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非洲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5-11-19 03:52刘欣怡
关键词:非洲升级变量

郑 岚,刘欣怡

(合肥工业大学a.经济学院;b.工业信息研究院,合肥 230601)

目前,国外学者在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升级影响方面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发达国家。历史上非洲很多国家曾经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殖民地,这些国家对非洲投资起步很早,使得其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较为成熟。相对而言,我国学者在对非洲直接投资方面研究很少,尤其是对非洲直接投资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屈指可数,本文拟就这一方面作一尝试。

一、我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和国内产业升级的现状及分析

1.我国对非洲投资的现状

据商务部统计,2000年中国对非洲的投资存量仅为2.1亿美元,随着2003年中非合作论坛的召开,我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开始逐步增长。2003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为4.9亿美元,到2009年达到93.3亿美元,增长了18倍。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2009年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仍逆势增长,达到14.4亿美元。截至2013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已达到246.1亿美元。

而从流量来看,2008年是中国企业对非洲投资增长最快的一年,投资流量规模达到历史最高点54.9亿美元(如图1所示)。之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世界各国的投资环境有所恶化,各国经济都受到严重冲击,我国企业为了规避风险也普遍减少了对外投资,2009-2013年的投资流量较2008年有所回落,但流量规模仍由14.4亿美元增至33.71亿美元,年均增长26.8%。这一方面是经济危机后各国经济状况不断好转,更主要的是2009年第三次中非论坛的成功召开,使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额重新开始增长且逐年攀升。

我国对非洲直接投资流量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流量的占比一直较小,其波动趋势与投资流量的波动基本一致(如图2所示)。2003年占比的显著提高和2008年占比达到历史最高点的主要推动因素均是中非论坛的成功召开。随着近年来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我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占比从2009年的2.6%上升到了2013年4.3%,说明我国对外投资的重心已经开始向非洲转移。

图1 我国对非洲直接投资流量趋势图

图2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对非投资占比趋势图

我国企业在非洲地区的投资覆盖率非常大,截至2013年底已高达86.7%,仅次于亚洲地区的95.7%高于欧洲地区的85.7%。2013年末,我国企业在非洲投资覆盖的国家数量已达到52个,只有加那利群岛、西撒哈拉等8个投资环境较差的国家和地区尚未涉及;在非洲地区设立的境外企业数量近3000家,比2012年同期增长了20%,占境外企业数量的11.6%①数据来源:中国2003-2012年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由此可见,随着我国企业经济实力的增强和非洲的开发,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非洲列为对外投资的首选之地。其中,我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较多集中在尼日利亚、南非、苏丹、赞比亚、埃塞俄比亚、刚果金等国。这些国家或是在非洲经济排名排在前列,人口众多需求旺盛,或是资源丰富,或是两者兼有。如南非拥有着世界上贮藏量五分之二的黄金,同时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出口国;尼日利亚、苏丹等国石油贮藏量惊人;“铜矿之国”赞比亚拥有着世界铜矿蕴藏量的15%;而埃塞俄比亚、刚果金等国盛产咖啡、可可、棉花、玉米、热带水果等农作物。这也可说明我国目前对非洲直接投资仍然是以资源寻求型和市场寻求型为主。

2.国内产业升级的现状

目前公认产业升级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即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比重占优势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占优势演进。由表1可知,同美、英等发达国家的三次产业GDP 比重相比,我国三次产业GDP比重比例明显不太合理。发达国家第一产业即农业的比例占比很低,其中英国长期保持在1%以下,而我国第一产业的比例却高达10%以上,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比例均达到了70%以上,而我国的比例仍低于45%,可见我国的产业升级尚不完善。

表1 中国和美英等发达国家三次产业GDP比重比较

续表

根据钱纳里工业化阶段和标准产业结构理论,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跃进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1]。在高级阶段,一个国家的人均GDP每年应达到1120美元以上,第一产业比重低于10%,第二产业比重达到最高水平。我国人均GDP在2003年已超过1200美元,已处于工业经济的高级阶段,但第一产业比重却一直高于10%,第二产业比重仍在逐年下降,未实现稳定,产业结构明显不合理。可喜的是2003-2013年我国第一产业的比例不断下降,第三产业的比例不断上升,产业升级正向着更高的阶段演进,然而,第二产业中很多行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因而通过将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部转移的方式来实现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二、劳动密集型企业对非洲投资影响国内产业升级的机理分析

