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促进“双创”驱动发展

2015-11-20 07:58李庆华
唯实 2015年11期
关键词:科教专利申请创客

一、当前江苏科教优势的状况分析

高等教育不断优化。江苏拥有丰富的科教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大众教育上,更加表现在高等教育上。目前,江苏拥有普通高等学校134所,居全国第一,其中211工程院校11所,居全国第二;在校大学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83万人和47.38万人,均居全国第二;普通高校教职工人数为16.7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人数为10.9万人,均居全国第一。

科技成果不断增加。据统计,当前江苏年度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五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2014年全年专利申请量为42190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46660件,同比增长3.82%;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9671件,同比增长17.16%。从科技论文发表数量来看,江苏作者发表的国内和国际论文总量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和第三位,增速也比较高。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4年,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六年保持全国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达163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5%,达到创新型国家的水平。其中,企业研发投入突破1300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80%;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二、江苏科教优势发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优势只是一种数量优势而非质量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江苏高校在培养创业创新人才方面相对滞后。在2014年全国高校创业基因/收益排行榜中,江苏高校无一进入前十,这与江苏高教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极不相称。第二,截至2014年,江苏已连续多年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江苏高等教育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第三,据调查,尽管当前江苏大学生创业认同度高达90%,但真正愿意投入创业的不足15%。江苏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足3%,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项目融资难、经营能力低和系统支持弱等。

专利成果优势只是一种存量优势而非流量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江苏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5%,略好于全国10%的平均水平,但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第二,江苏科技成果尚未反映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益水平上。虽然2014年江苏工业规模已达到14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一,但其增加值率却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江苏高校虽然众多,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只有10%左右。由于科研与生产脱节,高校研发的许多成果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陈列品”。

创新能力优势只是一种潜在优势而非现实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专利成果占比较低。2014年江苏发明专利授权量仅占发明专利申请量的13.41%,占全部专利申请量的4.66%,相较于同类型省份而言是偏低的。第二,研发(R&D)投入产出率较低。江苏研发机构每亿元R&D经费专利申请量为4952件,在全国位列第4位;每亿元R&D经费有效发明专利为610件,在全国位列第5位,这与江苏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地位不相称。第三,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导致原始创新少。目前,江苏R&D经费中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为9.69亿元,位列全国第四位。全省研发机构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为9.51%,低于全国15.72%的平均水平。

三、江苏科教优势转化为

“双创”驱动发展优势的建议

江苏科教优势之所以难以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是因为当前江苏科技创新体系是孤立式的、浅层次的和低效率的。“互联网+”可以把互联网领域创新成果与科教领域深度融合,产生整合效应、连接效应和集成效应,为江苏科教优势转化为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表征的“双创”驱动发展优势提供有效路径。

发挥互联网的整合效应,促进江苏高等教育的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第一,改革高校学籍和学分管理制度,支持大学生到新兴产业创业。要求高校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机制,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和服务措施。发动高校通过“互联网+”以创客模式开展在线创客教育,将线下优势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后放在线上,打响江苏创客教育的品牌。同时,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每年利用寒暑假举办创客夏令营和冬令营,大力吸引和鼓励有创意或有产品的学员在江苏创业。第二,依托江苏高等教育优势,在江苏高校大力推动创客空间建设。这方面可借鉴天津市的做法,尽快出台类似“关于构建高校众创空间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在2016年底以前建成至少一个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广大学生创业者和创客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第三,利用江苏高校的教育资源和校友资源,以理论结合实际的培训体系为依托,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如清华x-lab、北大创业孵化营等。同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综合型的创业生态体系,包括金融、培训辅导、招聘、运营、政策申请、法律顾问乃至住宿等一系列服务,提高创业积极性,加快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步伐。

发挥互联网的连接效应,促进江苏科学技术的存量优势转化为流量优势。第一,将省内各种实验室资源,包括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实现在线与连接,并通过设置统一的微信公众号与社会互动,帮助各类组织或个人转化科技成果。第二,引导和资助制造业企业形成“即插即用”的模块化量产能力,以便与“万众创新”环境下的科技创新成果迅速对接,并借助互联网,努力实现制造业企业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对接,摆脱制造业企业长期处于传统产业价值链低端的困境。第三,依托江苏制造业优势,利用微信移动应用平台,打造“硬件创新和供应链资源链接平台”,帮助创业者“迸发创意,实现从概念到产品,从产品到量产的梦想”,并通过江苏广电集团发起的“年度江苏双创大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第四,在政府资助的研究发明中,可借鉴美国政府的做法,在发明成果互联互通的前提下,实行发明人也有权分享专利授权许可收入的激励政策,并允许小企业也可拥有优先获得转移许可的权利,以鼓励小企业通过获得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科研成果,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率和市场化率。第五,成立“官助民营”的发明成果投资公司,这主要是要通过借助市场机制激活处于“沉寂”状态的科技发明成果,以此加快发明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专业化和互联网运作方式,指导并资助省内企业进行国际专利申请,提高知识产权应用水平。

发挥互联网的集成效应,促进江苏创新能力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第一,通过“互联网+”战略实现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在线、连接与互动,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聚合产业上下游信息,连接产学研合作的信息孤岛,打造产业大数据开放和共享体系,将江苏区域创新体系改革重建为基于“云、网、端”的“发现—创新体系”。第二,利用“云、网、端”,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之间建立起一个创新协同平台,实行“共享信息、协调管理、集成研发”模式。同时,建立律师与研发人员共同推进专利申请与信息披露的团队工作机制,并通过网络的可追溯性保证专利申请人权益,提高发明专利的比重。第三,推出微信移动应用平台,通过构建“互联网+”战略系统入口,实现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律师事务所、新闻媒体、社会公众之间的在线连接和实时交流,使微信公众平台成为协同企业组织或个人进行创新决策的平台工具。第四,借鉴英国“E-科学”研究计划和上海高校“E-研究院”建设经验,制定和实施江苏“互联网+基础研究院”建设计划。该计划可由高校牵头,由政府部门资助,以基础研究项目为载体,以高校学科带头人为召集人,通过组建虚拟研究组织性质的研究院,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提高基础研究投入产出率,以此吸引并鼓励国内外科技人才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本文系东南大学李庆华承担的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促进江苏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研究”成果〕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供稿)

责任编辑:钱国华

猜你喜欢
科教专利申请创客
07、08合刊
06、07、08合刊
05、06、07、08合刊
中国去年国际专利申请量5.899万件,居世界第一
日经AI专利申请排行榜:中国AI专利申请超美国
校园创客交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韩国AI内容专利申请数5年激增10倍
创客,你是什么段位?
创客时代
探索高等科教书店物理类书目推荐(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