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东,黄 凯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体系中,传统手工技艺是其中的一大项。近年来,学术界对传统手工技艺的社会价值、保护理念、方法策略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传统手工技艺与旅游、教育、社区等相关产业化的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包括旅游商品、民俗节庆活动以及活态民俗博物馆的开发等。随着跨学科的交流,人们开始将传统手工技艺与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进行交叉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主要是“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1]。如何将传统手工技艺在社会变迁中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促使其文化再生和生命延续是当今非遗传承和发展中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从设计创意的角度,分析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方法,通过创造性的再设计转化为可接受的物质产品,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并促进新市场的形成。
传统手工技艺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充分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及艺术水平的最优秀的手工技艺与技能,包括陶瓷、织染、金属制作、造纸、制盐、建筑营造、髹漆、印刷、造船等。具体而言,具有如下特点:
传统手工技艺是以手工作业的方式对材料施以某种或多种手段使之改变形状的过程及结果。因而通过手工生产的方式加工物质材料是其主要特征。手工技艺与机器生产的本质区别在于器物的生产成型方式。机器生产体现了机械的批量化和重复性,而手工技艺则体现了器物的个性和不可复制性。因而,通过手工劳动而制作出的物品表现出质朴率真的风格特征,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性、社会性、地域性与历史性。
手工生产真实地反映了手工艺人的精神世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气息,在冰冷的机器流水线时代,“手工”是一个有温度的词[2]。手工生产中蕴含的艺术、自然、情感内容给人以想象空间,日益被人们所认同与重视。
传统手工技艺是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生活体验中逐渐积累和总结出来的物质和精神生产的成果。因此,存活于民众日常生活的传统手工技艺,随着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可以说,传统手工技艺是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演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而同步发展的,其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均表现出发展性特征。
新材料的运用、工艺的改进会促使传统手工技艺制作方式和载体发生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会促使传统手工技艺的使用范围和应用领域发生变化,审美意识的变化也会促使其美学形式语言发生改变。因而,不同时代的手工作品表现出迥然不同的使用方式、装饰纹样、造型风格、加工方式等方面的特征。总体而言,传统手工技艺在与自然、社会、文化环境互动中不断发展,以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
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传统手工技艺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造器物之中蕴含着包括社会制度、生产方式、风俗、民俗、艺术、文学、历史、科技等方面的知识系统。综观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可以发现,器物的功能、造型、装饰、材料和技艺本身是能够被直观看到的表象,而隐藏于这些直观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因素,如社会背景、社会结构、社会风俗以及制作者的心理状况、文化积淀、思维方式的内在因素才是通向理解传统手工技艺本质和规律的核心要素。可以说,在传统手工技艺的物质性背后,蕴涵着诸多非物质性内容,它体现了物质实用价值以及内隐的精神观念和行为制度模式[3]。
因此,考察传统手工技艺不仅要关注外在的造物语言、工艺方式,还要关注艺术语境、精神内涵、社会功能,更要关注创作意图、传承规律,从而在根本上总结其独特的艺术审美和文化价值。