劳动密集型产业狭义是指在生产成本中,工资支出与设备折旧和研发(R&D)支出相比所占比重大的行业;广义是指单位资本雇佣劳动(力)较多或单位劳动占用资本较少的产业。在中国,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制造业和建筑业被普遍认为属于吸纳劳动力相对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凭借着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多为代工的加工贸易生产方式,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但近年来却暴露出几大问题:一是多数劳动性密集型企业采用的是一种为他人代工的模式,设计、研发、品牌营销等基本上依赖国外供应商和进口商,很难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二是代工基本是相对简单的劳动,对工资和加工成本的上涨,反应十分敏感,导致企业代工者地位不稳定,易被取代;三是由于缺乏对设计、营销等其他高利润活动的参与和掌控,收入全部来源于低端加工活动,企业利润微薄。同时“人口红利”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但2013年1月,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这意味着人口红利趋于消失,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一大优势正在逐步减弱,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处于不断衰落阶段,这些产业多集中在制造业,2013年制造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高达30%,而非洲国家制造业普遍不发达,在非洲大陆经济最为强盛的南非,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制造业占比13%,而尼日利亚制造业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成为非洲各国发展制造业的重要途径,为中国对非洲制造业的直接投资创造了良好机遇。而据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制造业是我国目前的比较优势产业,即“边际产业”,但其对外投资的比重并不高,2012年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所占比重仅为9.9%,加大制造业的对非投资对于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林毅夫在2014年“走进非洲·中非产业经济合作峰会”演讲中曾指出“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还可以再现春天,而非洲就是全球产业转移的最后一站”。

根据微笑曲线理论,加工制造业位于产业链附加值曲线的最底端,处于获利低位,企业如果要获得更多的附加值,就必须向两端延伸——要么向上游端的技术及科研延伸,要么向下游端的营销与品牌延伸。非洲目前人均收入只有中国的1/4,很多国家甚至连中国1/10都达不到,而且非洲幅员辽阔,有10多亿人口,工人工资处于全球最低的状态,因而非洲是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面对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将中国以初级加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初级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的非洲市场,而在国内注重培养以技师、技工为代表的“中级劳动力”,逐步向以技术和专利为优势的上游端延伸,一方面必然会带动非洲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必然会带动国内产业的升级转型。

三、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

1.实证模型的引入和修改

需求、供给、国际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等因素都会对一国的产业升级造成影响,由于在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升级关系研究方面尚无成熟的实证模型可用,本文借鉴遇芳(2013)[2]在钱纳里“标准结构”模型基础上改进的模型,将其运用到我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研究中,加入滞后变量,实证分析其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是否显著并解释原因。

钱纳里通过对1950-1970年101个国家的数据分析,提出了一个解释各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产业结构变动的“标准结构”模型,此模型适用各个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表述如下:

X=α+β1lnY+β2(lnY)2+γ1lnN+γ2(lnN)2+∑δiTi+εF

其中X 表示一国经济结构变动的某一方面,如产业结构变动等,Y 表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N 表示某一时期的人口数,T 表示时间趋势,F 表示一国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如进出口的变化、储蓄的变化、固定资产的增加等[3]。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本文对以上模型作如下修改:

首先,引入对非洲直接投资变量。钱纳里模型的一个重要假定是所有国家都处于国际贸易中,且存在资本流动,因此方程中F表示一国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流动,表明原模型已将资本流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考虑其中,而对外直接投资额可以反映资本的流动,因而此处F 用对非洲直接投资表示。由于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普遍具有滞后性,故采用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存量数据(ODI),同时引入对非洲直接投资滞后一期和滞后两期的变量lnODI(-1)、lnODI(-2),考虑到模型中各变量须具有可比性,故采用对非洲直接投资(ODI)存量占GDP的比值进行实证分析。

第二,原方程中的虚拟变量T 表示时间趋势的影响,考虑到我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时间不长,同时本文实证分析所用数据的时间跨度较短(2003-2013年),可以忽略其对模型的影响,故将虚拟变量T从模型中剔除,同时由于人口因素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较小,因此去除模型中表示人口的γ1(lnN)-γ2(lnN)2项。

第三,X 表示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动,本文中用R 替代,R 为产业升级程度的测定指标。借鉴靖学青(2005)所提出的产业结构层次系数来定量测度和刻画产业升级水平,具体形式为R=y1×1+y2×2+y3×3(1≤R≤3),其中yi为第i产业的产值比重,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3-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三大产业比重所得,R 值上下限为1-3[4]。

