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休闲农业发展生机和活力

2015-11-20 07:32江海洋
唯实 2015年11期
关键词:农业发展

江海洋

休闲农业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新型消费业态和重要民生产业,为江苏农业增值增效、农民创业增收、农村繁荣稳定和服务居民、保护生态、传承文化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发展休闲农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

一、江苏休闲农业发展态势——总体健康有序

产业规模日趋壮大。近几年,江苏休闲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乡居民走进自然、认识农业、体验农趣、休闲娱乐的需要,调动了各类经营主体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主动运用高新技术、保护产地环境的积极性,带动了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标准化生产,成为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先进农业设施的重要平台。2014年,围绕建设美丽江苏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以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魅力乡村建设等为重点,加快推进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包括农家乐在内的5100个左右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景点的年游客量达到了860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过265亿元。可以说,休闲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民生产业。

产业类型丰富多样。江苏根据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集聚项目、人力资源,分类指导建设“一圈两区三带”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巩固建设了一批休闲农业老项目,开发建设了一批新项目,建成一批深受消费者欢迎的茶果园、花园、菜园、生态园、农家乐园,以及渔场、狩猎场等休闲农业示范点,重点培育了休闲农园、高科技园、民俗文化园等三种休闲农业典型。各地根据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和消费习惯,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类型。如南京市休闲农业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观光农业、度假农业、体验农业、农业节庆四种类型。休闲农业的发展兴起了一批产业,带富了一批百姓,建成了一方乐园,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创业增收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发展方式逐步转变。江苏各地通过加强休闲农业发展的规范和服务,不断引导休闲农业良性、健康、有序发展。在发展方式上,休闲农业已从农民自发发展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在经营规模上,已从零星分布、分散经营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在功能定位上,已从单一餐饮功能向休闲、食宿、教育、体验等多产业一体化经营转变;在空间布局上,已从局限于景区周边和城市郊区向更多适宜发展的区域布局转变;在经营主体上,已从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和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各地形成的产业区、产业带注重功能衔接和特色互补,突出服务功能,强化休闲体验。休闲农业已成为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多元化休闲需求的新型业态和健康产业。

品牌建设不断推进。江苏各地通过典型带动和示范拉动,广辟渠道,不断提升休闲农业的社会影响力,品牌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目前,江苏共获评6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16个中国美丽田园,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幸福乡村和美丽景色,为江苏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休闲农业已成为一些地方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

二、江苏休闲农业发展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际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人们休闲需求的快速增长。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休闲农业正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美丽中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党的十八大做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乡村、美丽田园作为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型城镇化规划布局中的重要领域,恰恰是休闲农业的重要载体。可以预见,随着美丽中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休闲农业必将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必将受到城乡居民的更大青睐,也必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连续几年的中央一号文都提出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增收空间,这为休闲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前不久印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以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而休闲农业低价、简便、省时、灵活的特点,完全符合旅游业改革的方向,势必成为市民节假日休闲度假的首选。

旺盛的市场需求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2014年,江苏城镇化率达65.2%,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7173元,年人均GDP达81874元。由于城市人居环境、生活工作压力等诸多因素影响,市民远离城市喧嚣,到乡村望蓝天白云、看碧水清波、吸清新空气、品特色美食的愿望更加强烈。随着国家法定节假日的优化调整和带薪休假制度的逐步落实,休闲观光大众化、家庭旅游普遍化必将成为拉动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

日趋完善的农村设施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近年来,中央将“三农”工作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农村的水电路气房和通讯等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科教文卫保等社会事业水平明显提高,这为发展休闲农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当然,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发展时间不长,特别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认识不足、管理滞后、服务欠缺等因素,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农业休闲园区发展模式单一。《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今后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扩大规模经营。但是目前各地的“农家乐”旅游项目经营主体多为一家一户的农民,经营方式和经营内容也基本相似,无序竞争的情况比较严重。很多地方的农业休闲园区缺乏地域文化特色,同质竞争和“求大求洋”现象较多,使得很多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模式和服务功能单一,缺乏创意,缺乏特色。