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需要坚持手工性、发展性和整体性的基本要求,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将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美学价值通过生产实践转化为物质形态的产品,即在生产实践中保留传统手工技艺的完整性、文化内涵的继承性和传统工艺的实用性,兼顾经济价值、社会效益和文化蕴含的协调发展,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
传统手工技艺一般都经过了三代以上的传承,在传承中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变化,但关键的核心技艺是保持不变的。因此,在文化部出台关于非遗的指导意见中“坚持核心技艺的真实性”出现了七次之多,这也是生产性保护中最核心的部分。
因此,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前提是仔细甄别哪些是属于“核心技艺”,哪些是属于“衍生技艺”。“核心技艺”是区别不同传统手工技艺非遗的本质属性,它最能体现劳动者的创造性、工艺性和审美意识,蕴含技艺的本质特色。如“大理白族扎染”的核心技艺就体现在手工扎花形成图案、纯植物染料的使用和手工多次染整工艺三个方面。而布料的选择、图案的形式以及最后的用途都属于“衍生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不能因过度的开发而失去其最核心的本质内涵与核心技术,同样也不能墨守陈规,一成不变,以致使其变成一种与现代社会完全脱离的历史遗留物。既要保持传统手工技艺的流变性却又不至于流失其核心技术和人文蕴涵[4],谨防手工技术与工艺的蜕变。
最早的手工技艺都是为日常生活使用与服务的,只是到后来其中的一部分演变成贵族把玩的纯粹艺术品。为充分发挥社会与文化价值,手工技艺不能静态地展示于博物馆之中,也不能存在于表演之中,而需要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建立自身的发展路径,满足当下生活的需要。因此,对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是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中保护与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讲,进入现代生活是一种更具生命力和延续性的保护和传承方式。
传统手工技艺要立足于消费作为一种文化与存在方式的社会语境。在当代消费社会中,消费已经成为反映身份、地位和自我价值的集中体现。也就是说,当代消费文化的核心是通过消费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注重消费的象征与过程,而非关注消费结果。消费已经成为是一种自我文化身份的权力意义[5]。因此,传统手工技艺必须不断地关注消费需求与趋势,关注日常生活的热点,充分挖掘传统手工技艺的消费目标,在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基础上成为领导消费的新坐标。
在农业社会,传统手工技艺是一定地域的劳动者为了生计而就地取材,以手工生产的方式生产制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美国哲学家德雷福斯和凯利认为,手工技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地方性实践知识,是人类对万物的生成性理解和他们的生成性技艺[6]。不同地域的居民在自己的生活方式基础上生产着属于自己的器物,这样也就自然地形成和建构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地域性特色。如今,各地的传统手工技艺作品已经演变成人们对地域历史记忆的精神消费品,并代表着区域或族群文化的风格特色。正是由于传统手工技艺的地域性特征,才使得保护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多样性与地方文化特色具有社会意义。
生产性保护需要发展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充分展示地域文化内涵和附加值,把一切应有的素材、资源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整理把在一定区域(或群体)中形成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以及生产和生活活动特征凸现出来,以体现当地的气质性格特征。
传统手工技艺的再设计要求在保留传统手工艺技艺文化韵味的基础上创新出新的生活美学[7]。具体而言,可以从功能创新、风格诠释和文化表现等方面进行。
传统手工技艺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发展,其核心内容是进行功能上的改造与突破,拓宽应用范围和使用环境。坚持传统手工技艺的生活功能和生活情趣是设计创意的最基本的出发点[8]。
例如传统漆艺在物质形态上由早期单纯的漆器制作,发展至今天的漆画、漆立体、漆空间等物质形态。不仅如此,经过功能的创新设计出用漆艺表现的手机、凉鞋、手饰、餐具等产品,进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空间(见下页图1)。
以前主要生产各类鼻烟壶的河北衡水内画传统手工技艺,探索了传统内画技艺新的使用范围和使用形式。在保留传统工艺和绘画技艺的基础上,设计出如女性化妆盒、香水瓶、微型个人肖像及其它装饰性较强的工艺品(图2)。
