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强
(长垣县人民医院 骨科 河南 新乡 453400)
腘窝囊肿是临床上常见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半膜肌腱滑囊以及半膜肌与腓肠肌内侧头之间的滑囊,大部分通向关节腔,由膝关节腔内产生的渗出物所致,多与骨关节炎、半月板撕裂、类风湿关节炎、关节软骨退变等疾病有关[1]。本研究选取86 例腘窝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关节镜手术治疗腘窝囊肿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 年2 月至2015 年2 月长垣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 例腘窝囊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 例。对照组男26 例,女17 例;年龄36 ~73 岁,平均(56.3 ±5.7)岁;病程4 个月~2 a,平均(1.2 ±0.3)a;膝关节疼痛26 例,弹响19 例,绞锁6 例,小腿酸胀2 例。观察组男27例,女16 例;年龄35 ~72 岁,平均(56.1 ±5.6)岁;病程2 个月~2 a,平均(1.2 ±0.2)a;膝关节疼痛25 例,弹响17 例,绞锁6 例,小腿酸胀3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症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手术治疗,取俯卧位,麻醉成功后于腘窝后方作“S”形或者后内作“L”形切口,暴露囊肿,并于根部切除,修补囊肿和关节之间的交通口。观察组患者行关节镜手术,取仰卧位,麻醉成功后于大腿根部绑上止血带,前外侧入路置入关节镜,依次探查关节腔;前内侧入路置入操作器械,半月板损伤者给予缝合术或者部分切除并修复成形,软骨退行性变者给予微骨折处理,增生较多者切除部分滑膜。完毕后改成俯卧位,记号笔标出囊肿位置、腘窝横纹、半膜肌及股二头肌边缘、腓总神经等的体表投影,触及囊肿后使用细针穿入并注射亚甲蓝,在囊肿下方内侧作长约0.5 cm 切口,关节镜置入囊肿,放出囊液并使用灌注液充入囊肿,可见囊肿脏层壁充满亚甲蓝,光影引导下在囊肿上方内侧作0.5 cm 切口,置入电动刨削刀,依据亚甲蓝标记将囊肿壁切除,置入射频气化刀头处理根部、仔细止血,关节镜下留置负压引流管,缝合伤口。术后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持续冷敷24 h,术后第1天开始下床少量活动,48 h 后拔除引流管。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Rauschning 和Lindgren 分级评价手术效果。0 级:患肢无肿胀、疼痛,膝关节活动不受限制;Ⅰ级:患肢轻度肿胀、疼痛,剧烈活动后觉腘窝处紧张感,膝关节活动轻度受限;Ⅱ级:患者正常活动即出现肿胀、疼痛,膝关节活动受限幅度小于20°;Ⅲ级:休息亦出现患肢肿胀、疼痛,膝关节活动受限幅度大于20°[2]。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定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 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手术时间为30 ~75 min,平均(37.6 ±4.8)min;住院时间9 ~16 d,平均(10.5 ±2.7)d;观察组手术时间为35 ~95 min,平均(58.4 ±7.2)min;住院时间5 ~9 d,平均(6.7 ±1.9)d。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以及感染等。随访3 ~6 个月,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目前,大部分腘窝囊肿患者行传统开放手术即膝关节后路切除囊肿,但不能完整切除囊壁,处理囊壁尾端的方式易造成腘窝囊肿复发。因患者关节腔内病变未能有效解决,渗出液仍持续不断渗出至关节囊外,导致尾端破裂而复发。经前后入路关节镜下治疗腘窝囊肿,不仅处理了关节腔内病变,而且通过关节镜将囊壁彻底刨除,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复发率[3]。
关节镜手术治疗成人腘窝囊肿的关键是于关节腔后内侧室的滑膜皱襞找到囊肿内口[4]。手术时首先找到关节腔后内侧的滑膜皱襞,并用刨削刀清理,囊液不断溢出后可清晰显示囊肿内口,使用刨削刀将蓝染囊壁彻底清除。同时适当变化膝关节的屈伸角度以明确囊内的整体构成,对于多囊、分割囊可经体外推挤使囊壁贴近操作器械而进行切除,并使用旋转镜头将囊肿内壁彻底清除。
综上所述,关节镜手术治疗成人腘窝囊肿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开放手术,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值得推广使用。
[1]魏爱淳,管晓军,蒋剑锋.周永进关节镜下内引流术治疗腘窝囊肿32 例[J].山东医药,2013,51(48):100.
[2]解金三,袁奇亮,李振威,等. 关节镜下腘窝囊肿切除术36 例分析[J].山东医药,2013,53(10):98.
[3]乐国平,徐友高,张明,等. 关节镜下前后联合与开放手术治疗腘窝囊肿的临床比较研究[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6):601 -602.
[4]王敏,周浩,叶湛,等.腘窝囊肿的关节镜下治疗[J]. 中华骨科杂志,2013,33(7):731 -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