劳动力外流。休闲农业要有高素质的农民队伍和高效率的旅游服务。城镇化加快发展导致大量的劳动力和人才向城镇和二、三产业流动,农村现有的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由于经营者没有足够的农业知识和科学的经营策略、管理方法,导致项目开发困难重重。很多地方的休闲农业发展很难形成规模,管理上粗枝大叶,接待服务水平也不高,人才匮乏和人才流失现象突出。

对当地人文环境影响较大。随着休闲农业的开展,乡村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人文环境特色减弱。因旅游活动在乡村开展带来的生活垃圾、交通尾气等,使当地的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下降,乡村建设中乱扔的建筑垃圾以及缺乏系统规划的乱建使富有田园气息的自然景观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游人的踩踏、攀折、建筑取材的乱砍滥伐也使植被结构深受影响。旅游活动的开展不仅对当地自然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现代都市文化也对当地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处于弱势地位的乡村传统文化日益被同化。

缺少科学规划。休闲农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作为新型交叉产业,发展势头很好,经济效益可观,所以盲目跟风开发建设的情况不可避免。虽然农业部制定的《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总体布局,各省也制定了有关规划,但规划衔接不够,未能形成规划体系,省级以下的地方规划仍然总体滞后,难以对行业形成指向明确、稳定有力的引导作用。由于缺乏产业发展的统一组织机构与具体规划标准,有的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哄而上、盲目发展的现象,有的地方对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传承开发投入较少,无法突出特色和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政策支持不足。总体而言,许多地方引导扶持政策体系不完善,还没有针对休闲农业的专门性扶持政策,有的政策还比较零散细碎,缺乏力度,交通、宣传、规划、环保、财政等职能部门的支持比较滞后。目前,大多是农户独立、分散经营,不同的投资主体、利益相关体间的分享机制有待完善。如由村集体或投资商兴办的旅游点,常常不能兼顾农民的利益;由村集体兴办的乡村旅游项目,往往村干部得到的多,群众得到的少。

三、增强江苏休闲农业发展

生机和活力——因势利导

江苏发展休闲农业要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的目标任务,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积极引导休闲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文化创意产业建设融为一体,注重规范管理、内涵提升、公共服务、文化发掘和氛围营造,推动形成政府依法监管、经营主体守法经营、城乡居民文明休闲的发展格局。

科学规划,进一步优化休闲农业发展布局。从本地实际出发按照总体规划,优化结构布局,发挥优势,重点在大中城市周边、名胜景区周边、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和传统特色农区,以拓展农业功能、传承农耕文化、提供度假体验和科普宣传为核心,遵循环境优美、特色明显的要求,选择适宜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形成与现代农业发展、土地利用、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旅游业发展相衔接的规划体系。积极争取将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休闲农业园区的选址要充分考虑所在地区原有的自然地理条件,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观,减少不必要的人工改造或建设,使园区呈现出较为和谐的景观。同时,进一步依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市场需求,创新发展形式,丰富发展类型,促进休闲农业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结合都市农业发展,引导发展楼宇农业、阳台农艺,进一步拓展休闲农业发展空间。支持经营主体协作联合,打造精品线路、特色产业带和优势产业群,推动休闲农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信息互通、利益互惠和产业集聚。

丰富内涵,进一步弘扬地域文化魅力。乡土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灵魂,是差异性开发、寻求“唯一”和“第一”感觉的重要手段。江苏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多、品种全,因而江苏地域文化的内涵丰富。此外,江南水乡文化、吴文化、汉文化、里下河地区民俗风情等地域文化丰富多样,这些资源为江苏休闲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各地应当按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提高保护意识,完善保护机制,加大农业文化遗产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景观价值的发掘,发扬山水文化,传承建筑文化,挖掘田园文化,发展民俗文化,把它们作为休闲农业的重要资源传承利用。比如,南京金陵灯会、泰州溱潼会船节、扬州廿四桥中秋赏月活动等都是集中展示地区传统服饰、语言、习俗等民间活动的形式。各地休闲农业管理部门应当切实肩负起牵头单位的作用,对本地的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在摸清底数和评估价值的基础上,明确保护重点,完善工作机制。在深挖农业文化遗产精神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手段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促进中华农耕文明的传承。

