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乔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在各自的著作中留下了诸多阅读方面的阐述,内容涉及到阅读功效、阅读任务、阅读原则、阅读品质及阅读方法,虽然他们的论述是零散的、粗略的,但经典的理论对当今的阅读教学改革、阅读推广活动及全民阅读能力的培养仍有积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因此,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盛行及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再次回顾先秦儒家的阅读理论,读之、思之、行之,仍有古为今用的现实意义。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都重视阅读在教育中的作用,他们以“六经”为教材,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性阅读,在阅读功效、阅读方法、阅读过程、阅读思想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孔子、孟子、荀子高度评价阅读的功效,认为阅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士”“贤人”“君子”,进而实现政治上的追求。(1)阅读可以修身养德,明事晓理。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敬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礼记·经解》)精炼地总结了阅读“六经”各书不同的作用和功效。(2)阅读可以学习技能,为人处世。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这是说阅读诗书可以感发情志,观察世情,沟通心灵,结交朋友,谏说上政,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3)阅读可以学以致用,经世治国。荀子说:“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指出阅读目的在于“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荀子·劝学》),成为治世的人才。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这也从反面说明了阅读求学的最终目的是经世致用,实现政治理想。
古代阅读方法是先秦儒家“三子”在多次的阅读实践中对阅读规律的概括,能有效地指导阅读实践活动,使阅读效果更加显著。(1)读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认为学而不思无收获,思而不读有危殆。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认为思考是阅读有无心得体会的关键环节。荀子说:“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礼之中焉能勿易,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者焉斯圣人矣。”(《荀子·礼论》)认为“思”“虑”是能否成为圣人的重要条件。“三子”都主张读思结合,才能增加智慧,深化思想。(2)读习结合。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习之”“温故”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和回顾,“知新”是“温故”的知识升华,从旧知识中获得新的感悟,这才是阅读的重要收获。(3)读行结合。所谓读行结合,是将读中所获得的知识,转换成道德信念、道德行为或技艺才能[1]。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论语·子路》)孔子主张学以致用。荀子要求读书注重实践,他说“知明而行无过”(《荀子·劝学》),“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荀子·劝学》),他反对读死书和死读书,认为实践才能检验学识的深浅。
阅读是读者与书籍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也是体验感悟的过程,先秦儒家提出了自己的原则。(1)循序渐进。孔子认为读书首先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孔子提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下学而上达”被宋朝朱熹集注为“循序渐进”。孟子也说:“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章句上》),否则就“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孙丑上》),这里的“规矩”就是要学习的渐进规律。“循序”是指阅读求学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渐”是指阅读过程中应把握的速度和进程,不能“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否则“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尽心上》)。(2)启发诱导。在阅读过程中还应讲究“启发诱导”的原则,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他反对没有启发和思考过程的死读书模式,“愤”和“悱”是指在阅读求学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但又未理解通透,想说又难以表达的矛盾心理状态,这过程虽是艰难的,却是积极思考探索求知的过程,这样的阅读状态能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1)博约相兼。孔子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意思是既要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在漫无边际的文化典籍中必须能够守其要义。孟子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即阅读要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简约[2]。荀子更加明确地说:“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荀子·大略》)指出学习不仅要博广,更要专一精炼。总之,儒家三子都主张对“文”的阅读要“博”,对“文”的提炼要“约”。把博学所得的知识融会贯通并掌握其精要,从而确立一个取舍的标准,使知识博而不乱。(2)以意逆志。孟子说:“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意即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诗人的本意[3],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种阅读思想强调读者在阅读体验中,可以通过想象、移情、神思、感悟等心理活动,与书籍内容交融、撞击,激活已有的经验而产生新的体会,达到阅读主客体的沟通和默契,这是中国古典阅读体验论。朱自清在《诗言志辨》中说道:“‘以意逆志’是以己意己志推作诗之志。”儒家提出的“以意逆志”的阅读思想,表明读者在阅读中不是被动机械的接受,而是强调读者的体验和沟通交流,首创性地提出了阅读中读者主体地位、主体意识的问题,把探索读物的意义作为阅读的根本。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子路》),“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孔子崇尚的“道”就是形而上的远大志向。孟子“尚志”:“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这是涵盖天地万物的正气和精神。荀子说:“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子·劝学》),勉励人们要有精诚专一的志向,才能获得成功。儒家“三子”认识到阅读必须要有高远的志向,只有树立目标,才能使阅读更有坚定性和毅力。
