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伊凡
(湖北工程学院,湖北 孝感 432100)
中华传统的哲学“天人合一”思想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美好和谐的关系。而现代建筑过于追求高度与跨度的极限却忽略了与“人”和“自然”两者间关系的协调,“天人合一”便成为我对未来建筑发展趋势的猜想。我认为,“人”作为建筑的使用者,乃建筑的核心,建筑不可脱离“人”作为单独的一个个体而存在,所以建筑的发展应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概念;而“自然”又是人们所依存的生活环境,于是建筑的发展在考虑到以人为本的同时又不可缺少对环境的尊重,早在1992 年“里约热内卢宣言”中就提出建筑的发展应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改变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所以,未来建筑的发展在考虑“人”的同时又要兼顾“自然”这一方面,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核心,使建筑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目标。
人们对生活的需求随着时代的进步在逐渐提高,建筑的发展需要体现出时代的特质,以求符合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于是在“以人为本”的未来建筑的发展中,建筑的人性化和智能化发展很好的体现出了人们对建筑精神与物质上的追求。
人性化建筑简单来说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人与空间、人与自然的协调。所以建筑的人性化发展可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1)人与人:公共性的交流空间。人作为群居性动物,是不可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的,但是随着城市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一栋栋高层建筑林立而起,楼层式的住宅成为主流,道路如网线般在城市中密布,将人们的空间切割地支离破碎,人与人间的交流变得困难起来,心与心之间仿佛砌起了一堵墙,彼此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进而使得这个社会也越加的冷漠。未来的建筑发展必须要考虑这一点,在建筑设计之中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来考虑,在设计中将其作为主要的空间来设计,用交流空间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物质文化的需求,而更加倾向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人们之间的关系也不再冷漠,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这样不仅有利于人个体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有助于城市建设的发展、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的创建。
2)人与空间:合理的空间设计。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导致了现在部分建筑片面地追求奢侈华丽,却忽略了人与空间的协调,忽视了对人的生活习惯的考虑、对空间的需求,导致了使用者在使用建筑时极度的不适与不便,同时单纯的追求表面的浮华也可能影响到平面空间的合理布局,使得有些空间使用起来不是非常的方便。所以在未来的建筑发展中应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尽可能地考虑使用者的生活习性,进行合理的空间设计,着重于为人们创造一个方便、实用、舒适的空间,来达到人与空间的和谐统一。流水别墅的空间设计见图1。
图1 流水别墅的空间设计
3)人与自然:绿色的建筑环境。自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与自然本就是不可分割的存在,但是现在许多设计为了人类自身的需求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自然进行毫无休止的破坏。可以预见,如果这样持续发展下去,环境的破坏使我们将来可能随时处在一个遭到污染的环境之中,人类的身心健康都将会受到极大的挑战。未来建筑的发展必然要考虑到这一点,在尽量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建筑设计,以求使人与自然达到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既创造了美好的建筑环境,又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成为了时代的主流,于是人们对作为其主要的生活空间的建筑的舒适、便捷、安全、高效程度等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符合信息时代高速发展,为人类提供便捷、舒适、安全空间的智能建筑便成为了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之一。1)概念。智能化建筑概念最初由美国人提出,而后各国对智能建筑也相继做出定义。但是由于智能化建筑处于发展阶段,对智能化建筑的定义还不能得到统一,普遍认同的定义是: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建筑环境的优化组合,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利用系统集成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建筑环境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技术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现代化建筑物。2)现状。自1984 年1 月,由美国联合科技集团建造了世界第一座智能大厦,智能建筑便开始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于是从19 世纪80 年代至今,智能建筑得到了相对蓬勃的发展,其中以欧美、美、日最具代表性;其后新加坡、印度等国家相继开始了对智能化建筑的研究;我国也于20 世纪80 年代末开始进行对其的研究,陆续有较为成功的案例出现。世界各地对智能建筑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这也从侧面体现出建筑智能化必然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之一。3)发展。在信息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准的智能建筑,未来时代的需求,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对智能化建筑的大力发展之中,掌握其发展方向更是重中之重。而建筑智能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我认为有如下四个方向:a.将生态技术、虚拟技术、智能技术、生物工程等各种学科技术与智能建筑技术相结合,同时不断地吸收新技术以紧随时代潮流;b.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建筑的特定使用者有着深入的设计,对不同功能用途有不同的智能管理模式,并且智能设计需要贴近周围的整体环境;c.通过智能化将一个小区、城市甚至世界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联系起来,使人们能够方便而舒适地生活;d.使用智能化技术将建筑的能源消耗和污染尽可能降低,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良好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为自然提供了保护。
