格、民族精神之间的熔炉模型。

民族精神;仪式功能;感动中国;文化传播

中央电视台于2002年开始推出《感动中国》,举办至今已经走过了十二年历程。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电视节目角逐里,《感动中国》却始终以一种不变的姿态、不变的流程、不变的推举标准,记录看中国社会的变迁历程,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既是每年一度的电视颁奖典礼节目,又可以被视为一个年度媒介盛典。《感动中国》将民族精神这样宏达的定义浓缩在鲜活的个人身上,其作为一个文化文本,建构了国家形象与民族精神。

庆典传播作为“媒介景观”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由大众传播媒介主导的意义生产模式,体现出大众媒介嵌入社会的新机制,改变着传统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也丰富了媒介与国家的关系,从而区别于由意识形态机构主导的通过媒介缔造的单一的国家景观。媒介的仪式功能在实践上融汇了媒介符号与典礼的仪式性特征,在形态结构上体现为相对完整的媒介仪式。在媒介的生产层面,“媒介仪式”是指大众媒介以仪式化形态表达并传播的媒介事件或媒介活动,从而使事件或媒介自身具有仪式感与参与性特征。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正面的行为被记录和记忆下来,其主要形式有神话传奇、历史故事、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等。体现民族性格的行为被记录后,必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传播,之后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在传受者之间进行反复的信息加工、批判、提炼、升华,最终凝练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族精神。《感动中国》无疑就是当代民族精神的记录者和诠释者,它以国家重大事件为线索,以个体命运为落点,提炼出具有时代意义的民族精神。

“共同记忆”唤起民族精神认同

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建构族群认同的重要基础,因此,许多重要事件、特别是纪念性事件是属于整个民族或族群的重要的共享的历史的再现和传承,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参加这些重要的事件,聆听祖先的历史,形成共同的记忆。尽管《感动中国》主旨是在推选年度人物,但节目明显并没有将视线局限于当年,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对中国精神进行了梳理。例如2006年特别致敬走过二万五千里长

征的老红军。2006年正逢长征结束70周年,节目组通过这样仪式感十足的方式向七十年前的红军精神致敬,正如爱弥儿所言,“有必要定期地强化和确认集体情感和集体意识,只有这种情感和意识才能使社会获得其统一性和人格性。这种精神重新铸造只有通过聚合、聚集和聚会的手段才能实现,在这些场合的个体被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而一道加深他们的共同情感。”

《感动中国》可以被看作是公共性的媒介事件,它通过“加冕”仪式塑造了结构多层、取向多元的年度人物形象,这一年度的重大事件又构成了民族共同的“社会记忆”,其留存的关于人物角色与社会互动的年度影像,不断编织并建构起21世纪“中国人形象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年度人物“形象包裹”进行转换生成,呈现出了一系列个体或者群体的多样性价值符号,并以此构筑起一个普适性价值体系,嵌入公共“精神成长”的历程中。这种共有的记忆既是对个体价值的彰显,也是对中国社会及中国人角色行动的“集体加冕”。

通过文化符号梳理时代脉络

由于仪式被作为一个符号整体来看待,媒介仪式本身也可理解为一个“符号的织绣”,它通过整体性仪式表达将不同类型的人物或事件符号所携带的角色意义进行聚合叠加,呈现出仪式的结构化特征。《感动中国》中也不乏对文化符号的编织。

以2008年度为例,人物先登上旋转式舞台的后部上方,然后绕着半圆的坡路向舞台前方走下来,这个坡路的设计意在人物从大喜大悲的2008年度时空中走来,突出人物身上的年度记忆对公众的情绪调动。人物出场方式作为重要的仪式环节,可实现对晚会节奏的张弛有度的控制。在晚会的所有环节,音乐都是仪式表达的主体元素之一,根据人物的不同个性、品格及情绪,为每个人在出场、访谈、接受奖杯等环节量身定做独特的音乐元素。这种个性化的音乐设计全部是建立在对获奖人物的经历、行为特征、人格的深入分析和了解之上的。《感动中国》颁奖晚会总导演樊馨蔓十分重视音乐作为仪式语言在《感动中国》舞台中的表现力。仪式的极致化表达,是舞台中央的大型电子碑,它作为最具视听冲击力的晚会仪式元素,在2008年晚会上以定型的成熟形态呈现出来。揭碑、碑文(用成语表达人物名字和精神内涵)凸显、颁奖、人物高举奖杯等极具文化特色的视觉元素与音乐交融呈现,体现了严肃、权威的“树碑立传”的中国传统。此外,观众本身也是重要的仪式符号,尤其是现场观众的表情、眼神和掌声,作为“正在发生的事实细节”被捕捉并呈现,而观众正是连接晚会现场以及电视机前的家庭空间最为重要的仪式元素。

2008年这一届晚会最明显的线索特征则

是于借用四季的时间概念,以情绪为段落划分的依据,舞台前方开闭自若的宅门式巨型宽银幕墙,直接呈现了春夏秋冬四季色调、事件回顾以及人物表情的起伏转换,它与观众席后排上方的树枝绿叶及人造雪花等符号元素一起,共同表征着年度色彩。在第一帧电视画面的最前方,镜头以穿越2008年的电影片头手法提示着仪式中的时间概念,在奥运主题人物出场前则表现为对“五环”标志的穿越。这些仪式符号以情景的营造来调动观众的年度记忆与情感共鸣。

呼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普通百姓的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具有着不可估量的说服力。我国主流媒体担负着建构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积极主动地进行着正确的舆论引导。应当说,《感动中国》把抽象的国家形象具体化成为观众身边的、熟知的人物形象,试图让观众在谈及到中国的时候,立刻能够联想到这些“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和他们的感人事迹。十年来,《感动中国》让每一个中国人知道,我们和这些获奖者始终生活在同样的时代里,并且这些获奖者并不遥远,可能就在我们的身边,因此我们的信心逐渐变得更强,向前走的信心逐渐变得更强。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在当今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只有掌握社会的最大多数,并且为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所追求和践行的价值观才能算得上主导者。“感动中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制度载体和检验平台。“感动中国”将视角锁定在现实生活中,聚焦于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解读平凡中的伟大,诠释支撑行动的内在精神,以真实、鲜活的人物和事实,多维度地描绘生活形态的核心价值理念,这既揭示了核心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极其丰富的存在,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生活形态的深层探究和挖掘。“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已经成为记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年度发展报告,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种呼应。

结语

媒介庆典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奇观,对民族认同感的构建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所谓民族认同,就是“对构成民族与众不同遗产的价值观、象征物、记忆、神话和传统模式持续复制和重新解释,以及对带着那种模式和遗产的其文化成分的个人身份的持续复制和重新解释。”以民族作为“母体”的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在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整合的同时,对于提升国家信心和凝聚力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晚会符号媒介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