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美,司 文
(安徽大学 外语学院,合肥 230601)
韩礼德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先驱者和领军人物,他1985年出版的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 Grammar是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入门专著,并标志着系统功能语法走向成熟[1]。语言被系统功能学派看作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以及人类交际的工具,他们认为语言有着各种不同的功能[2]74,这些功能中最抽象、最具概括性的被称为纯理功能。而语言的纯理功能又被韩礼德分为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3]。概念功能是指用语言表达人们在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功能[4],它反映了主、客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牵涉到的人和物以及时间、地点、环境等相关因素[2]74。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而经验功能主要通过“及物性”(transitivity)和“语态”(voice)得以体现[2]74。及物性作为一个语义系统,它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所见所做所闻所感分成几种“过程”(process),并指出各种过程中与之相关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2]75。韩礼德认为及物性系统可以把人类的经验分为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的六种不同过程[2]75。
本文将重点从及物性的六个过程角度对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进行分析,通过上述理论及方法的运用,找出本部小说的主题意义,验证系统功能语法在文学欣赏中的有效性,并希望能帮助读者从语言学层面理解小说。
小句是以动词词组为中心的语言延伸,是语篇中有意义的语言单位[1]17。本文将从小句层面分析《警察与赞美诗》这部小说中所涉及的语言概念功能,以及体现及物性的六种过程。
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一般用动态动词来表示这个过程,用名词来表示“动作者”(Actor)和“目标”(Goal)[2]75,见表1:
表1 物质过程
如表1所示,“had made”表示了物质过程本身,而“Soapy”和“his humble arrangements”分别表示了“动作者”和“目标”。
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心理过程一般有两个参与者。一个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另一个是“客体”,它们分别表现为“感知者”和被感知的现象[2]76,见表2:
表2 心理过程
如表2所示,“know”是表示认知的心理活动的过程,而“you”和“the winter is near at hand”是“感知者”和被感知的现象。
关系过程是反映事物之间有着何种关系的过程[2]78。如小说中苏比将法律和慈善进行比较,“In Soapy's opinion the Law was more benign than Philanthropy.”他认为法律比慈善更加友善,也更愿意接收法律。
行为过程一般只有一个参与者,指的是诸如叹息、呼吸、做梦、咳嗽、哭笑等生理活动过程[2]82。见表3:
表3 行为过程
如表3所示,“turned off”转身离开是行为过程,“Soapy”是行为者,而“Broadway”是环境成分。
言语过程是通过谈话交换信息的过程。常用的动词有say,speak,tell,talk,describe等[2]83。作品中警察询问店主,“Where's the man that done that?”inquired the officer excitedly.这里的“inquired”表现了警察的言语过程。
存在过程是表示某物存在的过程。常用的动词是be,exist,arise[2]84。如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这句话表明了书本存在于桌子上的过程。
通过对《警察与赞美诗》分析可知,该小说中的小句涉及多个不同的过程,具体过程的统计情况详见下页表4:
表4 及物过程分布情况统计
从上表4来看,这篇小说共包括98个及物性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有38个物质过程,占38.8% ;19个行为过程,占19.4%;15 个关系过程,占15.3%;14 个心理过程,占14.3%;12 个言语 过程,占12.2%,但没有存在过程。而物质过程和行为过程最多,说明本部小说中主人公的行为和所做的事较多。
这部小说共有48个段落,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将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主人公苏比对即将到来的冬天的态度和反应以及他的决定;第二部分叙述了苏比为能进入监狱度过这漫长寒冬所实施的种种犯罪计划,不幸的是这些计划都失败了;第三部分介绍了苏比在听到教堂里的赞美诗后,猛然醒悟,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但他却在此时被警察逮捕了。这三个部分包含了不同的过程,下文我们将对每一部分的及物性进行分析。
这一部分是小说的开端,介绍了当时的环境——冬天即将来临,以及主人公苏比对此的态度和反应。因为该部分只有苏比一个人物,所以只需要分析涉及他的话语所体现的过程,苏比所参与的各种过程的统计数据和百分比见表5:
表5 苏比的主要过程统计
通过对这一部分的分析可知,该部分只有关系、物质和心理三种过程,其中关系过程最多,多于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关系过程主要运用在苏比当时所面临的恶劣环境以及他对这些环境的态度,而物质过程主要是通过他的一些行为得以体现,下面将举例说明。
(1)关系过程 这一部分大量运用了关系过程,它主要表现了苏比当时所处的悲惨环境以及他的一系列想法。小说中介绍冬天来临时,许多有钱人都会选择去地中海或者夏威夷地区度假。“For years the hospitable Blackwell's had been his winter quarters.”但对苏比来说,布莱克韦岛监狱是再好不过的冬季寓所。这里的“had been”表现了关系过程,作者将监狱和冬季寓所等同起来,二者之间的反差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的凄惨命运,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社会。
(2)物质过程 通过文章的第一句我们了解到苏比当时躺在长凳上,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而物质过程的使用客观地再现了主人公当时所处的环境。
例1 On his bench in Madison Square Soapy moved uneasily.