当今时代,人类文明因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得到了高速发展,而作为人类生活空间载体的建筑也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但是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却是高污染、高能耗,人类对自己生存空间的过于追求忽略了对自然的保护与敬畏,不断地破坏自然环境。在美国的一项调查报告中指出:城市面积虽然仅仅占地球地表面积的2%,但是碳的排放量却占世界总排放量的70%,城市中木材与水的消耗量分别占总消耗量的76%和70%,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这种对自然过度的索取与破坏导致了近些年来雾霾、地震、冰雹、海啸等自然灾害现象屡见不鲜,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了避免建筑对环境所产生的这些影响,人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建筑模式,于是这便决定了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不仅仅是“以人为本”,还需要重视环境的保护与生态的平衡,所以还应该以“自然”作为未来的发展核心,追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所产生的高污染与高能耗问题,尽可能地消除其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使得建筑与自然完美的融合成一个整体,既有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同时还能造福后世。而“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概念的提出,无疑完美地诠释了以“自然”为核心的可持续性建筑的发展道路。而其中“绿色建筑”更加贴近实际应用,所以通过“绿色建筑”为代表,来分析以“自然为核心”的未来建筑的发展道路。
现对绿色建筑作如下分析:
1)概念。根据我国于2006 年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来说: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发展。20 世纪60 年代,美国著名建筑保罗·索勒瑞提出了一个新兴的建筑理念——生态建筑,即绿色建筑;随后在1969 年,由美国建筑师伊安·麦克哈格所著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的出现意味着生态建筑学的正式诞生;到了20 世纪70 年代,由于人类为了得到高速发展过度开采自然资源,使得石油危机爆发,人们开始意识到这种方法难以为继,于是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口号,而作为占用自然资源较多的建筑于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到了80 年代,由于“可持续发展”口号的提出使得节能技术得到完善,并逐渐应用到建筑之中,于是节能建筑随之产生,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各国陆续提出绿色建筑的标准,表明了绿色建筑正受到世界的不断重视,也意味着未来建筑大致的发展走向。
3)现状。从保罗·索勒瑞提出这一概念直至今日,绿色建筑的发展已有近50 年的时间。在这50 年间,绿色建筑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世界各国对其的研究与实践,使得世界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绿色建筑,如:联邦中心大厦,建筑整体采用了可再生材料,同时还拥有雨水再利用系统,该系统使得饮用水的使用减少了80%,灌溉水的需求也降低了14%;梅里特高级公寓,采用了降低能源的设计,并且于屋顶安装光伏发电板和太阳能热水器,建筑所需的70%的热量均由太阳能热水器提供;斯文森工程大厦,地砖使用透水性地砖铺装,同时还有地下雨水储存系统,屋顶表面的1/4 都被绿色植物所覆盖,可以使90%的雨水得到收集与处理。上述经典的案例充分地体现出绿色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绿色建筑的发展时日较短,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基础理念不够完整,其相应的政策法规也需进一步的完善,对绿色建筑的认识理念和鼓励措施都有待改进,还有许多因建筑技术的限制而被搁浅的美好构想等等,这些都是绿色建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所在,同时也应该是我们建筑师所需要着重思考的地方。
4)趋势。a.建筑的节能:建筑的节能虽然从绿色建筑概念提出之初并为人们所关注,并且在随后的建筑发展历程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为了生态的平衡,为了美好的未来,我们仍需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满足于眼前的现状,将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与建筑的自然采光、通风等节能等技术相结合,在未来的日子里,使建筑的节能效果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b.降低非再生能源的损耗:现代建筑对于煤、原油、天然气等非再生能源的过度消耗,使得地球上的非再生能源的储量不断地减少,若是不加以克制,这些能源终将枯竭。为了避免非再生能源的枯竭,未来建筑设计之中,应最大程度的使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来替代非再生能源,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同时也可减少对非再生能源的消耗。c.资源的循环利用:为了保护日渐稀缺的自然资源,对于建筑中所使用的资源,我们应尽量使其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如生活之中必不可少的水,在未来发展的建筑之中应该有更好的雨水收集系统和废水处理系统,使得水资源能够充分地循环使用。同时建筑的选材应尽量选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竹材、石材等,或研究新型无污染可降解材料,而避免使用人工合成,方便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这些资源的循环利用,都是为了使资源能够物尽其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d.建筑的生态化:在未来的发展之中,我认为建筑的生态化是“以自然为核心”的建筑的最终形态。将生态技术等先进技术运用于建筑设计之中,使绿色融入建筑之中,建筑也化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两者相互交融,成为一体,在保证了生态平衡的同时,又实现了建筑的持续性发展。
“天人合一”的建筑发展趋势的灵感来自于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是将“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核心”这两种建筑的发展趋势综合起来考虑,便成为了我对未来建筑发展的想象。“天人合一”思想最早由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董仲舒于《春秋繁露·阴阳义》中明确提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一,天人一也”,反映了中华传统文明近五千年来的思想精华和精神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完美体现。在“天人合一”思想中,“天”代表了自然环境,而“人”代表调适物质资源的思想主体,“天”与“人”两者之间是世间万物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一对矛盾,而“合”是两者矛盾间的形式转化,“一”则是矛盾融合后相生相依的根本属性。而在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建筑为人们提供所需求的生活空间的同时,在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环境,于是建筑便成为了“人”与“自然”两者之间难以协调的矛盾之一。作为设计师应致力于如何解决这种矛盾,使“建筑”与“人”、与“自然”能够“合而为一”,所以在未来的建筑发展脚步中,我们无论怎样前进,都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核心,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发展目标。
未来建筑的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可能千变万化,但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人类创造一个安逸、舒适、便捷、绿色的生活环境。于是这便决定了建筑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不会脱离“人”与“自然”这两个大致方向。这便是我所认为的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1]孙中秋,王宇纬.浅析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J].山西建筑,2010,36(24):39-40.
[2]夏 云,夏 葵,施 燕.生态与可持续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王有为.实施绿色建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J].浙江建筑,2008(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