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明达
优化,指“加以改变或选择使优良”。如算法优化后,程序运行时间变短,网络优化后,响应速度变快。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优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作效率的提高;二是工具使用更加人本、方便,体现人性化;三是创造出新工具。因此,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这三个方面有所追求。
在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对于培养学生优化能力的认识并不到位,不少教师纯粹从技能训练角度来设计教学,忽视了课程本应承载的教育功能。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落实对学生优化能力的培养呢?
导入设计中体现优化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那么课堂导入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中体现优化,就是要在导入中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顺利通过情境的创设,感悟、体会优化的意义与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从两个方面来设计:一是展现技术使用的效率优势,从问题解决的方法上体现优化。二是让学生了解技术发展的历史,从技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体现优化。
展现技术使用的效率优势,从问题解决的方法上体现优化,着重培养学生建立“方法是可以优化的”的基本意识,可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来体现。使用不同工具,就会有不同的工作效率。如数据统计分析,用笔、计算器,或者Excel和数据库,其效率自然是不同的。即使使用同一种工具,也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如同样通过编程解决排序问题,不同的算法会产生不同的排序效率。某教师在教学“走进数据库”时是这样导入的:首先设计一份学生学习专业兴趣方向调查表,在做调查统计时,第一次采用纸质问卷,并让学生推选代表进行统计(只取一项);第二次采用网络数据库的形式进行,调查结束后,直接给出统计结果。当数据库系统给出所有的统计、分析报告时,学生代表所做的一项统计结果还没有完成,两者效率对比,结果显而易见。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从纸质调查到网络调查,这是应用方法上的优化,其产生的效果,是工作效率的极大提高。经过亲身的体验,学生的感悟更加深刻。
让学生了解技术发展的历史,感悟优化在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技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促进技术发展的核心思想,正是优化。首先,人们有不断追求更美好生活的需求,其实质就是为了优化生活。钟义信教授在所著的《信息科学教程》中曾明确提出:技术的任务是为了扩展人们改造(确切地说应当是优化)世界的能力[1]。由此可见,技术发展正是为了优化生活。其次,正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对技术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通过对技术本身的优化来满足这一需求。在这种“生活优化”和“技术优化”的交互a循环中,既满足了人们的追求,又促进了技术发展,而这相互作用的核心思想,就是优化。在教学中,可通过展现技术发展历史过程来实现。如拼音输入法,从当初的单字输入到词组输入,到可以句子输入,无一不是优化的结果。结合其技术实现原理介绍,更可以加深学生对技术实现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优化的思想及方法。
学习活动中引导优化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讲授,而在于相机引导。”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认识优化、体会优化,从而体验优化、实践优化。
以“教”为主的教学活动,可通过展示优化活动的实现过程,让学生体会优化。例如,在PowerPoint中的“自定义动画”教学中,教师在导入阶段出示两份PPT对比材料,其背景画面基本相同,主要区别是:一份文字没有添加效果,另一份添加了从左到右循环的文字效果。接下来的学习活动,教师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进行:第一,它是怎么实现的?引出自定义动画学习。第二,它是如何实现循环的呢?引出“效果选项”。第三,如何调整它的运动速度?引出“效果选项”中的个性设置。第四,还有其他实现方法吗?引出“动作路径”等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去探究。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正是对信息展示方法的不断优化过程。通过教师的讲授、演示以及与学生对话等,让学生从中体会优化在表现效果上的差异,从而进一步认识和体会优化过程。
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则可让学生将所学技术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通过经历优化过程,体验优化,实践优化。一是从美化的角度,引导学生要“用好”技术。不少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往往满足于会用所学技术,如会改变字的大小,会设置字的颜色等,而缺乏整体优化思想。例如,为保证信息的表达效果,设置字号为多大比较合适,设置什么颜色比较合理等都缺乏思考。因此,教师应多强化“用好”的技术理念,多强调系统思想,整体考虑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多从整体美化的角度,引导学生建立系统优化的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体验、不断探索。二是从寻求多种方法角度,引导学生“巧用”技术。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采用不同方法解决,通过对照比较,体验方法的优劣,感悟技术使用的技巧。如在PowerPoint自选图形教学中,教师设计一个开放的训练题:呈现一幅(组)图片,图片周围有类似电影胶片的小黑方块效果。其实现的方法很多,有同学采用自选图形中“基本图形”画一个小正方形,然后填充为黑色,再通过复制、调整位置等完成。也有同学通过插入特殊符号中的“■”,再设置大小、复制、排列等,完成设计。这些方法实现起来较为烦琐,也有一定难度。尤其很难保证两个黑色方块之间的空白间距相等。为此,教师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最终出现了一个更为优化的方法:该同学采用了自选图形中的直线功能,先画一条直线,再设置直线线型(粗细),最后选择“虚线类型”为相应方框间隔即可。这种方法实际就是技术“巧用”的一个典型实例。这一过程,能让学生体验到优化的无穷魅力。
评价活动中提升优化
一般来说,评价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的意义[2]。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至少应该发挥两大作用,一是相互借鉴学习,二是总结提炼学习内容。评价中提升,是指在评价中应着重加强对优化思想方法的提炼,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优化意识与优化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去进一步思考与实践,如实践活动中有没有遇到问题?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解决?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怎么样才能做得又快又好?指向优化思想与方法的提炼,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一是基于工具,有没有更有效的策略或方法,从各种方法的对比分析中,推荐优秀的方法;二是超越工具,是否有更好的工具?引导学生从应用的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基于工具,是从工具本身出发,做进一步的分析与引导,侧重于多种解法的分析与比较。通过展评学生实践成果,既能引导学生相互借鉴学习,又可通过对比分析各种方案,给学生推荐优秀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提高学生的优化能力。例如,在Word实践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对一篇文档中的关键词“信息素养”进行统计,并将统计结果写在文档的最后(注:该文档共有三段,统计结果为22处)。学生中共出现了三种方法:一是学生自己“数”出来的,不少学生在结果上出现偏差;二是以小组形式“数”出来的,三个人分别“数”三段文字,结果比较准确;三是运用“查找与替换”的方法,由Word自身完成统计。通过对比分析,学生不难发现方法的优劣,这既促进了学生建立优化意识,也让学生通过实践不断提高了优化能力,从而达成实施优化教育的目标。
超越工具,是引导学生寻找运用多种工具,使得问题的解决更加方便、高效。这里有两个基本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其他辅助工具解决问题。例如,我们可先通过Photoshop等图像处理工具对图片的效果进行处理,再在Word中使用。二是通过运用新的工具来解决问题。例如,录音机提供的声音处理功能有限,可使用专业级如Cool Edit工具进行处理等。
在生活中,优化思想随处可见,优化存在于一切时空中。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中,强调优化思想与方法的培养,落实优化教学要求,实现优化教学目标,理应成为信息技术优质课堂的永恒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