规范秩序,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把休闲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统筹推进。一是加强规范管理。加快休闲农业标准的制定,指导各地分层次制定相关标准,逐步推进管理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积极推进行业协会和服务组织建设,通过自我服务、管理和约束,规范竞争行为,营造公平环境。二是加强生态保护。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土地、水等多方面自然资源的支撑,在发展中要运用底线思维,对于耕地保护红线、水质保护红线等决不能突破。鼓励利用荒山、荒坡、荒滩、废弃矿山等发展休闲农业,杜绝侵害农民利益、违法占用耕地等行为。三是加强生态修复。进一步支持和鼓励通过休闲农业修复、改善生态环境的行为,引导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树立开发与保护并举的理念,不断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培养人才,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必须着力培养一批规划设计、创意策划和市场营销人才,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政府组织培训从业人员。继续依托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产业基地,分层次、分类别培训,逐步推动持证上岗,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引导培养专业人才。解决休闲农业人才匮乏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是在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设置休闲农业相关专业,设置合理的专业培养计划,从理论到实践进行系统培训。增强农民自学意识。通过理论宣传、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等途径,激发农民学习、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和劳动技能的热情,增强农民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观念和意识,学习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和法则,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规避风险能力。

示范创建,进一步培育休闲农业品牌。品牌是消费者脑子里的记忆点。走品牌化之路,将信誉凝结成品牌,以品牌引领经营管理,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引导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合理进行要素流动、资本重组和品牌整合,培育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知名品牌。继续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继续开展以最美休闲乡村推介、美丽田园推介为核心的品牌培育工程,打造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开展本区域的特色村、先进户、精品线路等创建与推介活动,强化动态管理,把创建过程与美丽田园的打造相结合,真正使那些田园美、山水美、人文美的典型县和典型点在示范创建中脱颖而出,培育各具特色的地方知名品牌。

创意设计,进一步提高休闲农业创新发展水平。休闲农业发展应当注重新、特、奇、优,大力推进休闲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提高创新创意水平。要树立创意理念,认识到创意设计在增强休闲农业文化软实力、产业竞争力和持续吸引力方面的重要性。再以休闲农业的产品、包装、活动、景观等为创意重点,挖掘传统文化,突出时代特征,彰显人文风尚,创作一批充满艺术创造力、想象力和感染力的创意精品,建设一批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知名科技型休闲农园。尤其要把“互联网+”引入到休闲农业发展中。借助“宽带中国”战略,重点解决宽带村村通问题,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民的低成本智能终端,加强涉农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同时,建立农业大数据研究与应用中心,覆盖农业大数据采集、加工、存储、处理、分析等全信息链,面向全省推广农业大数据应用服务。加快构建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等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行业信息化服务水平。

整合资源,进一步保障休闲农业发展。政府在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当好开拓者、协调者、助力者和保障者。在政策支持上,要积极落实和创设有关扶持政策,争取休闲农业项目用水用电享受农业收费标准等政策,给予必要的人才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以便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休闲农业发展集聚地区要争取当地政府排污费、垃圾处理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基础配套上,结合农村环境整治,推动休闲农业经营场所的道路、水电、通信、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路标指示、导游牌、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公共卫生间等辅助设施。在投融资上,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投资休闲观光农业,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鼓励中小休闲农业企业和经营户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鼓励农民以资产、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参与经营;鼓励将休闲农业列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贴息、中小企业创业贷款范畴,解决发展过程中的投融资需求。在经营管理上,大胆创新,建立国有、民营、集体、联户、股份和个体经营等多元化经营体制,以及“公司+农户”、“农户十基地”等运作机制。

(作者单位:江苏省政府研究室)

责任编辑:戴群英

猜你喜欢
农业发展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张北“未来农业”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区域发展篇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