传统水族马尾绣主要应用于胸前绣片、绣花鞋、背包、被面等服饰和生活用品的主体装饰。随着社会发展的使用需求和价值观念的转变,近几年马尾绣在使用范围上发生了较大的转化和延伸,开始应用于高跟布鞋以及诸如加装镜框的绣片、大型壁挂等纯装饰类制品,甚至出现在为企业定制的产品商标上,马尾绣被带入了更为广泛的应用领域[9]。
再如,传统的杭州油纸伞手工技艺,经过跨界设计而变成纸椅。这种纸椅利用糊伞的工艺,用做伞的皮纸为材料,最终形成特有的自然而前卫的气质。油纸伞手工技艺,从传统的油纸伞,发展到灯具、收纳容器和纸椅,更新了人们对工艺的认识,也拓展了工艺的适用范围(图3)。
把传统手工技艺融入现代社会,需要把风格与技艺进行分离,用现代审美观点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再创造,使之与现代生活场景相适应。日本的拼木工艺,传统上是将各种天然色彩木材进行重新叠拼接成马赛克的形状,再用刨刀削薄后贴上盒子或抽屉制作出各种工艺品。这种拼木工艺也可以贴在木材的边缘当作组合木使用,也可以不削薄将拼成的木材直接加工成产品,介于装饰品和实用品之间[10]。但这种传统拼木工艺将美丽的木材裁切的很细,使得拼木看成是印刷上去的花纹。基于现代风格设计的拼木浅盆和茶罐,以大色块图样制作,呈现拼木特有的质感,让人充分感受木材各自的特色及质感,极具现代感(图4)。
“HANA”系列器皿,运用了日本的“有田烧”传统手工工艺。为了将形状发挥到极致,同时考虑到白瓷上绘上花纹就会抢掉料理的风头,设计中摒除了“有田烧”的绘瓷特征而采用纯白色。正是这种对形态的追求和白色的运用体现出现代简洁的设计风格。例如其中的“三叶草”餐盘(图5),不仅可以一次装盛三种料理,而且可以通过摆盘方式的改变而呈现不同的形态。使用传统的想法结合新世界与新做法,完成了全新的设计。同样前面所提到的杭州油纸伞的现代设计,通过对传统油纸伞的改造而极具现代美感(图6)。
在全球市场、本土设计的时代,文化和设计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促进设计的增值,设计推动文化的发展。因此,传统手工技艺需要从强化地域特色开始,围绕手工技艺的地域性特点,在设计创意中整合地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综合形成地域性的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特色。
例如“非洲系列”家具充分发挥和利用非洲元素和概念,采用传统非洲雕刻技艺,对非洲民间神话进行展现,充分反映了非洲的文化特质(图7)。使用柳条、塑料、回收再生材料,将非洲传统编篮子、织渔网的手工工艺创造性地运用于家具的设计中。整体设计风格纯朴、时尚艳丽、富有幽默感,充分体现出非洲的地域文化特色(图8)。
传统手工技艺的再设计,不仅可以整合地方资源,还要能促进新文化资源的形成。比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旧的民俗经过改造而产生了新的民俗,在此基础上围绕新民俗产生了大量相关工艺用品的需求。这些新的工艺用品因为与新民俗具有某种天然的情感联系而成为一种新的地方文化资源。因此,如何将传统手工作品与新的民俗结合起来,这是应当研究讨论的问题。
通过设计创意促进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不仅可以促使批量化大生产条件下手工生产方式、地方传统技艺的生存与发展,也可以实现全球化语境下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弘扬。通过设计创意提高传统手工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的适应性,进而在改革、创新和发展中切实保持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对于传统手工技艺的创意设计,并非是回归于旧日的技术和生活方式,而是一种向更纯朴、更温情的手工形态的回归,充分利用今日与未来的技术为其提供发展的潜能。
[1]谭 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几点理解[J].江汉论坛,2010,(3):130-134.
[2]郭 悦.分离还是统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工艺品[J].广西民族研究,2009,(4):197-203.
[3]许大海.从表象到本义:“非物质文化”视角下民间手工艺文化价值探析[J].学术论坛,2010,(10):158-161.
[4]邱春林.守住“核心技艺”[J].美术观察,2009,(7):11-13.
[5]胡玉康.消费的产物:一种关于设计新概念的分析[J].艺术百家,2013,(4):149-155.
[6]袁熙旸.创造力在边缘:传统工艺、地方资源与可持续设计之路[J].装饰,2013,(2):16-21.
[7]廖明君,邱春林.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变迁[J].民族艺术,2010,(2):17-34.
[8]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民艺研究所.手艺创造财富——2009’传统手工艺保护与发展国际论坛[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9,(5):15-18.
[9]王 彦.“非遗”后的传统技艺传承——以水族马尾绣为例[J].民族学刊,2012,(2):17-22.
[10](日)喜多俊之.给设计以灵魂:当现代设计遇见传统工艺[M].郭菀琪,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