无家可归的苏比只好躺在公园的长凳上休息,本句中作者用了“moved”这个动词表现了他因寒冬而浑身哆嗦、辗转难眠的情景。寒冷的冬天,呼啸的北风,无处安身的苏比,这样的情形不仅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更为下文苏比想方设法进入监狱躲避严寒做出铺垫。物质过程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苏比因寒冷而辗转不安的状况,同时也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
(3)心理过程
例2 Soapy,having decided to go to the Island,at once set about accomplishing his desire.
例2中的“Soapy”是“感知者”,“having decided”是他意识到冬天要来了后对这一现象所做出的“反应”,即他需要找一个地方既能使他免受寒冬的侵袭,又能吃饱穿好。他有两种选择,一是接受政府的救济,二是进入监狱,最终他选择了后者。他认为法律是铁面无私的,会按章程办事,所以他宁愿通过犯罪而被警察抓进监狱,也不愿去接受政府或者所谓的慈善机构的救助,因为接受救助不仅会让他丧失自由,还会让他的精神受到侮辱。通过他的这种心理想法可见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多么黑暗,穷苦人民的生活是多么悲惨。
这一部分是小说的重点和高潮部分,具体描绘了苏比为进入监狱所实施的一系列计划。该部分出现几个人物,有苏比、警察、服务员、店主、姑娘、持伞者等,但主要的人物还是苏比和警察,所以我们只具体分析他们两个人所参与的各种过程,其统计数据和百分比见表6:
表6 苏比和警察的主要过程统计情况
由以上数据我们可知,苏比的主要过程是物质过程、行为过程和言语过程,其中物质过程占主要部分,说明苏比在这一部分做了许多事,而警察的主要过程是心理过程,说明警察并没有做什么事,只是有一些心理活动。下面将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两个人物的具体过程。
(1)苏比的各种过程分析
例3Soapy took a cobble-stone and dashed it through the glass.
这里的动词“took”和“dashed”都表现了物质过程。苏比在白吃白喝计划失败后他想起了另外一个办法——砸坏商店的玻璃,于是他捡起一块大鹅卵石狠劲地砸过去。平日里苏比是不会这样做的,但是这次为了能顺利进入那个他梦寐以求的小岛只能做一些坏事了。
例4He danced,howled,raved,and otherwise disturbed the welkin.
这里的“danced”,“howled”,“raved”是苏比的一系列行为,属于行为过程。苏比在一次计划失败后又想通过扰乱治安来引起警察的注意,于是他一会跳、一会笑、一会哭、一会闹,企图搅个天翻地覆,但事实证明他又失败了,警察只是若无其事的转动警棍,并没有理会苏比。苏比跳、哭、闹的行为与警察的若无其事形成了对比,一方面突出苏比行为的怪诞,另一方面也反衬警察的失职。
例5“Oh,is it?”sneered Soapy,adding insult to petit larceny.