第四,引入外部冲击虚拟变量EC。从第二部分现状分析中可知,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影响很大,投资总量在2008、2009两年出现大幅的下降。同时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外部冲击尤其是金融危机对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必然有着深远的影响。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一方面导致了我国部分外向型企业倒闭,企业的研发投入减少,延缓了产业升级的进程;另一方面,政府为有效应对危机,大量投资建设基础性设施如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放宽了中小企业的贷款条件,鼓励其进行研发投入,这又会加快产业升级的进程。因此引入EC虚拟变量。

综合以上四点,本文采用的模型为:

lnR=α+β1lnY+β2(lnY)2+β3lnODI+β4lnODI(-1)+β5lnODI(-2)+β6EC+ε

其中R 为产业升级程度的测定指标,Y 表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ODI表示我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存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取当期、滞后一期、滞后两期的数据,EC 表示外部冲击虚拟变量,R,Y和ODI指标均采用对数形式,消除单位不同对模型的影响。

2.实证研究

由于我国对非洲直接投资起步较晚,数据很难取得,本文选取我国2003-2013年11年的数据。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指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为避免通货膨胀对价格的影响,人均GDP以2003年为基期进行了不变价格的处理,我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存量数据来源于商务部发布的2003-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计算得出ODI指标数据。虚拟变量EC在2008和2009年设置为1,其他年份均为0。

运用Eviews8.0软件,普通最小二乘法得到的估计结果如下:

从结果看,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可决系数达0.98,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也达到0.94,说明各解释变量对于被解释变量的联合线性作用显著,但各解释变量前参数估计值未能通过t检验,且(LnY)2前参数估计值符号的经济意义也不合理,根据计量经济学理论,认为解释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如果模型被证明存在多重共线性,目前最为有效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就是找出引起多重共线性的解释变量,将它排除出去,即下文将采用的逐步回归法[5]。

(1)多重共线性检验 由表2可知,lnY、(lnY)2、lnODI、lnODI(-1)和lnODI(-2)五个指标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分别作lnR 与lnY、(lnY)2、lnODI、lnODI、lnODI(-1)和lnODI(-2)间的回归,找出对我国产业升级影响作用最显著的指标,然后利用逐步回归法,确定最佳回归方程。

表2 解释变量相关系数表

首先找出最简单的回归形式:

比较以上五个模型,(4)式可决系数最大,说明我国产业升级受对非洲直接投资滞后一期的变量的影响最大,且lnODI(-1)前的系数为正,与经验相符,选(4)作为初始的回归模型。

然后,将其他解释变量分别导入初始回归模型,逐步回归,确定最佳回归方程,如下表3所示:

表3 逐步回归

从上表中看出,方程2引入变量InY 后,拟合优度略有提高,但只有InY 前参数t值通过检验,常数项、lnODI(-1)项t值都未通过检验,故去除变量InY;第二步引入变量(LnY)2,拟合优度不变,且参数符号与经济理论相符,且常数项、(LnY)2项t值均通过检验,与引入lnY 相比方程更优,故保留变量(LnY)2;第三步引入变量InOOI,拟合优度不变,但lnODI(-1)项参数符号与经济理论不相符,且InOOI、lnODI(-1)项均未通过t检验,故去除变量InOOI;第四步引入lnODI(-2),拟合优度提高,常数项、(LnY)2、lnODI(-1)和lnODI(-2)项全部通过t检验,所以保留变量lnODI(-2);最后引入变量EC,拟合优度不变,但lnODI(-2)项参数符号与经济理论不相符,且lnODI(-1)、lnODI(-2)和EC项t值都未通过检验,故去除变量EC。所以最优拟合结果如下:

最终模型(6)的拟合优度达到0.98的高水平,解释变量(LnY)2、lnODI(-1)和lnODI(-2)都通过了t检验,且解释变量前的系数符号也符合当前经济理论,因此该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优,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变量间关系。

(2)异方差检验 根据计量经济学理论,怀特检验方法对任何形式的异方差均适用,对最终模型⑥作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得到残差平方项,将其与(LnY)2、lnODI(-1)、lnODI(-2)及它们的平方项作如下辅助回归:

R2=0.67,怀特统计量nR2=7.37,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5的x2分布临界值11.07,因此最终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3)模型结果与原因分析 从最终方程(6)看,我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对于产业升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具有滞后性,滞后一期对非洲直接投资每提高1个百分点,产业升级指标将提升0.022 6个百分点,滞后两期对非洲直接投资每提高1个百分点,产业升级指标将提升0.023 5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于产业升级影响也较为显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提高1个百分点,产业升级指标将提升0.002 6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有:

第一,我国自21世纪以来对非洲直接投资发展迅猛,虽然发展时间很短但追赶美英等对非投资大国的步伐不断加快。从对非洲直接投资的总量来看,美国2003年对非洲直接投资存量198.35亿美元,是我国同期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存量的40倍,英国2003年对非洲直接投资存量303.23亿美元,是我国同期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存量的61倍;但美国2012年对非洲直接投资存量613.81亿美元,只是我国同期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存量的2.8倍,英国2012年对非洲直接投资存量589.1亿美元,只是我国同期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存量的2.7倍。可见我国对非洲直接投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在整体经济中占比不断增加,因而在宏观层面上,对产业升级转型的促进作用将不断加深。

第二,我国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动因已逐步由资源寻求转向市场寻求和效率寻求,企业集中对非投资的产业不仅包括食品、服装和基础建设等行业,也开始涉及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市场寻求型投资通过投资对象国市场需求的提高和规模经济效应来推动本国的产品和产业流程升级,而效率寻求型投资则是企业通过协同效应和传导效应,即在国外投资建立子公司或附属企业,获取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等要素,最终达到母公司产品和流程升级的目标,因而两者对于国内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但产品和产业流程升级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需要经历几个周期的过程,耗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所以对非直接投资在当期很难对产业升级产生显著的影响,滞后一期和两期的变量才会促进产业的升级转型。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1)结论 我国近年来对非洲投资总量不断扩大,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发展势头良好,同时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从实证结果来看,对非洲直接投资对于我国产业升级的影响比较显著,明显有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呈现出发展时间短、整体发展水平偏低的特点,同时还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政府扶持力度不够,金融政策扶持有限,国企主导、中小企业投资占比少等问题。所以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势在必行,必须加大加强政府对非洲直接投资的扶持力度、金融政策支持,同时我国企业也应注重与当地企业合资、合作,实行本土化经营模式,实现从传统服务业为主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投资的结构性转变。

(2)政策建议 一是加强政府和金融政策支持。加强对中国企业的各种政策支持,政府需要构建有效的政策、法律环境,同时提供优惠的财政、税收、融资等方面的支持,切实保护我国企业在非洲的合法利益。首先,政府可以适当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指导,提供如税收优惠、进出口便利等优惠政策;其次政府应提供非洲各国的基本信息,定期对当地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提示,分析市场机会和竞争情况,提高中国企业对非洲市场机遇的把握能力;再次,中国政府特别是驻非洲各国大使馆可以将在非洲的中国企业联合起来建立行业协会或者商会,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增强竞争力和对外谈判力度。同时,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发展基金等金融支持更多的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政策,发放额度较低,并不能实际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因而应适当提高各类投资基金的发放额度,进一步促进我国企业对非洲的直接投资。

二是实现对非洲直接投资的战略转型。近年来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更多地集中在资源寻求型投资,应重点发展市场寻求型和效率寻求型对非洲直接投资,逐步实现战略转型,在加快制造业剩余产能转移的同时,提高对外服务水平。目前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层次还较低,必须加快发展对非洲现代服务业的直接投资,即扩大对信息服务、计算机服务与软件、技术服务等行业的直接投资规模,不仅可以为第一、第二产业的投资活动提供高质量的配套服务,还能提高中国服务业的整体效益和水平,加速实现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是实行本土化经营模式。非洲各国的发展状况差异较大,我国企业在进军非洲投资市场前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对投资国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投资环境、引资政策等进行实地考察,对劳动力成本、消费者需求等进行市场调研,尤其要关注投资对象国诸多风险因素,如国家安全、不利于投资的政策法规等信息。我国企业应考虑逐步实行本土化经营模式,即尽可能地融入非洲市场,像当地企业那样经营发展。具体做法就是针对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和提供产品和服务,打造符合当地消费习惯的自主品牌,实现人才、管理、市场的本地化,同时了解当地的文化、宗教和习俗,注重将环境保护、公益慈善等内容纳入项目实施过程中。本土化经营模式有利于增强当地居民的认可和好感,减少利益冲突和摩擦,使我国企业的对非洲投资项目能够真正实现长期盈利。

[1]钱纳里.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对比剖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03-109.

[2]遇 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升级效应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66-67.

[3]李逢春.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产业升级效应——来自中国省际面板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6:124-134.

[4]靖学青.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对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45-49.

[5]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38-143.

猜你喜欢
非洲升级变量
An Uncommon Trip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非洲鼓,打起来
回暖与升级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