当前全民阅读活动中,虽形式多样,参与面广,但就阅读个体而言,多数人阅读趋于盲从,没有一定的阅读目标和阅读志向,阅读内容趋于流行或跟风,没有系统的自我阅读体系,导致目前人人阅读、天天阅读,但仍有部分读者在阅读中感到人生的迷茫和内心的空虚。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只有胸怀志向,才能让阅读更坚定心中的目标和人生的方向。
有无恒心直接关系到是否学有所成。孔子说:“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论语·述而》)有恒心是阅读求学的重要条件,坚持恒心才能锲而不舍,勇往直前。孟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如无恒心,则半途而废,永无进步和希望。
在全民阅读活动中,因为阅读活动的时段性,导致个体阅读进程的时段性。如某一阅读活动开展之初,书香气氛浓厚,阅读兴趣高涨,活动结束后,个体阅读数量和兴趣紧随下降甚至消失。当前阅读活动的倡导和立法,也从侧面反应出全民阅读缺乏一定的恒心,正因此才有多次倡导和政府立法的必要性。阅读恒心的培养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通力合作,只有恒心地倡导和开展,营造书香社会,才能推进全民有恒心地持续阅读,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思辨能力是阅读有所心得的重要途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荀子说:“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礼之中焉能勿易,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者焉,斯圣人矣。”(《荀子·礼论》)他们三人都强调思考可以帮助学者提炼阅读心得,提高学识修养。
近年来全民阅读质量较差,浅阅读、跟风阅读、快餐阅读等现象盛行,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则是在阅读活动中缺乏深入思考和辨别粗精的能力,没有思辨能力的阅读,会使读者在知识爆炸和浮躁的年代易迷失自我,对身边的社会现象缺乏辩证的思考和公正的评判。全民阅读不仅仅是要倡导阅读,更深一步要读中有所思,培养去粗取精的分析和辨别能力,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洞察能力。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孔子所说的“忧”不仅来自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忧虑,还包括人们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对阅读求学的懈怠,更担忧浑浑噩噩中老之将至却一无所获,学无所成。所以他要求学生抱着“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的态度学而不厌,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论语·阳货篇》)则是他极力反对的无所学无所忧无所求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物质的富裕,阅读成了人们精神放松的一种调节方式,一种高雅休闲的生活方式,这种状态没有宋朝诗人黄山谷“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貌可憎”的忧虑,更没有周恩来“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豪气壮志。所以,全民阅读不仅是悠闲阅读的舒适,快乐阅读的放松,更要有忧己、忧时、忧国、忧民的苦心耕读精神。
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篇》)是说在求学中不动脑筋没有发问探索的人,是难以教导、难以提升的人。对于自己的缺点和不懂的知识,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有所“问”是指一方面要虚心询问求教,另一方面还要对有所迷惑的知识进行质疑发问和探索深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是孔子十分重视的阅读求学品质,荀子说:“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荀子·非十二子》)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他们三人都强调谦虚求问是学而有成、学而有德的可贵品质。
现今阅读个体有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的中心意识,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有所问”显得更有必要,谦虚求问可以提升人们的品德修养,质疑发问可以培养探索创新的进取精神,这才是阅读求学的最高境界。
先秦时期孔子、孟子、荀子关于阅读的言论和主张,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发展,更显得愈久弥新。这种经典的阅读求学理论,需要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它可以为全民阅读活动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新时代的民族特色阅读活动开辟新的领域。
[1] 张维坤.孔子、孟子、荀子在我国古代阅读研究中的开创与奠基作用[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2(2):20-25.
[2]《孟子》原文及注释[EB/OL].(2011-09-30)[2015-07-10].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930/17/6972050_152446458.shtml.
[3] 燕良轼,卞军凤.孟子“深造自得”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3(6):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