这里的“sneered”表示苏比通过谈话交流信息,是言语过程。苏比故意偷走别人的伞但却一直强调这伞是他自己的,他不仅在行为上激怒别人,而且还在言语上攻击别人,为的就是用言语引诱别人和自己合作,帮助自己进入监狱[5]。
(2)警察的各种过程分析 这一部分中警察所参与的是物质、言语、行为和心理四种过程,我们将着重从心理和言语以及行为过程具体分析警察的所想所说所为。
例6The policeman looked at the two curiously.
动词“looked”是表示“感觉”的动词,所以这一句是警察的心理过程。苏比偷了别人的伞,还一直在和持伞人争论,他一边在行为和言语上激怒别人,一边吸引警察的注意,但令他失望的是,警察只是好奇地瞅着他们两个,并没有上前帮忙解决问题的打算。“look”这个词使得警察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旁观者,他看到了苏比犯罪可是却没有一点反应。
例7The policeman twirled his club,turned his back to Soapy and remarked to a citizen:……Noisy;but no harm.We've instructions to lave them be.
这几句话共包含警察的两种过程,动词“twirled”,“turned”是警察所做的事,属于行为过程,而“remarked”表示警察对别人说话,属于言语过程。当苏比又跳又笑又哭又闹扰乱社会治安时,面对此情景,警察只是转动着警棍,背对着苏比,对行人解释苏比的行为,说到“虽然吵闹,可是不妨碍事,上面有指示,只要不要闹得太大,就不用管他们。”警察的这种不作为既不能保护人民,又违背了自己的职责,他的行为从另外一方面纵容了苏比的种种罪行。警察这个人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讽刺了法律的无效性。
这是小说的结尾部分,这一部分里苏比被警察以行为鬼祟的罪名抓捕了。虽然该部分只有苏比和警察两个人物,但是依旧有一些过程,具体过程参照下表7:
表7 苏比和警察的过程统计数据和百分比
这一部分涉及苏比的过程主要是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而警察只有2个言语过程。这一部分主要叙述苏比在听到教堂的赞美诗后决定痛改前非,他打算改变自己、开始新的人生,所以他有了许多目标,这些目标都是物质过程的宾语。他的目标都是通过句式“he would……”(“他将要……”)表现出来,我们知道“would”一般表示某人的打算,所以可能会实现也可能不会实现。但对苏比来说,他的这些目标是实现不了的,因为他被法官判了三个月的徒刑。而警察在这一部分没有其他行为,只是说了两句话,但就是这简单的话语却改变了苏比的人生,他成功地逮捕了无辜者,并将苏比送进了监狱。
通过以上三个部分对整篇小说表达的及物性分析,我们可知这篇作品本身就是一篇讽刺性的小说。在小说里,“监狱”变成了一个美好的地方,既可以躲避严寒又可以解决温饱问题,所以故事的主人公苏比想方设法,甚至做一些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来进入这个“美丽的地方”。“警察”的职责本是保护人民、为人民服务,维护法律的公平和公正,但这篇小说中的警察面对犯罪行为冷眼旁观,只会逮捕无辜者。至于“法律”更是没有时效性和严明性可言,既不能惩罚犯罪行为又不能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但最为悲惨的莫过于小说的主人公苏比,他本身就无家可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流浪街头,但是政府的救助却帮不了他,所以走投无路的他只能通过犯罪进入监狱来度过寒冬。事实总是残酷的,他策划了六次犯罪行为,但每次都失败了。后来在他想要开始新的生活时,警察却逮捕了他,最终他进入了监狱,这暗示着在这样一个黑暗的现实社会里,贫苦大众是没有机会改变自己的悲惨人生的。
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理论分析了小说《警察与赞美诗》。通过分析可知,这本小说涉及五种过程,其中物质过程最多,它反映了主人公苏比为进入监狱所实施的种种计划和所做的事。而言语过程最少,主要是人物间的对话少。
总的来说,本研究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文学分析方面有着实际的重要作用和效果,它不仅为探讨小说的主题提供一个语言学支撑,而且能帮助读者从更多角度理解小说。
[1]Geoff Thompson.IntroducingFunctionalGramma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1.
[3]Halliday,M.A.k.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London:Arnold,1985.
[4]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5]王 霞.警察与赞美诗的功能语言学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5,(1):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