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峰
大张村位于城郊结合部,村部(村“两委”所在地)院门朝东,门口挂有村“两委”的牌子,一块写有红字,一块写着黑字,昭示着院子里的人待人处事黑白分明。
五十开外的村支书史大梁,是位有着铁塔般体魄的汉子,黑黑的脸膛、花白的头发,还有烟草染就的牙齿。史大梁有一个多年养成的习惯,就是早饭后沿着村里的大街小巷转一圈,一来能构思村子的规划建设,二来能随时处理老少爷们、街里街坊之间发生的一些磕磕碰碰的琐事,三者能从村民那一句句亲热的招呼声和一道道赞许的目光里,获得一种中年人应有的成就感。人活的,就是这种滋味!
这是一个暮秋清凉的早晨。史大梁在村子里转着,乡亲们一句句热情的招呼,让他觉得这个早晨很惬意。
就在史大梁溜达了一圈,脚刚迈进村部大门的一刹那,“哎哟,没法过了”“哎哟,快把俺打死了”的哭泣,如同天空中的炸雷,轰进史大梁的耳朵。他忙回头寻去:啊,又是村东头的张老太!只见老人家披头散发,浑身是土,那张本已灰黄得如核桃般的脸上更无一丝血色。老人家看到史大梁,紧走几步,冲着他就跪了下去。史大梁迎过去把老人家架起来,说:“大娘,使不得,使不得,有话慢慢说。”
“大梁,克伟这个畜生又打我了。唔……唔……他爹死得早,没想到落到这个王八羔子手里。这不一大早两口子就一起打我,真是前辈子作的孽呀。”张老太声泪俱下,委屈就像决堤的洪水。
“大娘,您慢慢说,别哭坏了身子。”史大梁一边规劝着张老太,一边从办公楼上喊下来两位同事,说:“先把我办公室里屋的床收拾收拾,让老人家歇歇,再弄点吃的。”
张老太被人扶着上了楼。史大梁却是满腹酸楚,往事如电影浮上脑海。
上世纪六十年代,正值壮年的张大伯因水肿病,撇下张老太孤儿寡母撒手人寰。为了把儿子拉扯大,张老太能想的办法都想了,能受的罪都受了。改革开放搞活后,村里的条件好了,张老太又拼死累活地攒钱盖了五间宽敞明亮的大瓦房,为儿子娶上媳妇。如今老人到了颐享晚年的时候,儿子、媳妇却视老人为累赘,整天横挑鼻子竖挑眼,动不动就把老娘赶到大街上。为此,村委会多次出面调解,小两口每次都答应得很好,但一转身就变了脸。再这样闹下去,老人家恐怕没几年活头了。
思忖片刻,史大梁三步并作两步进了办公室,见张老太已经睡下,床前放着一个方便面的空盒,放下心来。随后,他找到村主任和会计,一同进了会议室。
快中午的时候,张老太醒了。史大梁冲着老人家笑着说:“大娘,我找了个地方,想请您老人家享两天清福去,省得跟克伟两口子惹气。”
“上哪儿啊?”
“到那里您就知道了。”
说着,老人家就被扶进了车,一路开到了南山宾馆。这是一家三星标准的涉外宾馆,办完登记手续后,张老太就住进了位于10楼的套房,房价500元/天,饭食由服务生直接送到房间,费用另计。
两天后,史大梁找到在村办企业上班的张克伟夫妇,说:“经过村委会商量,前天已经把你娘送到城里一高级宾馆住下了,每天花销大约600块钱,费用呢,从你两口子的工资里扣。只要你们认为能承受得了,就让你娘在那里住下去。如果觉着负担不起,那就痛改前非,从现在起好好地尽孝心。你两口子商量商量,看看怎么办?”
沉默。片刻的沉默中,夫妻二人不停地交换着复杂的、互相指责的眼神。
“支书,我错了,我这就去把俺娘接回来,如果她不同意,我就和这个女人离婚!”张克伟咬牙说。
“光你自己认错还不行,你媳妇也必须点头,而且两个人都要写出保证书,我还要把保证书贴到大街上的公示栏里,让四邻八舍监督。”史大梁瞪着张克伟的媳妇说,直瞪得她点头垂首。
下午,写有张克伟夫妻名字和按有二人鲜红手印的《孝敬老人保证书》就贴在了街上的公示栏里,乡亲们里三层外三层地看着、议论着。张老太被接了回来。张家从此再没发生过虐待老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