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 黄津 郭敏帆
(黑龙江科技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3)
教学模式是教学论研究的热点。目前我国正在部署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对高校的教学模式方法有了新的要求,教学模式要从传统的被动模式向万众创新教学文化转变。CDIO的引入要求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适应“互联网+”的变化。论文基于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紧迫性展开研究,以适应新的发展。
CDIO 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 工程教育理念。CDIO 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 培养大纲将工程学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2]。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学科。目前我国开设建筑学专业的高等学校达到211 所(2012年数据)。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涌入社会,本质上建筑学是众智的专业,需要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毕业生具有万众创新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根本保证。
我省高校建筑学力量在全国的位置较好,说明建筑学有较好的专业基础。我省开设建筑学专业的高校共计10 个,其中8 个位于哈尔滨,形成了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枝独秀,其余高校相对较弱的局面,普遍历史文化积淀不足(见表1)。
表1 黑龙江开设建筑学专业的高校(2013年数据)
具有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高校只有2 所,经过专业评估的院校只有1 所,其余办学层次较弱,多数停留在本科水平。除哈工大,建筑学专业教师普遍不足10 人,教师学历层次多数停留在硕士阶段,高层次人才欠缺,这些严重制约黑龙江省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
当前,大学已经形成了传统的专业培养模式,与万众创新的教学目标相比,有很多的不适应,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1)教学硬件严重不足。包括人才引进和生源受地域限制,教学空间和办学面积等严重不足。本学科在承接项目和吸引高端人才等办学环境的外在机遇相对较少。欠缺跨学科研究和学术成果的国际交流平台。2)课程设置体系不尽合理。体现在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口径不够宽泛,理论核心课程过多,工程实践类课程较少,导致学生规划设计实践能力不强。专业理论研究类课程设置较多,不够多元,偏重设计方向的规划人才,而缺少综合类的多元复合型人才模式。3)培养方式单一。建筑学是工程应用性极强的一级学科,社会对建筑师的万众创新能力要求高。教师的创新精神不足也导致学生万众创新教育不足,表现为缺乏现场调研和实践动手能力。4)缺乏地方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定位偏高,个性培养模式不突出。目前毕业生已饱和,黑龙江高校学生的就业途径是转向房地产和私人设计公司等单位,很难定位为高级工程技术人才[3]。因此,应降低人才的知识培养目标,转而注重立足黑龙江的万众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多元化课程体系改革。
建筑学专业教育要以万众创新为导向,根据地域和院校条件,实施多模式的万众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教育[4]。建筑学专业只需满足核心课程的前提下,留出更大的空间让各院校自主办学,依据众智教育进行自主组合,可以产生富有寒地特色的教学培养模式。建筑学教育涉及到建筑设计创作,建筑构造,建筑历史,建筑物理,建筑技术和城市设计以及建筑法规管理与实施等。因此,教学体系要适应多类型、多规格的创新人才需求,制定出“核心课程+单元模块”教学模式分类图谱,依据不同的优势分类教学(见图1)。
1)构建CDIO 的开放式万众创新的教学机制。完善CDIO 工程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众调研、众智,众设计、众帮扶的团队众创能力。利用互联网教学,对设计题目进行创新改革,从场地调研,场地分析,设计创作和汇报等环节引入“众”的理念,让更多学生参与表达实践。2)加强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体系中。以BIM 和设计参数化软件等为核心,建立互联网+教学平台,聚合学生智慧和社会创意,开展建筑设计草图、绘制和调整,形成万众设计教学理念,改变学生单打独斗的设计思维。3)构建重视地域文化和特点的教学体系。紧密结合区位特点,在努力汲取建筑学的共性理论和经验的同时,突出地方特色,加强学生对黑龙江独特气候等内容的学习,并贯穿于专业教学的系列课程,丰富和充实建筑学的理论和经验[5]。
图1 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分类图谱
1)积极进行成绩评定的方法改革。成绩评定的目的应是激励学生持续进步,将最终考试定成绩的评定方法改革为阶段性综合评分制。着重改革设计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将评图环节变为万众创新教学的重要渠道。由学生根据设计作品创新程度和合理性进行评价,激励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采用互联网+的教学手段。所有课程均采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教学,扩大教学信息量。多媒体不仅应用于教师课件,还要求学生掌握,成为课堂创新讨论的重要演示手段。
3)建立CDIO 万众创新教育教学框架。在万众创新的理念下,制定基础创新构思平台+理论创新设计平台+实践创新实施平台+毕业设计创新运作平台的人才培养方案。基础教学平台在大学1年~2年内完成,培养学生的创新表达;理论教学设计平台主要在大学2年~4年完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教学实施平台主要在4 学年~5 学年完成,主要通过去设计单位工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毕业设计运作平台是在大学第五年完成,作为对万众创新教学的一种检验与反馈[6-8](如图2所示)。
该模型能较好地将万众创新和CDIO 理念贯穿于建筑学教育中,通过四种教学创新模块的设计,有效保证了建筑学创新人才教育要求。
图2 建筑学万众创新人才培养模型
论文将万众创新和CDIO 工程教育理念有机融合到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提出了万众创新人才培养概念、阶段和模型,充实了黑龙江建筑学万众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更好地适应了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用新模式汇聚发展新动能的发展理念。
[1]林 玲.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述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10-117.
[2]张红延.面向能力培养的工科专业课教学设计方法[J].计算机教育,2010(11):50-55.
[3]朱晓娟,汤振兴.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88-190.
[4]陈秉钊.中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回顾与发展[J].规划师,2009(1):25-27.
[5]孙 明,牟晓梅,秦 鑫,等.基于CDIO 理论的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6):371-374.
[6]肖大威,黄 翼,许吉航.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的思考[J].华中建筑,2006(5):135-137.
[7]孙 明,牟晓梅,秦 鑫.融入CDIO 理念的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山西建筑,2014,40(12):269-271.
[8]Ming S,Jun Z.,JUN D..CDIO Based Optimization of Urban Planning Personnel Training Courses in Forestry Universities[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4,6(9):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