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昕
(南京市天景山中学,江苏南京211100)
“化静为动”思想在初中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教学中的运用
☆赵昕
(南京市天景山中学,江苏南京211100)
纯理论内容的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一直是一个难点。目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纯理论内容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如何突破理论知识教学这一难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一道难题。本文初步探讨“化静为动”思想在初中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为信息技术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化静为动;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知识教学;问题及策略
纯粹理论性知识的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大量存在,这类知识的教学向来被认为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个难点。作为实践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本应得到师生的高度重视,但事与愿违,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它被重视的程度还远远不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教材的角度来看,部分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编撰内容涉及较深、较广,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部分教学内容的选取面广而深,并不适合基础阶段学生学习,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其次,部分学习软件的选择和使用与现实生活脱节,游离于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之外。例如:日常工作中人们普遍运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进行文字处理操作,教师也更熟悉一些,但部分信息技术教材选择WPS软件作为字处理学习对象,尽管两款软件各有优势,但从实际应用来看,笔者认为Microsoft Office软件更“接地气”,更适合选择作为字处理的学习软件。因此,笔者认为,部分信息技术教材增加了中小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与运用难度,是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原因之一。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部分教师在思想上对理论知识的教学重视不够,教学往往采用口述讲授,方法简单,手段单一,不利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大部分采用文字叙述方式进行表达,可操作性不强。同时,很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主要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因而轻视对理论知识的教学。由于长期受到工具性特征的影响,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在思想上重实践轻理论,对理论知识的讲授基本采用传统的方式讲授,且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一,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学生动不起来,缺乏听讲的兴趣,渐渐失去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耐心,从而使理论知识的传授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难点。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认识不清,导致绝大多数学生厌倦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喜欢实实在在的实践操作。在日常教学中,不少信息技术教师错误地将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误认为是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认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很高,不存在引导的问题。然而事实证明,由于引导不得力,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只是对计算机的兴趣而已,他们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而在于有机会玩游戏、上网等,对于真正的课程内容毫无兴趣,由此,出现了学生喜欢计算机,但不愿听教师讲课,那些纯理论性的知识更是如此,这都是因为学生对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认识不清,教师引导不得力造成的。
针对以上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化静为动”不失为一个好方法。笔者就“化静为动”思想在初中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做简单论述,希望为信息技术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化静为动”思想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有其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对中小学课程教学具有广泛和积极的指导意义。教育学研究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度性的教学规律是我们开展有效教学的必然依据。教学过程具有许多有迹可寻的特点和规律,其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之一。这一规律认为,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这是因为人类个体的认识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基本来源。直接经验是个体在认识、探索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自身参与的活动中体悟、感知和概括出来的经验,属于个人经验的范畴;间接经验是人类在文明史的演进历程中所积累的一切经验,主要体现为人类的各种文化成果,它必须通过交往等活动才能获得,属于前人、别人经验的范畴。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原则,反映了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它是我们进行有效教学必然要遵循的教学规律。
基于以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认识,笔者提出了“化静为动”的思想。所谓“化静为动”思想,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在人类文明史演进历程中所涉及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前人、别人所积累起来且不易习得的间接经验,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或方法,转化为学生可以亲身参与、体悟、感知和概括的感性素材,通过对感性素材的学习,积累或现时获得直接经验,从而达到在直接经验基础上学习间接经验的一种教育教学思想。
“化静为动”思想体现了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教学规律,它对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这是因为,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一般是以抽象的文字符号表示的,是前人或别人在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的认识和总结,而不是来自学生的亲身实践和经验,由于缺少感性经验的积累或现时获得,这些知识经验并不能真正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为了真正实现学生通过“读书”、“接受”现成知识,然后再去“应用”和“证明”这一认识捷径,有必要在教育教学中采取各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少走弯路,让他们能用最短的时间掌握大量的系统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客观世界,开拓新的认识领域,这不但是教育的目的,也是“化静为动”思想在教学实践上的追求。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理论知识教学中,如何将“化静为动”思想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呢?笔者以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初识Excel界面》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信息技术教材在编撰各种软件的使用时,通常的做法是以介绍软件的操作界面为初始教学内容,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关于《数据统计与分析》这一章的教学内容也沿用了这种思路。对于界面组成这部分内容,在传统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通常采用边讲解边演示的方法进行处理,即一边讲述界面各个组成部分的名称和一些基本概念,如行号、菜单栏、编辑栏、列号、常用工具栏、格式工具栏、工作表标签、活动单元格、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等,一边简单叙述其功用。这种方式下,知识的传授基本上是将教师的静态知识向学生进行简单传递的过程,至于学生接受、理解的程度和知识体系的建构如何等都不得而知。根据笔者多年的从教经验证明,对这部分内容而言,采用这种处理方式进行教学,教学实效很低,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即使采用一些常用的课堂评价手段进行补救,也无法真正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了提高这种类型的理论知识的传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化静为动”的思想,利用Flash软件将这些文字符号叙述的理论知识制作成了动态的、学生可以自主操作的游戏型学习课件,学生只需要根据学件的要求,将界面上各组成部件的名称拖动到正确的位置放置即可成功,如果学生将某一部件名称拖动错误或放置的位置不对,学件将要求学生重新尝试,全部正确后,学件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激励。这种在“化静为动”思想指导下制作的学件,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亲身参与、体悟、感知和概括的感性素材,通过对感性素材的学习,积累或现时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自主探究理论知识,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和自主评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在直接经验基础上学习间接经验,通过实践证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图1、图2分别为“化静为动”思想下制作的《初识Excel界面》学习课件的简单操作界面和教学评价示意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这类理论知识的教学大量存在,因此,在“化静为动”思想指导下制作的学件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
图1 《初识Excel界面》学习课件操作界面
图2 《初识Excel界面》学习效果评价
综上所述,尽管纯理论内容的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是一个难点,但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发挥我们的聪明智慧,不断探索总结,必将创设出更多富有魅力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
[1]叶澜,袁振国等.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初中信息技术7年级[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编辑:郑方林]
G434
A
1671-7503(2015)21-00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