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伪分享”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2015-11-18 16:15冀东莹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5年10期
关键词:分享者东东小班

冀东莹

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它是个体主动自愿与他人分享资源,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的社会行为。但是,若幼儿分享的意识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而是以外部动机来支撑其分享的行为,认为自己的分享会得到一定的回报,以个人利益的满足为分享的前提,会助长幼儿自私自利的坏习惯,影响幼儿健康人格的养成,我们称这种分享为“伪分享”。

小班幼儿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物权意识刚刚建立,很多时候不愿将自己的东西与人分享,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然而,很多家长为了使幼儿获得玩伴,摆脱独占行为,迫使幼儿将自己喜欢的物品分给他人,这往往会诱导幼儿走上“伪分享”的道路。幼儿“伪分享”行为的表现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班幼儿“伪分享”行为的表现

情景一:航航对家里的成人很“大方”,每次他把自己的东西给大人吃,成人都会说“宝宝真乖,我不吃,你留着自己吃吧”,然后航航的东西就又被原封不动地被还给了自己。一天,航航家里来了个小朋友,妈妈说:“航航,你的饼干让弟弟吃一点吧?”航航很大方地又把东西给了弟弟,可弟弟毫不客气,接过饼干就吃了起来,航航立马着急了,喊道:“还我的饼干,那是我的饼干!”妈妈在旁边也有点不知所措。

情景二:朵朵在幼儿园里表现很好,喜欢帮助别人,老师经常表扬她。有一天,朵朵把自己新买的布娃娃带到班里来,不一会儿,朵朵跑过来笑着对老师说:“老师,我爸爸昨天刚给我买的布娃娃,你看,我借给彤彤玩儿了。”说着她指向彤彤坐的位置。老师看到后说:“朵朵真棒!”朵朵听到后没有走开,还用期待的眼神看着老师。老师说:“去和彤彤一起玩吧!”朵朵没有回应,却很失落地走开了。过了一会儿,彤彤慌忙跑过来说:“老师,朵朵把刚刚借给我的玩具又抢走了。”老师来到了朵朵身边,看见朵朵一个人抱着娃娃坐在那里,嘴里还嚷嚷着:“以后不给你们玩儿了,老师这次都没有给我小红花。”

情景三:自由活动时,东东拿出自己的玩具车,站在小朋友们面前,但他只让小朋友看,不让他们摸。明明找东东借一会儿,也遭到拒绝。这时,老师过来说:“东东,和好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才是好孩子,不分享的话,以后小朋友们就不和你一起玩儿。你把玩具给明明玩一会儿,好吗?”东东低下头看了看手里的玩具车,默默地把它递给了明明。但是,接下来的时间里,东东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玩具。

分析:第一,幼儿有分享的意识,但没有分享的行为。在情景一中,航航能够将自己的食物分给弟弟吃,但是当弟弟真的接受了航航的食物时,航航又开始反悔了。第二,幼儿不是主动自愿地与他人分享资源,而是出于某种考虑。情景二中的朵朵之所以要回自己的玩具,是因为老师没有像以前一样发给她小红花,因此,分享行为便结束了。第三,幼儿内心没有产生愉悦的分享体验。情景三中的东东虽然把玩具借给别人玩,却仍对玩具依依不舍,被分享者也因此玩得不痛快,双方都没有产生愉快的体验。

二、小班幼儿“伪分享”行为形成的原因

(一)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

1.自我中心阶段。

皮亚杰认为,2~7岁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幼儿的突出特点是:幼儿认为其他所有人跟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表现在不为他人着想,以自我为中心。研究表明,3岁幼儿的利己趋向更加显著,更多的考虑是利己而非利他。因此,当小班幼儿面临着与其他幼儿分享自己的物品时,往往会表现出拒绝分享,独自占有的现象。

2.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0~9岁幼儿处于前习俗水平的道德定向阶段,表现为幼儿的观念是纯外在的,是从行动结果及自身利害关系来做判断,功利主义定向阶段通常是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尊重规则。由于小班幼儿道德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于分享的理解总是与具体形象的事物相联系,如,幼儿遵守纪律是为了得到老师发给的小红花,分享食物是为了妈妈的表扬,用玩具来赢得玩伴等等。

(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1.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有些家长在引导幼儿学习分享时,注重的是道理灌输,告诉幼儿要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却没有给幼儿讲清楚为什么分享,怎样分享,没有调动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体验分享的乐趣。结果就如我们所见到的,幼儿虽然在父母的劝导下,把心爱的玩具给别人,但是表情是痛苦的、不情愿的,内心是不舍的。

