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剑群 张连富
(临汾市人民医院 介入科 山西临汾 041000)
随着社会日益老龄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由动脉硬化导致的下肢缺血,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肢端溃疡、坏疽等症状和体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不及时治疗,常导致截肢,甚至威胁生命[1]。下肢动脉闭塞症传统的治疗方式主要是以药物治疗为主,该治疗方法效果有限,而且死亡率和截肢率较高,所以寻找新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对临汾市人民医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80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并分析。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临汾市人民医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80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中男58例,女32例,年龄45~73岁,病程3~25个月;对照组中男55例,女35例,年龄44~72岁,病程3~23个月;所有患者均为单肢患病,临床症状表现为患肢无力,有剧烈疼痛感并伴随体温下降,并且均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等。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包括降血压、血糖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介入方法治疗,具体措施如下:①根据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患者血管做出正确评估,选择合适入路;②术中所需材料:260 cm的交换导丝、“J”形亲水超滑导丝、55 cm指引导管、猪尾造影管等。在选择支架时需超出病变长度2 cm。③行对侧股动脉逆行穿刺,静脉给予患者0.5~1.0 mg/kg肝素,缓慢放入超滑导丝,导管及时跟进,再次造影确认导管位于血管腔内并明确狭窄段位置后,更换超硬加强导丝,选择不同直径的球囊扩张狭窄部位,球囊长度一般为120 mm,直径为1.5~3 mm,球囊扩张过程中施加压力8~14 atm,随后置入相应长度和直径的支架。如支架置入后仍有>20%的狭窄或支架扩张不满意,则辅以球囊再次扩张[2]。④术后24 h内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抗凝、抗血小板以及扩血管治疗,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分为3个等级,即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造影显示患者血管狭窄<30%,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造影显示患者血管狭窄30%~50%,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无效:造影显示患者血管狭窄>50%,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定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出院后随访1 a,在此期间观察组中5例患者截肢,观察组17例截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退行性病变,表现为动脉增厚、变硬、血栓形成,使得动脉管腔狭窄,肢体出现缺血症状。近年来,介入治疗方法在心血管疾病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介入治疗具有本身的特点:①损伤小,安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②介入治疗定位更加准确,治疗效果显著;③并发症以及副作用较少[3]。如球囊扩张技术可以改善二尖瓣狭窄,采用支架植入技术可以解除患者胸主动脉狭窄等,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4]。介入治疗方法应用过程中关键问题就是正确的选择入路方式,入路方式可以选择动脉穿刺,也可以选择动脉切开,既要考虑到手术的操作方便,同时还要确保1个入路可以满足多处病变。对于单侧肢体多阶段病变,可以采用小切口,也可以采用对侧穿刺[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随访1 a,在此期间观察组中5例患者截肢,观察组17例截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外科手术创伤大、风险大,特别是对于一些年纪较大的患者,传统方法无形中降低了治疗效果。而通过介入将导丝等微创医疗器械到达病变动脉区域,进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操作,疏通了狭窄闭塞血管,保证了患者正常的肢体活动功能[6]。综上所述,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介入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1]田素红,李燕,周士琦,等.Orem护理模式对下肢动脉闭塞症介入治疗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3):6788-6789.
[2]李天润,李选,董国祥,等.介入联合手术治疗长段髂动脉闭塞病变[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2,12(10):922-924.
[3]田素红.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对下肢动脉闭塞症介入治疗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8):1321-1323.
[4]韩文豪,侯国欣,仝现州,等.介入联合自体有核细胞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疗效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7(3):12-14.
[4]陈瑞晓,董平栓,王红雷,等.后扩张对老年冠状动脉钙化病变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1,20(1):72-75,78.
[5]杨心蕊,陆信武.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3):151-152.
[6]殷明.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9):28-29.