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书满
弘扬民族文化
———关注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书满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为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我国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6月13日是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被提到一个新高度。
沈阳,这座具有7200年人类文明史和2300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不同的文明在这里交汇,多民族文化在这里融合,岁月沧桑,孕育了沈阳人超凡的智慧与天才的创造,也积淀了文化的繁盛与辉煌,蕴藏着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文广局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市、区(县)文化部门的不懈努力,沈阳市非遗保护工作处于省内领先态势并居全国前列。目前,沈阳市拥有市级非遗项目169个,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10大类别,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0个、省级非遗项目40个,还拥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89名,其中国家级7名,省级27名。
6月12日,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国际纺织服装城拉开帷幕。本次博览会以“为文化遗产点赞、为美丽沈阳添彩”为主题,为打造沈阳文化品牌、创建文明城市助力;与此同时,也展现了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让非遗走进民间,贴近百姓。展出项目有传统技艺类(综合类、刺绣类、酒类、食品类)、传统美术(剪纸类)、民俗、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等。活动现场还汇集了近百位非遗传承人,展示了剪纸、雕刻、泥塑、刺绣等民间工艺,受到市民的广泛欢迎。聆听乡音浓厚的东北大鼓,咀嚼韵味十足的奉天落子,回眸风度翩翩、实景依稀的影像……这林林总总的文化符号,承载着沈阳昔日别具魅力的文化记忆,并穿越久远的时空向我们走来。
胡魁章制笔工艺的创始人是胡魁章,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制笔高手。160多年前,胡魁章带着一身绝活到沈阳,开了胡魁章笔庄,主要经营自制的毛笔和文房四宝。他兢兢业业,使笔庄在沈阳扎下了根。他制作的毛笔不仅被大众所接受,还受到朝廷官员的青睐。当时,胡魁章和上海周虎臣、北京李福寿被誉为中国毛笔中的“三杰”。他的制笔工艺在沿袭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出新。经过百年的发展沿革,笔庄自制笔有40多种,分为狼毫、兼毫、羊毫三大系列,并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胡魁章毛笔有“尖、齐、圆、健”四大特点,并创出了“青山挂雪”“金刚如意”“大狼毫”等名笔,不仅中国文人爱用,外国人也很喜欢。据介绍,一枝毛笔要经过“浸、拔、垫、齐、梳、择”等40多道工序。选料是前提,然后拔毛、墩齐、加热、除油,每道工序都须细致。
关氏皮影是北方皮影的分支,在清代流传河北、东北,逐渐形成了声腔音乐相近、演唱风格各异的地方皮影戏。在语言上,关氏皮影采用辽北地方方言;在唱腔上,逐渐形成了爽朗高亢、婉转动听的演唱风格。曲调有“慢板”“快板”“流水板”“绕口令”等,演唱方式有对唱、合唱、数板、带板唱、紧拉慢唱等。主要有传统剧目《薛家将》《杨家将》等近百种。2014年6月11日,关氏皮影传承人关维颖在沈阳开班收徒,关惠明、李敏、陈雪月正式拜入门下,成为第六代传人。
著名评剧演员鑫艳玲生于1926年,原籍山东省临义县,国家一级演员。11岁时,鑫艳玲拜评剧演员张振东(艺名“四季红”)为师,16岁随戏班到处流动演唱,形成了具有音域宽广、行腔自由、嫩而不娇的“疙瘩腔”。她先后演出了近百场,有了属于自己的演出团体,而她的表演更加成熟。她演出的《祥林嫂》《王贵与李香香》等,好评如潮,给那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沈阳市东陵区民间艺人李雪,在继承传统掐褶纸技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色的纸艺。具体地说,就是把平面纸张掐出疏密相间的褶皱,再用手工制成各种造型的工艺品,使之更具形象感与立体感。每天,李雪都和纸打交道,一个褶一个褶地掐,最窄的只有几毫米。据介绍,这种掐褶纸技艺有六道操作工序,从选料到裁纸,从掐褶到做形,从粘贴到组装,每个环节都要精耕细作。其中,最难做的就是掐褶和做形。做一串“葡萄”,需要两三天的时间。她的纸艺作品,个个形神兼备,妙趣横生,仅“纸葫芦”就有大葫芦、中葫芦、小葫芦等十多种,令人大饱眼福。
糖人技艺
李氏糖人技艺起源于清朝末年,其独到之处在于把“吹、画、塑”巧妙结合起来。“吹”讲究的是快而准,所用糖体为“白、红、绿、黄”四色,还可调和成数十种复色,以便搭配使用。“画”是以糖汁为墨凝神运腕,手臂和手腕有节奏地移动,“抖、顿、放、收”,时高时低,时快时慢,就像太极的摧收功夫。“塑”讲究的是结构和色彩,除了手上用功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观。李凤艳是李氏糖人第五代传承人。她的糖人取材广泛,在制作过程中吸取面塑、剪纸、皮影、书法等元素,内容包罗万象,色彩亮丽饱满。“我一勺在手,看尽天下江湖,生旦净末丑数年后,净皆入土,谁称雄,铜锅无主,别留骂名。”