还有一部分家长在向幼儿灌输着错误的分享观念,把分享当做是一种交换,有的家长会说:“你的零食别给洋洋吃,他从来都不把好吃的分给你一点儿。”家长的这种做法在无形中助长了幼儿的自私自利心理。分享是让双方都感受到快乐,而不是说用我的来换你的,交换使用。

2.过度使用强化策略。

幼儿分享行为需要一定的外部强化,但过多地使用强化策略违反了分享行为的本质,即主动自愿,非功利性原则。当成人过多地采用物质奖励,例如,分给别的小朋友玩具就可以获得小红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物品,得到表扬等,幼儿会过度依赖外部环境,分享就变成了有条件的行为。这种分享不利于自律人格的养成,分享的内在动机较弱,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分享。

三、小班幼儿“伪分享”行为的应对策略

(一)创设情境,发展幼儿的移情能力

可以通过移情方式的运用,让幼儿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学会感受他人的情感。首先,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可以给幼儿讲述有关分享的小故事,如《小松鼠的苹果》、《美宝的美丽花园》等,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讨论,目的是让幼儿理解分享的意义和感知分享过程中的不同内心体验。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展开移情教育,比如,当幼儿不愿分享玩具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机会,引导幼儿的分享行为,“如果你想要玩具,别人不给你玩,你会不会很难过?”“如果小朋友把玩具主动让给你,你会不会很开心?”最后,可以让物品的分享者和被分享者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心情。比如,当果果想玩娜娜的玩具,却遭到拒绝时,教师可以引导两个小朋友互换角色,假如果果是物品所有者,娜娜是被分享者,让娜娜体验等待分享的心情和最终得到分享物的喜悦之情。

(二)成人应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对于父母来说,如果想让幼儿学会分享,愿意分享,那就必须树立榜样,在生活中主动做出分享的表率,切忌言行不一。当家里有其他小朋友时,家长应主动将家里的食物和玩具拿给小朋友,热情招待客人,那么孩子也会学着家长把东西分给别人;当幼儿将自己喜爱的物品与成人分享时,成人应积极地接受,并表达喜悦之情,让幼儿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对于教师来说,在引导幼儿学会分享时,可以通过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比如,当看到幼儿独自玩耍时,主动请求加入幼儿的游戏当中,和幼儿一起游戏,让幼儿体验到分享的乐趣;教师和幼儿分享自己在周末里的所见所闻,并请幼儿也说说自己周末经历了哪些有趣的事;教师应及时对主动提出分享自己物品的小朋友进行表扬,对乐于分享的幼儿给予赞许、肯定的目光,尽量减少外在的物质激励,而是使用正面的语言强化。

(三)把握分享的尺度,建立分享规则

成人在幼儿分享之前应建立适当的分享规则,分享规则的制定应有幼儿的参与,是在幼儿可以理解的前提上制定的。一是对分享者指定的规则,如将自己喜欢的物品与同伴分享;分享物是大家都可以玩的,而不是只给某几个小朋友玩;分享是出于分享者的自愿行为;分享者提出的分享行为不应该随便反悔等等。对分享者制定的规则主要是为了让幼儿学会合理支配自己的所有物,赋予幼儿对自己物品的正当权利,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责任,让分享者建立对自身物品的安全感,即我分享的物品始终是我的,即使我借给别人玩,它还是属于我的。二是被分享者的规则,如被分享者如果想要借用分享者的物品,应当征得分享者的同意;当多个小朋友都想得到分享物时,应该相互协商,轮流使用;被分享者要爱护分享者的物品,如果对物品造成损坏,应该主动道歉;分享后应该及时归还,并表示感谢等等。

(四)教给幼儿分享技巧,促进分享行为的发展

幼儿教师和父母要尽量给幼儿提供与他人,特别是同伴的接触机会,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引导幼儿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磨合。在幼儿之间的交往中,成人要教给幼儿分享的技巧,如当两个小朋友都想玩同一个玩具的时候,两个人可以协商解决,一个人先玩另一个小朋友后玩,或者两个小朋友一起玩;当幼儿之间发生争执时应该告诉老师,教师也可针对情景让幼儿展开讨论等。

猜你喜欢
分享者东东小班
东东“闯关”记
东东“闯关”记
东东“闯关”记
等待太阳
东东“闯关”记
分享经济时代协同消费前因机制研究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