钟氏刻瓷技艺是从皇宫走到民间的一个绝活,就是用刻刀以锤,敲击在瓷器上雕刻,刻瓷画面的明暗、远近等透视效果,全靠点或线的大小、疏密、深浅、排列来表现,要达到工笔画的水准。该技艺的传承人是钟立维。在坚硬的瓷面上用刀雕刻并非一件易事,复杂的画面刻起来非常难。刀刻在瓷面上,轻了不留痕迹,重了易损坏;尤其还要用锤子敲击刻刀,力度不好把握,稍稍重了就会瓷裂破碎。为了传承这门技艺,钟立维着实费了不少时间。从选瓷到画稿,从雕刻到着色,再到上蜡,每个环节都要精心雕琢,才能使人物、山水、花鸟等变得栩栩如生。
刻瓷技艺
发绣技艺
初春枝满族剪纸技艺系家庭传承,她的母亲和外祖母均为满族人,都喜欢剪纸,擅长刻窗花,尤其擅刻满族造型的“连手娃娃”。在家庭的熏陶下,初春枝从小就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大后在继承家族剪纸技艺的基础上,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的创作技法是刀剪随手,手随心动。表现手法以镂空为主,画面丰满,线条随意,工细纤巧,表达了满族民众独有的审美情趣。从总体上看,其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写形、写意、写神、写心,代表作有《祭笊篱姑姑》《忙年》等。
“面人汤”与“泥人张”齐名,从汉代起就有了雏形,演绎到清代才发展成面塑艺术。捏面人的操作方法:一是捏人物的头部,二是制作躯干,三是安胳膊做手。其中,做面部比较费力,因为人物表情千差万别,需要精雕细琢。而手的做法也比较复杂,先将面捏揉出拇指和一个没有手指的手套状,然后剪出每一个指形。东北老太太拿烟袋时的手,不仅要捏牢烟袋杆,还要塑出苍老的皮肉。为了一个长长的烟袋,两个胳膊与两只手伸开来,这种造型极具生活气息……
发绣原称“墨绣”,起源于唐朝,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发绣,就是运用头发绣制而成的绣品,这门技艺几经沉浮,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极富美感和象征意义的民间艺术。耿慧英是发绣技艺的传承人,其作品都是双面绣,装裱的木框也是可以翻转的,翻过来就能发现,双面绣的两面在质地上没有区别。为了配合双面绣,耿慧英还特意取了一个笔名“泉音”,绣出来的名字,无论哪一面看起来都是一样的。
老边饺子是沈阳市汉族传统名小吃,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它的独到之处是调馅和制皮。调馅:先将肉馅煸炒,再用鸡汤或骨汤慢泡,使汤汁浸入馅体,使其膨胀、散落、水灵,增加鲜味。与此同时,还可按人们的口味,加入应时的蔬菜。制皮:用精粉掺入适量熟猪油开水烫拌和制。这样能使剂皮柔软、筋道、透明。老边饺子除蒸煮外,还可烘烤、煎炸,由于皮薄肚饱,柔软肉头,浓郁不腻,凡远近来沈客人都愿品尝一下。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期的重要实物、艺术品等,以及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技艺、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DNA,是我们的国粹和精华。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感,维系着各民族的团结基础和人类的智慧,并具有独特的不可或缺的文化价值。此次,沈阳市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意义重大。沈阳市文物局局长宋振虹说:“本次博览会集中展示了我市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好地传播文化遗产,使文化遗产真正走进民间,走近百姓,广泛传承,促进我市文化遗产有效保护,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我们还将推出公众考古活动,让更多的市民参与进来,不断提高文化保护意识,共建美好家园。”
其实,文化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尤其是对一些濒危项目,更要加强保护力度。根据2014年11月沈阳市非遗中心的不完全统计,沈阳市非遗濒危项目有20项,主要集中在传统戏剧、民俗等类别,如奉天落子、锡伯族喜利妈妈等,主要原因是传承人年纪较大,身体不好,难以传承。而且,这些项目普遍存在没有市场、找不到徒弟等问题,“人亡艺绝”是非遗项目保护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
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微信、微博、微电影……这些与“微”有关的热词充斥年轻人的世界,而书法、曲艺、民俗等正淡出人们的视野。采访中,年轻人很少知道胡魁章笔庄,对奉天落子更是陌生。有些中学生连毛笔都没摸过,这不是成长的悲哀吗?“对于孩子来说,练习书法是一件很枯燥的事儿,他们不喜欢舞文弄墨,倒是对唱歌、跳舞之类的感兴趣,而家长则会给孩子报英语班和奥数班,希望孩子多关注学习。”其实,学习是无处不在的,练毛笔字也是一种学习呀!随着国学热的升温,书法也逐渐被人们重视;与此同时,像曲艺、剪纸、刺绣、草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需要传承和发展。
芬芳的花朵,来自土地的爱护与滋养,正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把现实与历史紧密地连起来。这辉煌璀璨的文明历史,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共同重温沈阳珍贵的文化记忆,倾听历史在当代的回声,领略斑斓多姿的文化风采,逐步营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